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教案]《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

上传人:我****草 文档编号:174529040 上传时间:2021-03-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教学教案]《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教案]《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教案]《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教案]《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教案]《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秀教学教案]《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教学教案]《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南春教学实录之一 第一板块情境引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在屏幕上打上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拍摄在什么季节?不单单要告诉我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从什么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因为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和标志。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

2、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笔者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上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评析: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学会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

3、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从公元420年到589年。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江南春) 评析:很多课堂上习惯利用媒体之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

4、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教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

5、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

6、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得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能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

7、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有没有同学还想试的?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 (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

8、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第三板块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

9、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还有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

10、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所以说这句话的人说,要怎么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

11、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评析: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师:厉害,孩子们多聪

12、明啊。是的,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鸣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 生:视觉。 生:幻觉。(众笑) 师:有的,肯定有的。 生:感觉。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看。读出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师: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

13、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寺,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 师:真美啊。 生:我看到了很多寺庙,还有很多楼台在那个春雨中若隐若现,感觉很漂亮。 师:你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那个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 师:哦,和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你闻到什么吗? 生:我闻到了寺庙旁边的花香。 生:我闻到了下雨时空气的清新。 生:我闻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14、师:我们一起来读,带着自己的感觉。 (学生读诗句) 师:真的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生:不是。这是一个虚数。 师: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 (学生读诗句) 师:让我们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 (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评析: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学生脱口而出的“幻觉”,令人不禁感受到诗中悠远的历史色彩,想来都应该是一个课堂深度的生发点,然而,执教者并未违背学生年龄特点去深挖,而是一遍又一遍地伴着学生诵读,反复唱叹。面对小学生,种下一颗种子,足矣“此中有诗意,欲辨需忘言。” 第四板块拓展说句 师:同学们,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