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760658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7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中文摘要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代晚期,湖南地区进入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既有中原特点,又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南方特色的铜器,同时也出现楚国铜器,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以楚国青铜文化为首,同时又有多种青铜文化并存的局面。本论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意义和方法,还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后续的研究作了铺垫。造型为青铜器塑造了身体轮廓,纹饰是青

2、铜器华丽的服装,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青铜器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青铜器艺术。因此第一章主要是对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地域分类和年代分析,让人们对本地区的青铜器有个基本了解。第二章和第三章着重围绕青铜器艺术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二章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角度出发,从分类入手,依时代为序,对每种器类的造型演变作了分析,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章对的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发展和不同题材类型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是从影响青铜器艺术特征的湖南地区文化因素作了分析,并对本地区青铜器的对外影响进行了讨论。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述四个2章节的主要观点,结合商周时期社会的主要思想特征,通

3、过对商周不同时代青铜造型装饰艺术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的分析,指出了湖南地区商周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绪论一、 相关概念“青铜”是一个近代金属材料学术语,是纯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在我国古代,青铜常被称为“金” 。 “青铜”一词的出现相对较晚。青铜一般呈黄色,只是由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历经岁月之沧桑,因其氧化而表面颜色多有青灰或绿色的锈蚀,所以才被人们地称为“青铜” 。“青铜器”泛指以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与孔子所谓“藏礼”之“器”内涵不同。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分类亦因所据标准(性质、功能或形态)不同而各异。就青铜器的性质而言,可分为“祭器

4、” 、 “养器” 、 “用器” 、乐器” 、 “明器 ”。其中,“祭器”又称人器” 、 “明器”又称“鬼器” 、 “用器”又称“生器” 。基于青铜器功能的分类是最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自吕大临考古图开其端绪以来,从之者甚众,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一般将青铜器分为容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杂器六大类,容器下另设食器、酒器、3水器三亚类。本文在对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进行类型分析时,按功能分类结果并结合本地区青铜器特点,而将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四大类,其它器物只在相关的讨论中顺带提及。二、 研究范围1、地理范围本文所谓“湖南地区” ,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现有行政管辖区域及周边地区

5、。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 。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流经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和岳阳八市,惠泽人口 4000 万,故简称“湘” 。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则是这个区域内湖湘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2、时间范围“商周”在这里用作时间概念,泛指湖南地区最终为楚据之前的历史时期,具体而言,则自公元前 1600 至公元前 307 年。 (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三、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意义1、 研究历史湖南青铜器的发现历史,在宋代的文献中就题到过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南宋鄱阳

6、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有这样的记述:“宁4淳熙十四年(1187 年) ,澧州慈利县(今湖南慈利)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 ”其中就有一件青铜虎镦于。这是湖南古代青铜器发现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我国文明史的肇始,亦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始,商周则是我国青铜器艺术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就目前资料显示,青铜器研究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而对于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也是伴随着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清代以前,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仅限于部分文献对个别装饰纹样的记载和分类,间或述及其功能,既零碎又少创见,至少还谈不上研究。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的引入,促

7、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为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古代青铜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者们相继对青铜器做出了深入系统性研究,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方面,学者们结合青铜器的断代分期,对装饰纹样和工艺作了开创性研究,另有部分学者对某些纹样作了深入分析,他们认识到装饰纹样对青铜器断代分期具有重要意义。马承源先生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长期致力于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并有独到见解的学者,正是因为他认识到商周青铜器的艺术装饰,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具体的而不是一般地探讨这种艺术的特定形式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2、 研究现状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的研究工作,经过考古学者们的努5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

8、几个方面:2.1 根据青铜器的造型、纹理、考古技术,确立了年代的基本框架。2.2 研究方法上愈趋于科学,运用科技手段,如重视对青铜器群整体的研究,注意与其它地区青铜器的互动关系。当然,也有许不足和用力不够之处:2.1 认识误区:“青铜经典只在长江之北出土” 。所以对湖南地区青铜文化研究的相对滞后。2.1 湖南地区青铜器发现的不平衡性也使对青铜器的的研究难以更加深入。2.3 研究大多局限于考古的角度,即便是对其图案的研究也是出于对青铜器断代分期的考量,没有从美学应用方面着力。对土著青铜器的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3、选题意义从本世纪 20 年代开始,以湘江下游宁乡等地为中心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一直以

9、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绝伦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但是有关它的性质、生存背景等问题仍然未揭开其的神秘面纱。对商周时期湖南青铜器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青铜器纹饰是商周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社会发展6水平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第二、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会对湖南地域特色的商周青铜器艺术发展全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对材料、工艺、造型、装饰、功能、审美、内涵等各项因素有一清晰的认识,从而对我们现行的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实践有所裨益。3、 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应是在本专业领域内,对整个湖南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进

10、行全面的收集。对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实用和审美、材料和工艺、文化和制度和等方面所进行的归纳、总结、分析和论证。此外,本文还需结合以下几种研究方法:3.1 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3.2 分析法3.2 比较法第一章 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湖南是我国长江以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主要地区之一。历年来,在华容、石门、桃源、宁乡、桃江、安化、长沙、湘乡、湘潭、株洲、醴陵、衡阳、常宁、资兴、芷江、叙浦、保靖等县市均有发现,分布地点多达 23 个县市,其中尤以宁乡最为著名。第一节 长、株、潭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11963 年,宁乡县城西 50 公里炭里河距黄材西 2.5 公里,正7位于沩水及其支流交汇

