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9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9204226 上传时间:2021-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9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第一、二单元字词复习(板书填空)阻遏、锐不可当dng 寒噤jn、仄z歪、转弯抹m角、(抹m杀、抹m布)瓦砾l、箱箧qi 肃穆m、荒谬mi、孤孀shung 骇hi人听闻、掳l、震悚sng、疮疤chung b、诘ji问 奔丧sng、狼藉j、簌簌s、颓tu唐 尴尬gn g 伛y、攥zun、取缔d、骷髅k lu、滞zh笨、愧怍zu 唏嘘x x、伎俩j ling、颠沛pi、吊唁yn、文绉绉zhu二、学生朗读全部背诵部分,今日重点在于:1

2、、桃花源记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3、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 复习桃花源记先全文翻译,其次以概括练习来学习。4、 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5、 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2、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滋味好)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六、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2、志:处处志之(做记号) 寻向所志(记号

4、)3、遂:后遂无问津者(就) 遂迷(终于) 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5、乃:乃不知有汉(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七、加点字解释:1、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5、皆叹惋(感叹惋惜) 6、便扶向路(沿着)(从前) 7、诣太守(到) 8、欣然规往(计划) 9、未果(实现) 10、后遂无问津者(问路,访求、探求。津:渡口)八、成语: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怡然自乐:安闲快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处

5、处都可以听到九、句子翻译:1、复行数十步,豁朗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十、

6、用 / 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1、忘 / 路之远近 2、问 / 所从来 3、遂与外人 / 间隔4、问 / 今是何世 5、此人 / 一一为具言所闻 6、不足 / 为外人道也 7、后 遂 无 问 津 者十一、在括号里填入文中省略的成分。1、(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十二、内容探究:1、概括各段大意,归纳本文主旨:发现桃林(1段)进入桃源(2段)访问桃源(3段)离开桃源(4段)寻找桃源(5段)主旨:1、桃

7、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2、桃源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生活和平、宁静;3、在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阶级社会,这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4、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寄托作者对美好、自由、和平的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批判。)2、第一段描写桃林景色有何作用?暗示下文将出现奇境,渲染气氛,为下文描写做铺垫。3、作者笔下桃源有何特点?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生活和平宁静,人民安居乐业,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4、桃源人为何叹惋?为何嘱咐渔人“不足

8、为外人道也”桃源外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频,人民生活痛苦。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6、“处处志之”与“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为何这样写?暗示桃源并不存在。十三、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5、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

9、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十四、作业:1、抄字词两遍,背诵内容两遍。2、复印练习,准备小测。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2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估计上节课不能完成21课的复习,继续。学生就练习来展开,然后再小测。二、复习陋室铭(一)、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住的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2、谈笑有鸿儒

10、,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内容理解: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三、学生复习默写: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11、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四、作业:默写抄两遍,要求完成双基内容(语言运用)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3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订正桃花源记的小测。(见前)二、学生齐读爱莲说,先翻译全文,再引导内

12、容理解:爱莲说一、 一词多义:之:1、水陆草木之花(的) 2、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无丝竹之乱耳(主谓插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5、 渔人甚异之(指桃花林的奇景)二、加点字解释:1、可爱者甚蕃(多) 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3、宜乎众矣(应当) 4、陶后鲜有闻(少)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6、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7、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 8、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三、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

13、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四、用 / 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只划一处)1、晋陶渊明 / 独爱菊 2、予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 、可远观 / 而不可亵玩焉 五、内容探究:1、理解性填空:(1)文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4、(2)同岳阳楼记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意义相同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隐喻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比喻君子品质高尚,不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赞颂莲花正直又通达事理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菊、莲、牡丹各象征哪种人?莲:君子; 菊:隐士; 牡丹: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3、作者心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阿,豁达大度等等。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5、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

15、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学生默写上节课三首诗。四、作业:抄桃花源记小测内容一遍,未完成双基的继续。复印练习。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4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教学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然后小测。二、学生背诵三首诗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引导学生复习三、四单元字词,黑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