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58822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互动艺术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生动的、形象的,富有魅力的。中学历史课堂教育如何无限地贴近历史真相恢复生动、形象、深刻的历史本来面目,给学生一个魅力四射的课堂?我以为从目标与过程、教材与师生、教师与专家、备课与上课、数量与质量、史实与史论、减负与加压、高考与教学诸方面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良性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有效而积极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写的人。 一、目标与过程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细化为以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初中阶段目标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中阶段目标。在这里目标是方向,是过

2、程与方法的航向。而围绕上述目标展开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思为核心,提高思维品质与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过程,是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学生为实现课程目标而互动、互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与热情,重视体验与理解,问题设计生活化,实施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与理解(达成理念的基础)层次的学习方法,技能与能力(达成理念的手段)层次的学习方法,史识与应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理念的目的)的学习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观念即教学目标观(师

3、生共同探索规划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观(师生共同预设生成的教学活动)。高明的教师,成功的教学就在于能成功地寻找到师生心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实现师与生、生与生、目标与过程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有效解决面向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问题,真正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自觉性和效益。 二、教材与师生 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的三位一体及互动互进的关系上,其中教材、教师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检验这两种课程资源的信度、效度主要看学生这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否喜欢认同?是否因为学习了历史而获取了“学人”和“做人”的有价值意义的思想

4、!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太喜欢中学历史课,更不喜欢中学历史教材?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就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不足不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与时俱进的健康成长的营养需求。现在的教材包括新教材科学性是到位的,但趣味性、可读性、通俗性尚嫌不足,与香港和国外部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质量还有一定差距,甚至还不如黄仁宇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用一种生动、流畅、典雅的故事意味的叙事方式,把明朝历史写得非常吸引人,非常通俗好看,已经达到一种相当高层次的境界。我以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尤其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也应该叙述故事,寓历史知识和历史思想于历史故事之中,把历史教材写得内容简洁、真实、客观而好读,深

5、刻而通俗,从而引发学生读史学史的兴趣,最终达到聂幼犁教授所说的“喻理寓论于史,孕德寄情于史,奋进萌志于史。”的境界。应当承认,中学历史教材是读者最多的历史著作,是建构民族传统,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建立现代公民意识历史认同感影响最有力的入门书,所以编写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材是必须的。首先要有一流的编写者队伍。现在有些教材编写者队伍,中学教师偏多,一流学者太少,队伍组合缺乏最优化基础,导致教材的历史叙述缺乏个性化历史眼光和一定深度下的浅显通俗,更导致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那些已经过史学界充分讨论且一致公认的新问题或老问题的新解释等学术成果、学术信息)没有及时地写进中学历史教材里。其次要用慧眼选

6、择最有代表性最具感染力的内容。正如王宏志老师在重视历史课 开好历史课指出的理想的课标和教材要精心选择学生认识祖国、认识人类最重要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学生能理解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历史上最精彩、最感人的内容,要精心选择注重教育性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引导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精心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另外,国外教科书编写者非常关注历史教科书的阅读对象,包括年龄、性别、内容、兴趣、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学生不重视历史,对历史课没有太多的兴趣,除了教材不尽如人意外,历史教师不能或者没神入历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新课程改革拒绝平庸,其实现在的学生也拒绝讨厌思想平庸的历史老师。一个本科毕业的历

7、史教师按理说专业知识应该不成问题,但如何把那些最重要的历史知识、历史解释和关于历史的思想以富有吸引力的新颖方式提供给学生,是很有讲究的。这不仅需要敬业精神,更需要适应学生、艺术处理教材的教学智慧。如研究先秦思想时,我们在研究教材华东师范大学版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第 7 课文化思想的繁荣和岳麓版历史(必修)第 2 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发现我们平时习惯儒、道、墨的排序是不妥的,应该按思想史的顺序排列成儒、墨、道,因为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利益的墨子的不少想法是针对儒家的,如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是无等级差别的爱,无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

8、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这说明教师不仅要与教材互动互进,而且教材与教材也可互动互进,把教材“用”出新意来,我相信当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师、课堂内容时,记忆、体验、经验就容易被激活,他们就能感觉到历史富有魅力地流动,却感觉不到 45 分钟课堂时间的渐渐流失。 三、教师与专家 中学教师有职初教师、成熟教师和名师三个发展层次,成长周期一般职初教师35 年,成熟教师 1015 年,名师 20 年以上,这种中学教师成长周期比较贴近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审规律,一般中学一级教师相关工作经历 5 年左右,中学高级教师相关工作经历 10 年左右,再配上英语、计算机、论文、教育教学实绩等指标,就较容易评上相应的

