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助学案老师版初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406286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助学案老师版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兰亭集序助学案老师版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兰亭集序助学案老师版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兰亭集序助学案老师版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兰亭集序助学案老师版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助学案老师版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助学案老师版初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第二中学助学案高中语文 必修 5 编写 吴剑如 审核 丁明建 第 1 页 共 15 页兰亭集序助学案 初稿 教师版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课时安排 3 课时 知识衔接1、解题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 12.5

2、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 1980 年全面修复如初。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3、作者王羲之(321-379 )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

3、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时间: 地点: (黑色笔为集体备课修改意见,红色笔为教师二次备课内容。)南通市第二中学助学案高中语文 必修 5 编写 吴剑如 审核 丁明建 第 2 页 共 15 页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 7 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

4、。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4、时代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5、

5、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二日,51 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第一课时【自主梳理】结合注释、工具书翻译文本,圈出难疑点(提交课上讨论),并试着整理文言知识南通市第二中学助学案高中语文

6、 必修 5 编写 吴剑如 审核 丁明建 第 3 页 共 15 页1、注音 癸( )丑 会稽( ) 修楔( )事也 激湍( )流觞( )曲水 感慨系之( ) 齐彭殇( )为妄作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 ( )趣舍万殊 ( )3、古今异义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 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抱在怀里; 胸前; 心里存着; 打算。 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表凭借,用来。 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表因果

7、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4、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以上形容词作名词 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作动词 把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 名词作动词 南通市第二中学助学案高中语文 必修 5 编写 吴剑如 审核 丁明建 第 4 页 共 15 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作动词 等同,把看作一样。5、特殊句式 死生亦大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亦将有感于斯文 虽无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6、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合作交流】一、

8、 翻译句子: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抬头仰望宇宙天空广大无边,低首俯视万物品类兴盛繁茂,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2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译: 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心里暂时感到得意,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人生的暮年即将到来。(3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注定都消灭。(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5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尽管时代不同世

9、事不一样,但人们抒发情感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二、整体感知 梳理思路 体悟情感(小组交流展示)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南通市第二中学助学案高中语文 必修 5 编写 吴剑如 审核 丁明建 第 5 页 共 15 页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 2 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作者为何而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10、“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 3、第 2 节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作者为什么而痛?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 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

11、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当其欣于所遇感慨系之矣。”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

12、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南通市第二中学助学案高中语文 必修 5 编写 吴剑如 审核 丁明建 第 6 页 共 15 页关键句理解点拨:“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

13、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第 3 节作者的情感又由“痛”而“悲”了呢?作者为何而悲?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

14、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如何理解?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南通市第二中学助学案高中语文 必修 5 编写 吴剑如 审核 丁明建 第 7 页 共 15 页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