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8714563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金版学案】2015-2016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2 汉代儒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 3一、 “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统一后,建立_政治体制。(2)一些儒士却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3)导火线:关于_与分封制之争。2概况:秦始皇采纳丞相_的建议,规定除秦记和一些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其他各国的_和民间收藏的诗 、 书 、百家语全部予以烧毁。焚书后,秦始皇怀疑一些儒生、方士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又坑杀了许多儒生。3评价:实质: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是对_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浩劫,导致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一、1(1)君主专

2、制中央集权(3)郡县制2李斯历史记载3先秦思想文化成就应用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应用思考:“焚书坑儒”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会危及秦的专制统治。应用示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动中,下列书籍属于焚烧的是()春秋诗经黄帝内经礼记A BC D应用示例:C二、 “罢黜百家”1背景。(1)经济上,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_,经济发展,实力增强,但土地兼并问题严重。(2)政治上,王国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3)文化上,西汉初年以黄老之学为治国思想,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难以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黄老思想”不利于思想统一;董仲

3、舒阐发了他的儒学主张,得到汉武帝认可。2内容。(1)董仲舒提出:“春秋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汉武帝初年,起用_(儒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官职。3评价。2(1)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在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3)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二、1(1)休养生息2(2)贤良文学3(1)平等竞争应用思考1如何从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新

4、特点?应用思考 1:(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应用示例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共(拱)之”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

5、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应用示例 1:C应用思考2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应用思考 2:原因:(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向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根本原因: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需要思想上统一。应用示例2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

6、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D荀子发展的儒家思想应用示例 2:C三、 “太学”的出现31创立:汉武帝创立_(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设立五经博士,又令天下郡国皆立_,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2影响。(1)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

7、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三、1太学学校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中国早期的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汉武帝时_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隋朝时,科举制开始实行。2科举制的实行对文化的影响。(1)科举制以_作为选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以科举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_的原则。(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统治者_的工具;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_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四、1察举制2(1)考试成绩公平公正(2)奴化臣民科学技术研究应用思考如何认识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应用思考:(1)积极: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

8、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2)消极: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应用示例“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文中的“选拔制”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应用示例:D课堂点睛试用“一、二、三”(即一

9、个核心、两个目的、三点主张)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1一个核心:天人感应。2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基 础 达 标一、选择题41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顾炎武1解析:题干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答案:B2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学说()A反映

10、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C3(2014茂名市二模)1758 年发生了一次“霾灾” ,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3.B4(2014中山市模拟)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4.

11、B5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A勤俭节约 B天人感应C重农抑商 D格物致知5解析:根据材料“种植反季节蔬菜会导致灾异”可知,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答案:B6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

12、舒新儒学6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根据题干董仲舒新儒学为“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可知,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说明作者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故选 A 项。答案:A7(2014孝感市摸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一论断评价的是()5A孟子的“仁政“学说 B荀子的礼法并施主张C韩非的法家思想 D董仲舒的新儒学7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新儒学的特点。A 项与 B 项排除,因为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讨论君与民的关系,与题干没有关系;荀子的礼法并施主张是在儒家思想中注入法家的思想,也

13、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C 项也是无关项。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在大一统的背景下出现的,他把儒学与道家、法家结合起来,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答案:D8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8D9(2014广东六校联考)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 ,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C中国古代已建

14、成法制社会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材料中“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说明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特点是“以礼入法” ,B 项说法过于绝对,C 项错误,D 项无从体现。答案:A10(2014佛山市质检)“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10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新儒学中三纲五常的思想,标志着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在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时,在第一次提出的对策中说:“夫万民之从

15、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帝王)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用义来感染人民),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材料二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6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的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的影响。百度百科问题:(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其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的主要原因。11解析:本题考查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有关知识。答案:(1)建议: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用礼和义教育人民。目的:用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