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 又称个性的动力性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1〕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2〕先有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心理特征〔3〕个性心理形成后,对心理过程有制约作用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 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对这些信号刺激建立起暂时联系,形成条件反射心理学家认为动物的演化只有到了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没有心理现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有心理现象2、 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1〕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2〕知觉阶段〔3〕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3、 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4、 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能动: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改造客观事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判断:大脑产生思想就象胆囊分泌胆汁一样〔〕第三节 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有一个很短达到发展历程一、理学的由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到思想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三、心理学的分支:〔简单了解〕第四节 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一、学科性质:1、 是一门基础学科2、是一门边缘学科二、心理学的作用第五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那么和方法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一、基本单位1、 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1〕、结构:是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突起由轴突和树突构成〔2〕、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神经元的基本机能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2、 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及突触传递〔不讲〕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1、 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白质是轴突集中的地方灰质是细胞体集中的地方〔2〕、脑:脑干:延脑 重要的中枢:呼吸中枢、心跳中枢桥脑:联系小脑左右半球的这样,大脑和小脑的联系通路。
中脑:瞳孔反射的中枢脑干呈网状结构,人的觉醒状态由脑网来控制的间脑:丘脑: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下中枢层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大脑半球:大脑灰质较薄,含6层神经细胞第二节 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一、感觉机能系统: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听觉中枢----颞叶视觉中枢----枕叶枕极三、大脑的联合机能系统4、 言语机能联合区〔1〕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2〕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运动性失写症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非对称性论述: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对称?吗左右半球的功能是怎样分工的?有什么试验?P44-45第三节 高级神经活动巴浦洛夫学说—高级神经活动学说1、 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2、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3、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斯金纳条件反射---操作〔工具性〕条件反射4、 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5、 动力定型〔亦称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简答:巴甫洛夫提出动力定型的学说结论第五章 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各感受齐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阈限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关系1、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1840年,德国:韦伯重量差别阈限:K=△I/I① 色光混合② 染料的混合1854年,H.格拉斯归纳出三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代替律色觉的缺陷:色弱、局部色盲、全色盲简答:色盲产生的原因P100第三节 听觉一、1、适宜刺激:16 HZ----20000HZ2、听觉的传声和感声机制3、 听觉的传导和中枢机制〔1〕、空气传导 〔2〕、骨传导二、听觉现象及规律1、 听觉的感受性:对1000—4000HZ 特别敏感,耐受性也较高2、 等响度曲线3、 声音的遮掩现象4、 声音的混合第四节 其他感觉一、嗅觉与味觉四、机体觉〔内脏感觉〕五、痛觉:是有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一种反应。
特点:①②③④⑤第五节 感觉的基本规律一、同一类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适应现象〔1〕、适应: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① 暗适应: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下,岁弱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② 光适应2、 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1〕、后象〔2〕、分类:正后象、负后象〔3〕、闪光融合现象3、 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 〔2〕、相继性对比〔3〕、色调对比二、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2 没有讲3、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第六章 知觉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简答: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122-124第二节 一、知觉的基本特性: 简答、论述1、 知觉的整体性〔定义〕2、 知觉的恒常性3、 知觉的选择性〔理解记忆〕4、 知觉的理解性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1、 不讲2、 定势〔名词或简答〕第三节 一、空间知觉4、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分析人的深度知觉是怎样形成的〔1〕、单眼线索 ① 对象的重叠② 线条透视③ 空气透视④ 阴暗与阴影⑤ 运动视差⑥ 物体的结构级差⑦ 眼睛的调节〔2〕、双眼线索① 双眼视轴的辅合② 双眼视差 〔定义〕P146-147 简答: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机制,能否加以证明?因为实体镜和立体电影都是利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的,可以产生非常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 〔不太容易出题〕三、运动知觉1、 真动知觉 2、 似动知觉:物体四、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第三章 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 --------------需要与动机第一节 需要一、概念及作用1、 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种类〔简答〕1、 自然需要与社会性需要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需要的层次理论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述〕 加入理论观点第二节 动机一、1、 动机的概念2、 诱因的概念3、 动机的来源二、动机的种类1、 好奇与寻求刺激2、 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 感官探索② 动作操作③ 口头诘问第四章 第一节 一般概述一、注意的定义: 简答、名词1、 指向性2、 集中二、注意的心理功能 简答1、 选择功能〔解释〕2、 保持功能〔解释〕3、 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解释〕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大题〕一、注意的广度〔小题〕每条是一个小题二、注意的稳定性〔概念〕注意的起伏现象三、注意的转移四、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两个条件第七章 记忆第一节 概述一、记忆的定义简答:记忆的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它们之间的联系?二、记忆的作用: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基石。
三、记忆的分类〔了解〕第二节 表象一、表象的定义二、表象的特征:1、 直观形象性2、 片断、不稳定性3、 概括性4、 可操作性:定义三、表象的作用:①②③第三节 记忆的三个系统保持时间 编码方式 容量 如何转入下一级系统 意识 遗忘原因瞬时记忆 1分以内 鲜明想象 9个以上的项目 注意 自然衰退干扰短时记忆 1分以内 语音形象 72 复述 √ 长时记忆 1分以上 语义形象 无限 一、瞬时记忆1、 定义:指外界刺激的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定瞬时的记忆2、 种类:①② 3、 特点:①②③④ 简答二、短时记忆 简答:短时记忆的特点:①②③④⑤三、长时记忆 简答:特点 :①②③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简答:三个记忆系统的信息是否都意识到?三个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有什么不同,相互联系的方式是什么?论述:试述三个记忆系统遗忘:定义学说名词:前摄干扰〔抑制〕和倒摄干扰〔抑制〕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的种类:第八章 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及其特征1、 思维2、 间接性表现:①②③3、 概括性: ① :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②: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二、思维的种类1、 根据思维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求同思维、求异思维3、 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进行分类: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节、三节 看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问题解决〔定义〕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特点1、 问题 解决的思维是指向性思维2、 必须有一系列的运算系列3、 必有认知成分的参与三、解决问题解决的因素1、 迁移作用2、 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3、 原型启发的作用4、 功能固定性作用5、 动机和情绪6、 定势的作用第五节 想象一、什么是想象?简答:形象与表象的区别和联系?三、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第九章 言语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的一般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