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83300360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厦门市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厦门市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厦门市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厦门市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四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上)九年级四校期中联考语 文 试 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姓名:_ 班级:_ 准考证:_注意事项:1.全卷分三部分,共21题;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能不得分。一、积累与运用(19分)(一)语言积累(10分)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古诗文。(1)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但愿人长久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 湖上影子,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5) 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 (6)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

2、亭记)(7)浊浪排空, ,山岳潜行,商旅不行,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8) 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二)语言运用(9分)2. 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A.共产党员罗霄同志的一生,代表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革命品质。B.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C.复习中,不少同学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D.健身场所的不断增加、健身设施的日渐完善,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了条件。3.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回答。(6分)大气,是一种优秀的甲(A.品质 B

3、.品味)。大海大气,不拒绝一条河的浑浊,一尾鱼的细小,于是,他的心胸更加广阔,拥有了浩瀚与澎湃;高山大气,不嫌弃一块石头的丑陋, ,于是,他的身姿更加乙(A.英俊潇洒 B.高大挺拔),拥有了巍峨与坚定;蓝天大气,不厌恶一片乌云的阴晦( ),一只小鸟的聒噪,于是,它的眼界更加辽远,拥有了广mo( )与无边。(1)写出文中加点字处的正确读音、处正确汉字(2分)阴晦( ) 广mo( )与无边。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写序号。(2分)甲 乙 (3) 选择以下一句填入横线,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2分)A.一朵花的鲜艳B.一棵树的高大C.一株小草的卑微D.一阵风的狂

4、暴二阅 读(71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4-5题。(6分)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诗人在贾谊古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C. 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3

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句段,完成6-7题。(16分)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陈: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秀: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沆砀: 7.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12分)范仲淹,字希文。少孤甚贫,日食齑粥一角。勤苦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每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尝谒相士问云:“能作宰相否?”相士云:“不也。”再问:“能作名医否?”相士讶之曰:“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曰:“惟宰相、名医,可以救人。”相士赞曰君仁心如

6、此真宰相也。(选自德育古鉴.救济类(上)【注释】齑(j):韭菜的细末。谒:拜见。相士:算命的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B. 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 C. 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D. 相士赞/曰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2)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A.少孤甚贫,日食齑粥一角。(2分)B.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3分)(3)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哪一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政治抱负的理解。(4分)(三)阅读皱纹里绽出的花一文,完成812题(21分)皱纹里绽出的花宁新路在孩子

7、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记,那曲曲折折的皱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源于一次赏花。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丽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A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

8、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30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地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的。我们姐弟6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只靠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

9、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秘的地方,B.每餐撤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3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

10、望是非常高大上的。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都百感交集。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盛着慈母的

11、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朵。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B.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自然。C.父母日夜操劳,让我们兄弟姐妹6个都上了学,最后有5个上了大学。D.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6个孩子长大并成才而“刻”上去的。9.第段“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感受?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10.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A.“母亲那时50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

12、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地,渠沟交错” (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3分)(2)B.“每餐撤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赏析画线句子中的加点字“捏”)(3分)11.分析第段的作用。(4分)12.文章以“皱纹里绽出的花”为题,有什么含义?(4分)(四)阅读“知入”与“知出”一文,完成13-15题。(12分)“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

13、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

14、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B.坚持“精思”和在熟读基础上精思,都是“入”的好方法。C.叔本华认为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