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201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验及答案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7654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汇区201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徐汇区201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徐汇区201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徐汇区201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徐汇区201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验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汇区201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验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汇区2013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测验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汇区201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 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中国不存在真正的文艺复兴,因为中国文化史上没有出现过古希腊那样一个“人本”时代,一个崇尚理性、欣赏人与生活之美的时代,没有这样一个文化之源,文艺复什么“兴”呢?我们看到的是孔夫子“克己复礼”,他想复的是周礼,实现礼治天下,让命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

2、来维系社会超稳定结构,“拯救理性”压抑了人性。如同但丁透过中世纪千年黑暗看到了古希腊文化之美与文明之灿烂,吴承恩在明中后期透过近千年的历史烟云与世态乱象看到了唐文化的辉煌与安详,唐人之美不在于富贵,而在气定神闲,在安详自在。因为它是当时世界文化最发达繁荣的地方,几可无敌于天下。吴承恩看到了佛教对唐文明的巨大影响力,而玄奘则是弘扬佛法、独行取经的一代伟人!吴承恩没去复述孔子,他要复述他自己心中的圣人玄奘大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拥有与天帝抗衡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作者在理想化暗喻自己,知识分子通过思想力来获取超越自然万物的能量与力量,并暗示“思想不死”,而天帝、天庭是封建统治者和封建政府的化身

3、。统治者不希望思想者影响一方,于是给思想者“弼马温”这样一个有官无职的位置,思想者有受辱感,回归花果山,最终与天帝妥协,获取地方自治权被承认为“齐天大圣”管理一方。思想者的思想力不得安宁,大闹蟠桃会,偷吃老君丹,最终“异端”思想者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不见天日。直到灵魂的象征者与救赎者唐僧出现,灵魂从上天那里获取了诅咒的力量,而思想者被套上紧箍咒之后便皈依了灵魂,协助灵魂的象征唐僧前往西天追求真理,以求超度自我。孙悟空被唐僧“救赎”之前的“复述”,表面是对一只猴子成长的叙述,而暗喻的是自己身在明中后期,渴望逆时光潮流去追寻唐玄奘足迹,历经磨难,往西天取经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吴承恩的心中,玄奘是

4、解开唐朝文明辉煌的一把金钥匙,九九八十一难看似数字的叠加,一些情节也有些相似,它主要是展示西天的艰难、人生的历练,以及社会万象、乱象。吴承恩不仅通过追寻玄奘之旅来确定自己的精神走向与旨归,他还要通过玄奘取经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拯救,他希望把明朝带回到唐朝,像唐朝那样气度恢弘,像唐朝那样气定神闲,富贵强健。通过如来之口,吴承恩描述了中国“东土”人性沦丧,社会混乱之现实,亦通过如来之口认定:中国尽管有过孔夫子的儒家仁义礼教,但它似乎救治不了中国,只有通过佛教来超度国人的灵魂。他认为,中国人是灵魂层面出了问题,人的思想淹没了灵魂,整个社会被无序的智慧与欲望控制,这是一切罪恶之源!西游记从开篇到结束多处

5、否定儒家传统人伦之情对人性自由的禁锢和对社会欲念的纵容!中国的明代思想领域正在热提“独抒性灵”,倡导心灵自由的同时,吴承恩却已超越时代,看到了“心猿意马”无所控制,无人咒念带来的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及恶果。吴承恩的复述是超越时代的,他的复述一直被当成神怪故事叙述,翻开尘封的历史本原,我们依然能找到一颗伟大的心灵熠熠生辉!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游记是中国的神曲,只是西游记尽管也诞生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初期较发达的东部沿海淮扬之地,但这部书并没有带来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整体觉醒,而神曲则像启明星一样给欧洲带来了人文科学复兴的黎明。但丁在不同狱界见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对话”(孙悟空是通过对打、对骂)来

6、臧否历史人物,表达但丁的人文理念、思想。作者最终见到了上帝,走出迷梦,恢复崭新的肉身,重享生活的自由与美好!他象征着一个新的欧洲复活了!无论怎么说,西游记取经是成功的,玄奘是成功的,唐文明是成功的,西游记是昂扬的,健康的,人的灵魂在书中得到了救赎超度。西游记的伟大在于,他嘲弄并深刻地揭示了儒家文化对人性的禁锢与摧残,他们期盼释道救赎,但这却只能暂时摆脱精神困扰,并不能实现社会人文与科学的真正发展。直到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精神,中国文化才真正进入到符合人类发展的理性大道! (摘自吴祚来的文艺复述,有删改)1.第段加点词“复述”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

7、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尽管 但 B.由于 因此 C.因为 所以 D.即使 但3.第段和第段都提到了但丁的神曲,但作用不同,请分别予以简析。 (4分)4.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思想者象征个体内心的想法欲念,灵魂象征转变个体的外在的力量。B思想者象征个体内心的精神追求,紧箍咒仅指控制个体的社会秩序。C拥有高尚灵魂(即信仰)的个体其精神和思想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D归附于儒家传统文化其个体的自由思想和欲念才会实现社会价值。5.概括第段的段意。(2分)6.综观全文,中国不存在真正“文艺复兴”的原因有哪些?(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8、秋渐深 李娟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

9、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时,人们

10、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张开笑脸。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地说话。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

11、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秋末,清

12、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减法,简洁、干净、纯粹。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

13、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7.第段描写节气与植物,是为了 。(2分)8.从表现手法角度对第段进行赏析。(3分)9.第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分)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B第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C第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D第段老师给丫头取名的联想意在表明素朴的人生也一样散发优雅端庄之美。11.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4分)12.有人评

14、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说“李娟写作太过个人化,过于清浅,格局也不开阔”。对此,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等),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诗经秦风蒹葭) (2)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3)师者, 。(韩愈师说) (4)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如花美眷, 。(汤显祖牡丹亭) (6)凡事预则立, 。(礼记) (7)疏影横斜水清浅, 。(林逋山园小梅) (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 (中庸) (四)阅读唐代诗人戎昱的两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甲)霁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