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5444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郑艺荣 准考证号 068103201090指导教师教师李诠林导师一、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工作内容: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致橡树是她爱情诗中的代表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很多读者对致橡树的主题及爱情观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颇有争议,因此我就致橡树的主题及爱情观进行学习、探讨。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1)对致像树创作过程的再认识(2)对致橡树主题的再认识(3

2、)对致橡树的爱情观的再认识二、课题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1)、仔细查阅、收集有关舒婷和致橡树的资料。(2)、认真学习、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3)、根据所定的主题列出论文的提纲。(4)、边学习资料边进行论文的写作。三、课题预期达到的效果:(1)、了解前人对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的认识。(2)、说出自己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四、指导教师意见:签名:年月日福建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毕业论文题 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准考证号:068103201090 学生姓名:郑艺荣 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 2008 年 03 月 09 日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 郑艺荣 指导教师 李诠林导师摘

3、要:致橡树是一首高昂的爱情宣言,否定了 传统所认 定“绿水绕着青山转”、 “藤缠树来树缠藤”式 爱情模式,以“ 树” 代替“藤”, 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 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理想 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关键词:舒婷 致橡树 主题 爱情观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擅长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

4、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她说: “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 今天, 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1 舒婷正是以“自爱”这种充足的情感资源, 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 来表达她对现实和人的关切。舒婷的致橡树 ,是在七代一经发表出来就有轰动效应的名作,是舒婷的代表作,最早见诸1979 年第4 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 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4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

5、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一、致像树创作过程的再认识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2“重复着五四时期关于爱与人性的主题”,3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自叙的特征,具有独特的女性言说意识。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 。 ” 4可见致橡树深受读者的喜爱。 致

6、橡树这样高昂的爱情宣言,简洁凝练、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青春少女的真我,再现了年青女性的生存本相与性别魅力,散发着健康的爱情民歌情韵和古典闺秀诗的浪漫情调。柔中带刚,以柔为主调,仿佛饱含情感的年青女性对丈夫的喃喃低诉,嗔笑企盼。“诗,应该尽最大限度的可能去汲取生活的源泉。 ” 5 舒婷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舒 婷 用 诗 歌 倾 诉 着 情 感 和 心 灵 。 她 的 诗 , 会 深 入 所有 心 灵 , 进 入 所 有 年 代 。 她说过: “只有我的理想才是我的上帝 ,

7、 他仲裁一切。” 6想要对舒婷先生的致橡树有更深入的认识,还得从诗人舒婷创作致橡树的前后经历说起。在真水无香中,舒婷回忆了致橡树的创作过程: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仅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白从不讳言。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令人望而生畏。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他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失望7。 当天夜里两点,她一口气写完橡树,次日将匆

8、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给艾青看。北岛那时经常去陪艾青,读到了这首诗,舒婷和北岛开始通信,北岛转达了艾青的意见,橡树于是改成了致橡树。 二、对致橡树主题的再认识我们知道, 在阅读实践中, 读者首先接触的是作品的文本, 并通过作品文本的阅读来理解和把握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位读者都是根据自己背景知识对作品的一切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而当大多数读者的意见趋于一致的时候, 便形成了社会共同认知, 而共同认知一旦形成, 反过来还会影响其他的读者。这时, 作者的原意只是作为一种声音, 他无法强迫读者无条件地接受。因此, 作者所能做的, 就只能把他想说的能说的通过作品展示出来。正因为如

9、此, 作品, 只有作品, 才是一切。从文学审美的角度上说, 读者关注的是作品表现了什么, 给读者带来了什么, 而不是作者当初在想什么。总之, 作者和读者是通过作品发生关系的。舒婷诗歌受现代派诗风的影响是明显的,她的许多诗“在抒情方式中自觉地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比如她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8 造成表达上的多义性。“诗有百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鉴赏方法和提出鉴赏结论的权利, 因此, 对于致橡树解读也并不一致: (1)一般人的观点是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爱情

10、诗,是一首女性独立的颂歌,在这曲颂歌中表达了一种爱情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全诗的主旨句,把男性比作“橡树”,把女性比作“木棉”,两者是独立的,也是并立的。两者之间的爱情:“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是一种男女之间的同甘共苦,是“伟大的爱情”。 (2)爱情的话题,现在看来是毫无争议的,但在当时“文革”岁月的背景下,一个女孩,岂敢轻易进入话题禁区?所以还是有诗评者将标题引申为“志向述”唯其如此,才与时流吻合。(3)有人把致橡树解读为仅仅表达了女人与男人平等的观念, 以自觉的女性眼光,对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作出清醒的观照,描写了女性的

11、现实处境,提出男女平等的要求,呼唤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来定位女性自身,因此,在诗歌中包含着双重主题: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4)我认为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倾诉的是心灵深处的爱情观念, 抒发了自己对独立、平等而又坚贞的爱情的追求。现在的世界,毕竟是一个男权世界,作为女性诗人,舒婷一直在追求一种和男性地位上的平等。所以, 致橡树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 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致橡树对个人人格独立性的确认和张扬, 从爱情角度深化了朦胧诗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 承接了“五四”文学传统, 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爱,是女人的宗教,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

12、广泛的题材。正如王光明所说: “爱 是她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这个神明也曾经是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神明, 拜伦与雪莱都曾以最热烈的感情为它献上自己的祭果。当然, 舒婷诗中的爱 有它自己的特点, 其基本特征是: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 我不奢望当英雄 , 不是英雄和骑士的爱, 而是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正因为如此, 她不满自己袖手旁观生活 , 真诚地表示要回到人群里去 , 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走下坡路的年代, 努力让自己的感情往高处跑去, 并用诗去抚慰困倦的灵魂。 ”9这首诗要否定的显然是传统所认定“绿水绕着青山转” 、 “藤缠树来树缠藤”式爱情模式之后的生命实况。宁夏民歌藤缠树所唱(倡

13、) “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奈何桥上等三年”的坚贞的确让人感动。但是,在一方依赖另一方才能生存的前提下,如何产生平等、自由的伟大爱情, 这是值得商榷的。 致橡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树”替“藤” ,也不用诸如“绕”啊、 “缠”啊这些柔性词汇,目的就是让生命平等地生存、平等地相爱。舒婷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到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只有把树当树,才能意味着把人当人,一个生命才能感受到另一个生命的“体验”。 三、对致橡树的爱情观的再认识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

14、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舒 婷 的 诗 , 敲 开 了 人 性 的 一道 大 门 , 一 道 关 闭 了 很 长 很 长 时 间 的 大 门 。 我 认 为 , 舒 婷 的 爱 情 诗 , 多 了 理 想 的 光 辉 , 也 多 了理 性 的 思 索 。 最 突 出 的 是 致 橡 树 , 那 是 爱 情 哲 学 , 是 理 想 的 爱 情 状 态 和 爱 情 高 度 。 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

15、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全诗的主旨句,把男性比作“橡树”,把女性比作“木棉”,两者是独立的,也是并立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部分: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第一部分: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