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上传人:weil****i173 文档编号:181580903 上传时间:2021-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3月19日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一】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

2、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以后,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和升华,清明节风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3、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

4、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

5、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二】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

6、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随着生产力

7、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

8、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三】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又叫

9、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地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

10、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地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地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地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地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地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地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地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地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地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地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地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11、折几枝嫩绿地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地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地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地亲人地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地传统节日,是重要地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地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四】 在唐朝之前,人们因

12、寒食节与清明节仅相隔一两天,往往同时过节,所以清明节亦称寒食节。唐朝之后,寒食节就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鲜有人延续寒食这项习俗。 寒食节的起源,记载于左传。关于清明节的真正缘起,历来众说纷纭,只有介子推的故事流传得最普遍。 从表扬介子推的忠义和气节,到后来注入更多的深层内涵,寒食清明的人文精神色彩浓烈,经千百年时间发酵,成为崇尚高洁、自尊自责、常怀感恩的道德追求。虽然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被淡忘及至遗忘,但盛唐时代却极为重视寒食节的意义,还有数量可观的唐诗为证。这一段已被取代的民俗,蕴含忠贞、刚毅、隐忍、奉献、不求回报、淡泊、宽容、自省、悔改、感恩以及知恩图报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清明节每年以阳历4

13、月4日或4月5日为准。农历除了有十二个月,还有廿四节气,就是将阳历的365天,划分为24个阶段,清明是其中一个节气,所以每年固定落在阳历4月4日或5日,另一个节气冬至也是同样原因。 至于清明何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原因和气候有关。廿四节气里的清明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清是百草重生翠绿一片的景象,明是春光明媚风景好之意。 冬天之后的初春,气候还是有点寒冷,到了清明时节,亦即每年的阳历4月4日或5日,是气节转暖的时候,百花齐放,候鸟回归,大地生机蓬勃,象征大自然万物生命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环境,后来就渐渐将这一天定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唐朝之前,清明节也是女性踏青的日子。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上古时

14、候,仲春月是男女相会日,可以自由恋爱的日子。汉代之后,每年春天三月初上巳节,则是少女们可从闺房中暂时解放,出街外游的日子。唐代时,上巳和清明渐合为一体,虽然春天出游并不一定要在清明,但气候回暖的清明却最适合出游,踏青也渐渐成风。 晋书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就会出外踏青。宋代文风盛行,文人墨客更在春游踏青时留下不少名诗丽章。 后来,由于礼教越来越严格,自由恋爱的时代告终,踏青不再是女士春游的日子,而是结合礼教意识,人们到郊外扫墓祭祖的日子。后来的宗祠及会馆等社团组织,也是利用这样的节气时机,举行春祭。 无论时代演变,岁月变迁,清明自被固定为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就被赋予深厚

15、的文化内质,成为提倡慎终追远的民族精神内涵的媒介和载体,华夏民族借扫墓、上坟和祭祖等仪式,提醒后人不要忘本。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种对祖先崇敬,家族团聚的方式,也形成一种祖先信仰,沿承至今,更成为加强家庭伦理观,巩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仪式。 在清明这个民俗漫长的传承过程,还穿插一段插柳的过去。插柳是唐代时期在一些地区流传的一种风俗。根据岁时记记载:唐朝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顺阳气,而唐人段成式酉观杂俎则说,唐中宗在农历三月三赐侍臣柳圈,以免染毒。 民间还有流传一段客籍谚语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又说清明要戴青,免得鸟蝇遮眼睛。 此外,在以前医药未发达的年代,清明节也是保健日,中国各地流行以花草洗浴,或在清明时节吃草药、采草药。 感悟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五】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清明节。 清明,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个与历史和未来做精神交流的日子,是一个体会爱与被爱的日子,是一个感悟自然和谐流转的日子,更是一个让心灵享受文化沐浴的日子。 生命清明思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