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谈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理解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54KB
约2页
文档ID:184425522
谈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理解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_第1页
1/2

谈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理解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谈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理解一、关于文本〔一〕“风雪夜归人〞,究竟是“作者〞归,还是“他人〞归?笔者认为,“归人〞不是“作者〞而是“他人〞理由有三点:1、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宿〞意为借宿它告诉我们,作者是因遇上风雪而借宿芙蓉山主人家的,这就说明他是“客人〞,不是“主人〞;他是“路过〞 不是“回家〞因此他只能是“旅人〞 而不是“归人〞 “风雪夜归人〞中“归人〞当另有所指,决不是作者自己写自己2、“柴门闻犬吠〞的“闻〞 告诉我们:如果是自己回来或自己投宿、亲自经历的,那应该是“见犬吠〞 或“ 睹犬吠〞,而现在是“犬吠〞 不是迎面“见〞或“睹〞,而是隔墙听到的,可见作者不是“归人〞3、这首诗的妙处,能千古传诵的原因是第三、四两句,作者精心营构了风雪之夜犬吠人归的动人境界如果为作者自己归来,甚至像唐汝询理解为归家,做得太实,就无境界可言,诗意的美也就荡然无存了如此看来,后两句是作者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里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象,那是一种意境,不是作者自己投宿时遇到狗叫,也不是作者作为主人归来时狗对着人咬〔二〕第一、二两句是“线形结构〞写作者在不断地行走中呢,还是“点的结构〞,写作者到达芙蓉山主人后的所见呢?著名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伯海先生在?唐诗学引论?中说:“绝句通篇的重心凝聚在一个焦点上,这一焦点多在诗篇的后半部,其他材料围绕焦点渲染和铺垫,烘云托月突出焦点。

〞对这首诗的前两句,明代?唐诗正声?中说:“吴逸一回,极肖山庄清景,却不寂寞〞,清代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说“上两句孤寂况味,犬吠人归,假设惊假设喜,景色入妙〞从陈伯海先生的论述以及“极肖山庄清景〞和“上两句孤寂况味〞看出前两句为写景句,而不是表达句,不是“线形结构〞,是“点的结构〞整首诗应该是写到达这个点后的所见、所闻,黄昏时的所见,夜里的所闻,中间是跳跃的二、关于“逢雪〞、“白屋〞1、关于“逢雪〞既然“逢雪〞,为什么说前两句没有写下雪,后两句写下雪理由:其一,如果大雪纷飞,视力所及距离短,难见远处,就不会有“日暮苍山远〞的感觉刘长卿用诗句“苍山隐暮雪,白屋没寒流〞〔?题魏万成江亭?〕证明了这一点其二,“逢雪〞含“雪前、雪中、雪后〞题目有“逢雪〞,文本不一定要写下雪刘长卿在?雪中登沛县楼赠表兄郭少府?中写到:“楚泽秋更远,云雷有时作晚陂带残雨,白水皆漠漠伫立收烟氛,浩然静廖廓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题目说明为“雨中〞,但文本“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却写了雨后2、关于“白屋〞 “白屋〞 不是因为下雪而变成的白色屋子,是指贫寒人家的房屋,是用白茅草盖成的刘长卿有诗句:白屋渐看秋草没,青云莫道故人多〔?赠崔九载华?〕,意为“渐看秋草没白屋,莫道故人多青云〞。

秋草遮住的“白屋〞决不是雪覆盖成的白色屋子这是刘长卿用自己的诗来证明“白屋〞的意思三、关于题目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后面省掉了中心词为什么不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宅〞?是作者的疏忽,还是版本的问题?都不是,这是唐人拟题的习惯唐人拟题往往省掉“宿〞的宾语的中心词,用宾语的定语来代替整个偏正式短语,如李白的?宿清溪主人?、顾况的?宿中山僧?、白居易的?宿溪翁?……这样,对诗意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反而显得高雅含蓄,显示出对主人的尊重主人〞“ 僧〞“ 翁〞,这些人都是一些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都不是普通人与此相反,普通人就不能省,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苟媪家?,“媪〞为老年妇女,普通人,“家〞 就不能省理解的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