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乡土重建》

上传人:凹** 文档编号:167039880 上传时间:2021-0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书分享:《乡土重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分享:《乡土重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分享:乡土重建读书分享:乡土重建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获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人的性格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中国乡绅中国文化的重建等。内容简介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

2、。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乡土复员论;、乡土工业、人才回流等方式或许是进行乡土重建的重要举措。读后感知乡土社会何以重建?这种重建是作者处于当时战乱时期的设想,作者提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有一个政治前提,即必须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样的政府才能真正地将诸多乡土重建措施付诸实践,切身为民考虑。当下时代正处于这样一个为民服务的时期,或许是乡土重建的最佳时期。乡土重建需要改变城乡相克的社会现实、乡土人才流失的不利现状,进而构建新模式的乡土工业。城乡相克的社会现实乡村和都市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相成和相克。相成

3、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乡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粮食成为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二是都市里工业发达,工业制造品很大一部分输入乡村。乡市之间的商业越繁荣,双方居民的生活程度也越高。扩展和疏通城乡的往来或许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的繁荣。而事实上的情况却并非相成,更多的是相克。这种相克最主要体现于经济区隔。乡村经济是小农经济与手工业相互配合的经济。农忙时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农闲则做些手工业。乡村是传统中国的农工并重的基地,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基本安于这种生活,但是乡村生产者之间所生产的东西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土地可能更适合蔬菜种植,而有的则更适合谷物种植,这就需要交换以获取不同的物资。这种交换贸易在如

4、今的部分农村仍然存在,俗话可以说是赶集;,这一贸易场合一般处于交通便利或人口集中之处,久而久之逐渐形成永久性的市镇,(笔者更想称之为市集,作者的命名或有对人口聚居的考虑,改集为镇或更能体现人口聚居地之意)。这种传统市镇不是生产基地,与乡村间谈不上经济上的互助,在过去,市镇上的人们需要粮食和劳役可以通过地租、利息等征收,不存在贸易交换。市镇之上是都会,即城市,作者认为这种都会是以通商口岸为主体,包括其他以推销和生产现代商品为主的通都大邑。随着西方洋货和机器的进入,传统乡村手工业受到影响,在江村经济中有描述过蚕丝业的没落,就是这种影响的后果。而在都会和乡村之间隔着市镇,这就使得市镇中的地主阶级掌控

5、城乡之间的贸易流动,都会的西洋货很少进入乡村,而乡村物资却大量流入都会,长此以往,乡村逐渐走向资源匮乏。这样一来可以说都会实则在克乡村,乡村则在供奉都市。相较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乡村,如今的乡村有着诸多变化,仅参考笔者的调查做出分析。道路的联通与修建使得城乡交通便利,公交的开通解决了距离问题,传统的市集已经向交通便利和人口聚集处转移,典型的是曾经的农产品贸易集中地如今已经不再繁荣。人们普遍选择公交出行,到更为集中的市集进行买卖,而这类市镇早已不再如同过去属于地主阶级聚集,而是学校、政务、商品的聚集地。购买都市产品大多可以通过私家车、电动车、公交前往县城购买,打破了市镇区隔,也就是说经济区隔而造成的

6、城乡相克正在减弱,但是新型的相克模式却愈演愈烈,即人口流失。大量的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造成乡村的留守问题,村落的空心化;问题,土地的废弃问题,对乡村建设有诸多不利。而乡村人口进入都市,从事底层工作,建设和美化了城市,为城市做出贡献,二者之间的关系仍处于作者所提的都会克乡村,而乡村供奉都市;的相克现实。如何打破这种相克局面,使乡市合拢呢?作者认为方向是清楚的,就是让乡村和城市在同一生产的机构中分工合作。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城市能够拥有生产基地,不再吸取乡村血液,而乡村也需要逐渐放弃效益低的手工业,在农业上谋取繁荣的经济。未来具体的改革道路如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整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而仅

7、仅依靠农业经济或许也并不能真正缓解乡村贫穷的现实,仍需其他经济介入。乡土人才流失的不利状况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为乡土社会保持着地方人才,这种人才在封建社会具备通用性,因为所学基本属于人伦礼仪、封建道德、社会治理等方面,通俗讲就是为官之道,圣贤之书。与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相通。反观现代社会,乡村家庭砸锅卖铁供养出来的大学生却并不能为乡土所用,已经回不了家;是不愿,也是不能。因为大学毕业了,却发现几年的离乡生活早已把他们和乡土的联系隔断了。从知识、技术、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足够使他们觉得异于乡土社会中的人,不论做人做事都会产生一定的不理解,文化差异着实显著。正如作者的疑问,如果大学生真的回乡了,