9、专业职称,而一个中学教师要走上名师的发展平台,那就相当不容易了。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职初教师,或者已工作 10 多年的比较成熟教师要想在事业发展上再跨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依我对很多成功的中学历史名师或特级教师成长历史观察了解,一个值得我们发展中教师重视、借鉴的成功经验是经常与专家交流对话互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里所说的专家可以是大学教授学者,也可以是中学特级教师,甚至可以是无名却把课上得很精致、很漂亮、很有特点的部分青年历史教师。同时这里所说的与专家交流对话互动,可以是面对面方式,也可以是网上神聊方式、书信方式,甚至可以是与某位专家学者理论研究成果的阅读

10、碰撞、交流、对话、汲取。如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真相,著名学者沈志华等通过认真研究已经揭开了很多事件的历史真相。1现有历史教材观点一:朝鲜战争打断了解放台湾的进程,否则台湾就有可能统一。历史真相是解放台湾战役未能发动的关键原因是美国对台湾政策的 1张胜波:本色是书生,历史教学2004 年第 9 期,P6、P10。 变化,但问题并不在于朝鲜战争,根本问题在于 1950 年 2 月中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具体史实是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公布前,美国决策层的态度是想以放弃台湾换取整个中国对美国采取友好或中立的态度。1950 年 1 月 5 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台湾问题

11、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概不干涉,而且美国在台湾没有什么企图。1 月 12 日艾奇逊又继续重申,台湾(还有朝鲜半岛)不在美国的远东防御线之内。艾奇逊害怕中苏达成同盟条约,导致美苏对抗直接扩展到太平洋。所以,美国人就开始从台湾撤走外交人员、军事顾问和侨民了。而公布后,美国决策层就倾向于如何设法保住台湾。以前都说:美国三大军事巨头(国防部长约翰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麦克阿瑟)在东京策划朝鲜战争。但事实上是他们在策划台湾问题。6 月 27 日杜鲁门发表讲话,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并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因此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为美国改变台湾政策提供了借口和机会。现有历史教材观点二:一位美国将

12、军说过“朝鲜战争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历史真相是:这个将军就是布莱德雷。他说这句话有这样的前提: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不是说朝鲜战争错了,是说战争扩大到中国去是错误的(主要反对麦克阿瑟提出的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主张)。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包括布莱德雷)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中苏有同盟条约,苏联一参战就是世界大战了。 研究历史的基本目的就是还原历史,揭示历史的真相,中学历史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充分运用史学界基本定论的最新发现

13、和研究成果,向学生再现历史本来面目,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再如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结论。1一位特级教师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较有新意很有借鉴意义。从统一国家建立的角度,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为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奠定坚实基础。从社会制度变化角度,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度确立。从社会心理角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基本国策,同时对中国发展商品经济起着阻碍作用。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角度,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彻底打破周代宗法制,使国家制度最终完全形成,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确立小农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的结论。总之,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可以解决教育教学理论实践

14、落地或调整完善整合问题,也可以解决历史教学内容的旧的问题,解决高中历史教学简单重复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同时对传统的结论有的甚至是认识上的偏见,与时俱进地加以重新审视,适当充分运用专家的智慧结晶,对历史作出我们时代的解读,增强学生好奇心和兴趣,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的历史知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目标。 四、备课与上课 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适应学生基础上的备课与上课的问题,涉及到八种关系即教材与教材的关系、师生与教材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生与生的关系,师与师的关系、甚至师与专家的关系,史论与史实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备课与上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史导论,以论统史,在于吸纳、整合所

15、有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或重要史实以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打造魅力课堂。 1李德藻:从新看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学2003年第 6 期,P15-16。 首先要从多维视角解读历史理解历史。 我们过去理解近现代史,处理教材,比较多地从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角度解读阐释历史,后来我们开始用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解读阐释历史,因为我们所研究的历史,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人类现代化历史,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的新课程新教材编写角度基本上都是从文明史视角建构的,如华东师范大学版历史,岳麓书社版历史。这里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第 8 课秦帝国的兴亡,揭竿而起为例。教材叙述陈胜、吴广起义仍然从

16、“秦的暴政”角度分析,这与传统教材分析基本上一致,缺乏深度和新意,但我们如果换个研究和解读的角度,从统一国家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深入思考分析陈胜、吴广起义就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方面,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是积极的进步的,但六国之人适应性问题成了秦统一全国后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新制度的建立,社会矛盾的对抗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增强和激化,构成陈胜、吴广起义的制度原因。秦始皇、秦二世信奉法家学说,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并且走上公开对抗进而演变成武装起义,构成陈胜、吴广起义的统治者个人修养原因。另一方面,从陈胜个人角度深层次思考,从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叹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到称“张楚”王的行为,说明陈胜、吴广起义,不是为农民利益揭竿反秦,而是在借农民起义之力裂土称王,从这个角度审视,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动的,而推动西汉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要补充新的史料或史论,深化教学内容。 我们在研究红军长征史时,经常会提到王明、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