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71288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九中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出题人:王晓兰 审题人:王润兰第 I 卷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筷子漫谈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

2、、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

3、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筷子古名曰“箸” 。 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11 世纪的商纣时期。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 ,以“箸”为“快儿” ;以“幡布”为“抹布” 。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 “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 “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 ,于是

4、“筷子”乃应运而生。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选自百科知识 ,有删改)1. 关于

5、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我们的祖先也经历过这一阶段。B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D筷子材料来源为木材和竹子,其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古资料记载,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因此更名为“筷子” 。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C筷子古名为“箸” ,其历史可追溯到

6、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D筷子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很多的审美享受。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筷子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C.作者引用“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主要目的是说明骄奢淫逸容易导致身死国亡的深刻道理。D筷子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物品探究起来往往和文化有关。2、古代诗文

7、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

8、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 ”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

9、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节选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

10、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B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书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称春秋左氏传 ,又名左氏春秋 ,与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D 战

11、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 33 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 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显赫,也有荣耀的官

12、位。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_ (2)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8-9 题(11 分)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8

13、诗中有哪些意象能够体现“秋暮” ,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5 分)_9诗人说“不为秋悲” ,那是为何而悲?说说你的看法。 (6 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_。 (沁园春长沙 )(2)_,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_。 (再别康桥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 (荆轲刺秦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1930 年 9 月 11 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 1000 美元全部捐出。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