8、他向那里去找可以应用他在大学里所学得的那一套知识的职业呢?;。事实上,大学并不是为乡土社区造人才的。在新知识与乡土改良间缺乏一条沟通桥梁使知识真正应用到乡间去,即是说现代的教育,从乡土社会论,是悬空了的,不切实的;。当然,作者所指现代的教育更多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西洋来的知识。但就现今而言仍然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当代大学教育中的知识更多地服务于城市建设,而非乡土建设,乡土出去的人才被城市吸纳,直接造成乡土原本人才的流失。或许是因为知识与城市建设的高匹配度,但更多地却是乡土社会留不住人才,缺乏人才发挥才能的基础和条件。城乡之间需要来回流通,就必须构建一条合适桥梁,通过这条桥梁,乡市里所孕育出来的现代

9、知识输入乡间,乡间出来的人才,受了现代科学的教育后,可以回去服务农村;。这样的一条桥梁不仅需要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合作分工,也需要行政部门的配合和引导。人才的流失不仅仅是教育层面的,也有农业生产、财富方面的。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如今土地荒废问题严重,真正从事农业劳作的较少。青壮年外出务工,基本过年才回,家中妻子一方面照顾老人、小孩,另一方面也要劳作,其压力可想而知。而仅仅通过田间劳作并不能满足家庭开支,县城、乡镇的工厂、超市等成为新去处。而更多的家庭是夫妻外出务工,留下老人照顾孩子,土地利用率随着大量人口流失而逐渐被遗弃。农业生产从十几年前的繁荣逐渐变成如今的三三两两,仅仅供家庭使用的状态

10、。而大部分家中富裕的家庭多选择迁入县城或乡镇居住,一方面为了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自己的工作,如此乡村中的财富逐渐转移至县城、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区域。流失洪流不断侵蚀着乡土社会,走在自然村落中都会感到一种荒凉,即使道路两旁林立各种楼房,却是大门紧闭,缺乏生气,唯有过年方才感觉到乡村的活力。如此种种对于乡土建设实属不利,原本就资源匮乏,生产落后的乡土社会,在不断地损蚀和冲洗中愈加难以发展起来。如若想有所改变,或许真的需要作者所说的从速恢复城乡之间的循环关系,从而缓解这种流失和损蚀。构建新模式的乡土企业新模式的乡土工业不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而是合作性质的,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中国社会也

11、从来不是纯粹的农业国家,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如轻工业中最重要的纺织业,在传统中国是家庭工业。实际上,农业在短期需要大量劳力,而大部分时间属于农闲,俗话说养工一年,用在农忙;,需要在农闲时保留住劳动力,就需要乡土工业,这种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相互配合以维持着农工混合的经济,也维持着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乡土工业的没落源自于和西洋都市机器工业竞争的结果,江村经济中的蚕丝业就是由于机器工业的介入而逐渐没落,即使土地分田到户也较难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工业的介入是缓和良剂,必须存在和延续。新模式的乡土工业与传统的乡土工业是不同的,即在动力、技术、社会关系、经济组织等各方面都可以异于传统经济中的家庭

12、手工业,对于新式的乡土工业,作者提出了以下设想:乡土工业使用新技术、新动力,工厂的范围不限于家庭,机器部分集中在小型工厂里,手动部分则仍在农家;,工厂的社区化,整个乡村可说是一个工厂,小型工厂是一个核心;。这种乡土工业工资低,吃住在家,自然生产成本低,乡间价格也会低,更利于在乡间流通。在新的模式和技术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即资本。所谓资本是指生产者所能利用生产工具的价值,我们说中国资本贫乏是很具体的,意思是每一个生产者平均能利用的生产工具价值很低。;用书中和美国相比的譬喻就是,美国农人每人摊到一把镰刀,那么我们只好每百人共一把镰刀,清晰的解释了我国乡土社会资本贫乏的现实。而获取资本的最为保

13、险的方式是自己省出来,土地问题解决以后,极大的节省了家庭的土地租金,这就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基础。当人们的生活达到不饥不寒的水准时,其剩余即可得到储蓄而形成有效的积聚和利用,从而成为资本。而只有在广大农民开始有力量储蓄,开始在他们的生产事业中投资,我们才能希望有供给这些生产工具的大工业的兴起;。乡土重建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已经得到一定重视,如乡村振兴政策等,重建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形成城乡合力,带动乡土社会的发展。当乡土社会发展起来,人才、人口、财富等或许才会发生积极有效的回流,形成真正的城乡循环。这种循环将加大城乡间经济、文化、教育等的交流,或许也会缩小城乡差距,缓解贫富差距,人口疏密差距等现代社会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其实,就我国社会传统讲求的落叶归根而言,如果拥有同等甚至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生活水平,又有多少人愿意过着背井离乡、聚少离多的生活呢?希望乡土社会能真正得以重建,恢复应有的活力和生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