11、处的河洲里,发现兽面纹提梁卣,盖、底内有铭文二字。通高 25.9、腹径 18.5-22.5 厘米、盖口径 12.5-15 厘米、口厚 0.5 厘米、盖高 8.7 厘米。卣内贮满玉珠、玉管等。年代为殷至西周时期。21962 年,宁乡黄材张家坳上出土一件兽面纹分裆鼎,当时共掘出一大一小,大的未见。鼎通高 18.2 厘米。口径 14.6-15、足高 6.1,重 1.25 公斤。年代为商代,与河南安阳殷商等出土商代青铜器风格相同。31996 年和 1999 年,在湘江下游的望城县高砂脊 AM1、AM5 出土铜器有铜鼎 10 余件(已经修复的 9 件,大型鼎 2 件,AM1 和 AM5 各出 1 件,小

12、型鼎 7 件,均出于 AM1, ) 、铜尊 1、戈 1、矛 2(共 5 件,3 件可复原) 、刀 2(均残) 、刮刀 2、削 2、斧 1、车軎 2、构件 1 和不知名器 2 等。陶器有陶鼎、釜、盆、罐、罍形器、器盖等,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前段。至于其属性,由于高砂脊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各种文化此消彼涨,文化面貌复杂。所以笔者认为其为一种以外来因素为主体的融合性文化,但又不是绝对的商文化和或周文化。41959 年,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废铜仓库中选购而来,据了解这批批铜来自宁乡,并且是最新出土。当时此鼎破成 10 块,鼎的底部及一个鼎足缺失,后经专家修复成器,成为现在所见的样子。

13、方鼎颜色碧绿莹澈,为长方形,通高 38.5、口长 29.8、口宽 23.7 厘米。器身高 16.6、足高 14.6、足距长 16、宽 10.5 厘米,足尖径 3.7、8边厚 1.5 厘米,鼎口略大于鼎底,器身四周为浮雕的四个人面装饰,四面四张人脸看似相同,其实大小不一,两侧的较大,宽 16.4、长13.6 厘米;两端的较窄小,宽 13.8 厘米。根据其造型、纹饰、铭文短少的特点来看,都是商代作风,其时代属商代无疑,可以是商代晚期作品。5.1959 年,在宁乡老粮仓杏湾村师古寨山顶的一个土坑中发现 5 件铜铙,其中 2 件象纹铙、2 件虎纹铙和 1 件兽面纹铙,大小相当。其中象纹大铙高 70 厘

14、米、柄长 26 厘米、铣间宽 36.5 厘米,重70 公斤。当属商代晚期作品。6. 1965 年在湘潭花石金桥洪家峭上一墓中发现 2 件铜甬钟(乐器),年代为西周晚期。7. 1974 年在宁乡县唐市陈家湾出土 1 件铜铙,年代约当商代晚期。8. 1975 年 2 月,湖南醴陵县仙霞公社狮形山大队贫农社员张立林在狮形山的山坡上挖土植树时,发现一件象形铜器,此象尊重 2775 克,通高 22.8、宽 14.4、长 26.5 厘米。年代明确为商代象尊。91981 年,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挖掘出了一件青铜冢尊。冢尊造型逼真。全长 72 厘米、通高 40 厘米,重 19.25 公斤,实测容积 1

15、3 公升。年代为商代晚期。10. 1975 年在湘乡县金石公社黄马塞出土 1 件铜铙,年代约当商代晚期。11. 1975 年在宁乡五里堆公社坝塘大队戴家生产队发现 1 件铜钟,9出土情况不明,此钟制作粗糙,枚较长,篆和隧部均无纹饰,舞部为三角形的云雷纹,应属西周晚期。12. 1976 年株洲县南阳桥乡铁西村修堤时发现 1 件铜簋,后拣选于废品站,内壁铸有“作宝尊彝”四字,年代当在西周早期。13. 1978 年在宁乡迴龙铺洋河边取土时发现 1 件提梁卣,当属窖藏所出,年代为西周前期。14. 1981 年在湘潭青山桥发现一青铜器窖藏,出土有铜鼎 3、爵 5、觯 2、尊 1、甬钟 1、锸 2,作者认

16、为其年代上限为西周晚期,部分器物年代可到西周早期。15.1983 年 6 月,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一件大铙,质地为紫铜。通高103.5 厘米、柄长 36.3 厘米、铣口长 69.5 厘米、宽 48 厘米、壁厚2.9 厘米。出土地点距著名的青铜四羊方尊出土地点仅 250 米。为商代晚期器物。16. 1985 年在浏阳柏嘉镇河边台地出土 1 件铜铙,年代为西周早期。17. 1985 年在株洲漂沙井油圳村由农民发现 1 件铜铙,年代约当西周早期。18. 1997 年在株洲白关镇团山村大冲挖出铜鼎 1、戈 1、锛 2、矛 1、刮刀 1,可能出于一墓葬中,其中的铜戈和鼎的年代都可以早到西周中期,其余可能在西周晚期。191996 年 7 月,湖南宁乡县横市镇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器内无10铭文。20. 1970 年湖南宁乡县黄村乡王家坟山出土,盖内壁和器内底铸一“戈”字,与中原青铜器不同,这件器物出土时候,器中出人意料地贮藏有三百多件玉器。卣通高 37.7 厘米,口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