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876225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头上的信仰艺术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就算看过龙门,走过云冈,大足石刻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仍然是不能错过的,所以又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大足地区有 70 余处石刻造像,统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始于晚唐,盛于两宋,从艺术上来说,大足石刻体现了我国晚期佛教造像“神的人化”的特征。1999 年 12 月 1 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 5 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宝顶山是佛教圣地,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南西北共 13 处石刻造像,其中大佛湾石刻造像的规模最大、

2、艺术价值最高、保存也是最完好的。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分南北两区域,南区多为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则以两宋作品为主。景点信息地址:重庆市大足县门票:宝顶山 80 元,北山 40 元,联票 120 元。电话:023-43722268交通:宝顶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县 15 公里,先从乘汽车或火车直达大足县,再换乘小公共往宝顶,车费 2.5 元,车程约 30 分钟。县城的士,起步价 4元,包车单程 15 公里,价格面议。结束宝顶的游览必须回到大足县,再乘车去北山。北山摩崖(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 2 公里处,北山在县城内,出租车也不过 5元。住宿:住方面有许多酒店选择,也可以住农家乐就是在当地

3、人家中,包吃包住包摘果子,最多 50 元一人,淡季 25 元就能住,有双人间,单人间,多人间,吃的也非常丰富。旅游小贴士北山佛湾石刻的“心神车窟”中的“普贤菩萨”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转轮藏经洞”被称为“石雕宫阙”;“ 韦君靖碑 ”、“ 蔡京碑”、“古文孝经碑” 为世所独存,价值极高。景点地图景点相关资料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她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她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并且生动地

4、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正因如此,1999 年 12 月 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 75 处,雕像 5 万余尊,铭文 10 万余字。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西距成都 271 公里,东去重庆 70 公里。全县总面积约 1400 平方公里,人口约 90 万。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距今已有 1240 多年历史,其县名取 “大丰大足”之意。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 650 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其中全国重点文

5、物保护单位有 5 处即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遗产部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 4处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有 66 处如西山、圣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庙、半边庙、七拱桥、普和寺、陈家岩石刻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北山石刻中的“转轮经藏窟”被许多艺术家誉为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此窟石刻造像秀美、雕刻精细、整体布局和谐协调、保存完好无损,堪称东方美神之大荟萃。特别是此窟中的普贤菩萨,具有东方女性美的

6、特征,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另外,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宝顶山石刻,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 500 多米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像无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别显著,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了。南山石刻是中国道教造像的代表,其中的三清古洞,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宋代雕刻最为精美的石窟。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如孔子龛、老君龛等。石门山石刻是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有特色,如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

7、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以云岗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 4-5 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 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 6-9 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

8、国石窟艺术史。“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五山石刻”自古以来就是名胜之地。其中北山、宝顶山更是中外游客览胜、信众朝山进香、僧侣说法传经的集中地。特别是以“天府灵山”著称的宝顶山,历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传为千手观音的生日)前后,游客如云,数以万计。自大足县 1980 年对外开放以来,游客日增,年均在 35 万人次以上,最高年达 60 万人次,最高日达万余人次。宝顶山石刻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 15 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 527.83 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 的赵智凤于公元 1174-1252 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 7

9、0 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 1631.68 平方米。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 500 米,高约 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 31 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 2.31米,东西宽 16.50 米

10、,进深 7.90 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 9 号。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 ”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 ”的形象。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

11、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 30 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 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 “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

12、 ,酒后昏乱的“ 父子不识 ”、“ 夫妻不识”、“兄弟不识” 、“姐妹不识”的“ 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 1007 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 31 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

13、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千手观音宝顶山大佛

14、湾南岩有一尊实有 1007 只手的摩崖石刻造像,人们称她是人间唯一的千手观音石雕像,是天下一绝!其他地方的千手观音,多数只有几只、十几只或几十只手,不过是象征性地表示手多而已。大足圣水寺千手观音,有 40 只浮雕手,100 多只阴刻手。安岳佛慧洞千手观音有数百只手,已经是罕见的了,但也比不上宝顶山千手观音的手多。这里的观音像,身前有 6 只手,两手合十,两手结印,两手抚膝。头上还有一双手捧一坐佛。其余的手在身后左、右、上方像孔雀开屏巧妙地分布在 88 平方米的崖石上。这些手千资百态,无一雷同;手握法物各异手心各有一只眼。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可以拯救众生于危难。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可以普观世界,明察

15、秋毫。金光闪闪的千手千眼观音,令游人莫不叹为观止!宝顶卧佛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 米。这尊佛像是横卧着的,人们就叫它卧佛。佛经里没有这种叫法,应该叫释迦涅盘圣迹图。“涅盘”实际上就是死了的意思,但它和一般人所说的死又不一样。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地。这也是众生皈依佛法后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因此,这幅图画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宁静的气氛,而没有惊恐慌乱的情景。释迦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释迦面前从地里涌出 18 弟子,或内

16、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皆作悲恸状。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佛像的正中有一香案,上面摆着香花水果等各种供品。香案上香烟缭绕,上达云端。云端上有女像 9 人,有说是天女,有说是释迦眷属。如是眷属,中间是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左边是他姨妈。摩耶夫人生下释迦几天就死了,释迦由他姨妈带大,右边是释迦的妻子,是邻国的一个公主,长得非常漂亮。这三个都比释迦先死。她们在天宫闻得噩耗就率众眷属从天而降,手捧鲜花水果,迎接释迦圣灵。安岳的卧佛沟,北京的卧佛寺,敦煌千佛洞,甘肃麦积山,合川千佛岩等处,都有全身卧佛像。唯有宝顶山这尊卧佛是半身像。他下半身隐入石岩之中。这种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有种于有限中产生无限联想的艺术效果。故大足民间对宝顶山卧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的说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翅膀。宝顶圆觉洞宝顶大佛湾南岩西边有一个较大的石窟,那就是圆觉洞。洞口有作奔突怒吼状的石狮一只,夹巷崖面上刻有“宝顶山”三个大字,是南宋理学家、诗人魏了翁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