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72124023 上传时间:2021-03-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探究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国家立党立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长点和理论支撑,这个根基不可动 马克思主义是国家立党立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长点和理论支撑,这个根基不可动摇。而农村一直处在我国文化战线的基层,对于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有一些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来一场深刻的侧供给改革;,在农村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传播话语体系,非常有必要被安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突出位置。关键词:农民大众,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美国乡村社会学家罗吉斯说过,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对农民缺乏了解是造成很多

2、发展规划失败的原因。;【1】农民依然是我国最庞大的群体,对于国家战略的制约性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是社会整合作用的结果,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五位一体;各个领域,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位格。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由马克思主义去占领和统御。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村的真正落地,首要的条件或前提就是要创新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体系,真正让农民愿意听、能听懂、喜欢听;。显然,这里首先需要我们搞清楚什么是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

3、义理论传播话语体系?简言之,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体系就是表达风格符合农民口吻、表述语言贴近农民生活、传播内容契合农民心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在表达形式。一、关切民生改善,符合农民大众的需要层次,让农民愿意听;话语体系要着眼于民生改善。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2】,受众决定话语。从认识论上讲,任何思想理论只有满足主体需要才能实现其价值;从心理学上来说,任何理论只有符合人们的需要层次,才会为其自觉接受。农民最关心生存与发展问题,期待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改善,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2】。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党一以贯之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必须要融入每一

4、个国民的意识当中,这样才能构筑坚实的意识形态防线。在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也要不断跟进。因此,迫切需要创新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体系,聚集最大的农民能量打造农村新常态;的同时,保证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农村的土地上也始终不变色;。而这个话语体系,必须紧紧围绕民生改善,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符合农民的心愿,真正释放农民愿意听;的内驱力,这也正是理论的感召力、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3】对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_结合当前的奋斗目标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农

5、民掉队,接地气的暖心话语,确证了农民大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2013年11月,_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平实的话语,传达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切和重视,触动了千万农民的心窝最深处。切实关注农民大众的利益诉求,才能探索出一套他们愿意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在理论层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城乡不仅有差距,更有文化上的鸿沟。在实践方面的探索这里暂且不作讨论,主要着重于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破解。城市是知识分子阶层的聚集地和大本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

6、播和接受在那里并不存在太大的难题。而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乡村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一个盲区;,如果置身农村会发现这一说法并不夸张。因此,我们现阶段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村的扫盲;,让农民真切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更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农民阶级的群体特殊性考虑,探索一套与农民大众需要层次相符合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扫盲;的突破口。也就是说,我们不妨从农民愿意听;的领域下功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翻译;或切换;。比如,毛泽东曾说过,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直白通俗、清晰明了地阐述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只有肚子饱了,才有闲功夫思

7、考,才会衍生精神需要,亦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_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钥匙。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脱离生产力实际,一味追求生产关系的进步,事实上却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倒退。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另类表达,大都经历过我国发展变化的农民是能够领会的。二、回归生活常态,契合农民大众的语言结构,让农民能听懂;话语体系要来源于生活常态。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生活的思想理论也最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国农民扎根农村建设,大多数却迟

8、迟富不起来;,缺乏有效理论的指导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的进程,尤其是要探索一套符合农民大众语言结构的话语体系,让他们能听懂;。从根本上来说,乡土文化是中国的母体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文化;只有融入乡土世界才能根深叶茂。可以使用泥土味;足一点儿的语言,充分地把现实生活的事例应用到所写的东西里去;【4】,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农民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精神产品。话语体系要符合农民的语言结构和认知世界,这是遵循人类认知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思想理论合理

9、性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说,这也正好符合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2】,以农民的口吻说话,农民才会听得懂;、能够听;。所以,在向农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我们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5】。比如,邓小平曾指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猫捉老鼠;在农村是显而易见的生活现象,藉此比喻经济手段的实用性及其选取的正当性,就很容易为广大农民群众所理解。对于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在著名的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在农村,农民

10、大都有过趟水过河的经历,对于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走路颤颤巍巍的样子更是有着复杂的感受,因而易于理解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生动鲜活的理论语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理论,_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时多次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6】。承板自身坚实,才能经受住铁器的锻造,农村的火钳;镰刀;柴刀;等大都出自附近打铁的作坊,这种完全源自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语言使他们顿生亲切感。关于全面深化改革,_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这种形象的比喻,渐入小康的农村人怕是不难体会吧。关于党的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形象的生活术语,生动地传达了党中央关于

11、加强党的建设的精神,也相当亲农民的情感、接农村的地气,农民群体自然不会对其产生惯性的疏远感。从语域维度增强农民的话语权。语言的存在,源于诉求,语言是把思想与现实联系起来的纽带;【7】。在我国,农民群体占比大,赋予他们相应的表达权符合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理性,也遵循了我国宪法的刚性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核心内容,但在农民群体的语言结构中尚属空白。因此,我们要在语域维度创新面向农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体系,出发点就是要增强农民的话语权,推倒横亘在城乡对话机制中的柏林墙;。生活是话语符号的孕床;,住进农村,与农民融为一体,仔细推敲农民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认真琢

12、磨特有的乡土话语和乡间物什,最终提炼与培育出契合农民语言结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必然具有相当强劲的理论穿透力和话语魅力值。比如,2013年3月23日,_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里是在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以为常的穿鞋子;蕴含了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同时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光芒。_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作为党员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将习以为常的生活元素融入官方话语,照顾了农民的语言能力和知识结构。关于国家治理,_引用了道德经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种举重若轻的话语转换

13、拉近了家与国的思维距离;。_曾指出,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富含生活气息的比方,到位地表达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共同富裕;的本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_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欠了账,就会卡经济的脖子;,深入浅出地指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三、立足传统文化,吻合农民大众的精神基因,让农民喜欢听;话语体系要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在。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相比,传统文化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土生土长的农民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一种新的理论

14、,要更好地为农民所接受,必然要与其所处的民族或地区的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吻合农民这一特殊阶级的精神结构。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喜欢听;,而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土壤上生成的理论,而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中国的农民,并不了解资本主义是何物?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是何物?;。所以,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民大众中入脑、入心;,必须具备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同时拥有符合这一群体的精神基因的特殊话语体系。使我们的理论真正属于我们的民族,也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层面;的构建,才能避免沦为舶来话语的奴隶,实现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中国发展到今天,是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今

15、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面向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体系才有深厚的根基。比如,儒家主张的仁爱;和为贵;等思想,在我国的大地上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一直以来,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都无不崇尚家和万事兴;。因此,_在哥斯达黎加会见记者时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就恰到好处地将农民大众心中推崇的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推延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自然不难为农民所理解、所接纳。_2015年9月28日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强调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提法和马克思主义并不矛盾,而是实现了话语转换。我们今天也不必讲要全世界共产主义,就用我们自己国家的名词;。礼记•礼运篇中提到,由据乱世;到小康;,再到大同;。我们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了中国人感到最亲切的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