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环评考试案例重点通

日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0KB
约42页
文档ID:164641311
环评考试案例重点通_第1页
1/42

竣工后调查的重点为水土流失危害、景观影响、水源区水环境影响、土地资源占用量、生物多样性损失、声环境影响调查施工过程中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采取措施后的效果改扩建项目,环保设施“以新带老”,重点是搞清污染源“三本账”(即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和排放量)核算现在既有工程的实际排放量、改建工程的污染物排放量及实施治理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噪声影响评价内容:现状的背景噪声值叠加评价:改扩建前现状,敏感点,利用噪声预测模式预测各敏感点噪声情况,并根据各敏感点在噪声功能区要求,分析是否达标,划定出超标范围在施工期及运行期间沿线评价范围内的城镇和集中居民区的噪声影响预测声级的噪声声级、超标情况,包括Ld及Ln;结合人口分布进行评价对运行期在噪声影响评价范围绘制出等声级曲线图;分析超标原因分析线路选址的合理性和所采取的降低噪声措施的可行性;对防治措施应着重减小噪声源的发生,外围环境一般采用声屏障,绿化带隔离,受影响的敏感点的隔声设施提出铁路噪声控制的管理建议以及对铁路周围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水环境的影响内容:施工期水土流失等对所跨河流、水源地及取水口等的影响运营期轨道线路下雨冲刷造成对水源保护区及取水口等的水体污染;生活污水直排的水体污染;运载危险品泄漏及废机油等泄漏造成水体污染;项目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1收集项目所在地区的相关规划——全国铁路发展规划、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交通规划,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农、林、水利等部门的专业规划。

2从规划目标、规划控制指标以及规划实施等方面对比分析本项目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如对于水源地,分析路线经行的河流和水域的水环境功能,铁路建设和这些功能的相容性土地利用:分析项目与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符合性,对当地土地利用的限制等敏感区域和保护目标: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河流、水库,基本农田保护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等明确其环境功能要求及应当执行的环境标准水环境现状监测方案对照断面:反映进入本地区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设置在废水排放口的上游,基本不受污染处控制断面:排放的废水对河段水质的影响,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染物与河水能充分混合处根据河段的污染源分布和废水排放情况,可设置一至数个控制断面具体距离根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和河道水力特征确定消减断面: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设置在控制断面的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 (1)采样断面按下列方法与要求布设: A、城市或工业区河段,应布设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 B、污染严重的河段可根据排污口分布及排污状况,设置若干控制断面,控制的排污量不得小于本河段总量的80%。

C、本河段内有较大支流汇人时,应在汇合点支流上游处,及充分混合后的干流下游处布设断面 D、出入境国际河流、重要省际河流等水环境敏感水域,在出入本行政区界处应布设断面 E、水质稳定或污染源对水体无明显影响的河段,可只布设一个控制断面 F、河流或水系背景断面可设置在上游接近河流源头处,或未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河段 G、水文地质或地球化学异常河段,应在上、下游分别设置断面 H、供水水源地、水牛生物保护区以及水源型地方病发病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应设置断面 I、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上游1000m处应布设断面 J、重要河流的入海口应布设断面 K、水网地区应按常年主导流向设置断面;有多个叉路时应设置在较大干流上,控制径流量不得少于总径流量的80%采样垂线和采样点按下列方法与要求布设A、河流(潮汐河段)采样垂线的布设水面宽m采样垂线布设岸边有污染带相对范围<501条(中间)如一边有污染带增设1条垂线50~100左、中、右3条3条左右设在距湿岸5~10m处100~1000左、中、右3条5条(增加岸边2条)岸边垂线距湿岸5~10m处>10003~5条7条主要出入口上、下游和主要排污口下游断面,其采样垂线按表l规定布设。

B、河流采样垂线上采样点布设,按河流水深和待测物分布均匀程度确定水深(m)采样点数位置说明<51水面下0.5m1、不足1米时,取1/2水深;2、如沿垂线水质分布均匀,可减少中层采样点1 / 473、潮汐河流应设置分层采样点5~102水面下0.5m,河底上0.5m>103水面下0.5m,1/2处,河底上0.5m (3)河流采样频次和时间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A、长江、黄河干流和全国重点基本站等,采样频次每年不得少于12次,每月中旬采样 B、一般中小河流基本站采样频次每年不得少于6次,丰、平、枯水期各2次 C、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段,采样频次每年不得少于12次,每月采样1次在污染河段有季节差异时,采样频次和时间可按污染季节和非污染季节适当调整,但全年监测不得少于是12次 D、供水水源地等重要水域采样频次每年不得少于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要求确定 E、潮汐河段和河口采样频次每年不得少于3次,按丰、平、枯三期进行,每次采样应在当月大汛或小汛期高平潮与低平潮水样各一个;全潮分析的水样采集时间可从第一个落憩到出现涨憩,每隔l~2h采个水样,周而复始直到全潮结束。

F、河流水系的背景断面每年采样3次,丰、平、枯水期各1次,交通不便处可酌情减少,但不得少于每年一次交通噪声干扰正常生活和休息,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降低、影响沿线土地价值妨碍经济发展交通噪声的预测方法:根据设计的车流量、车速等条件,选用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道路交通预测模式进行预测地面任何点的环境噪声是线声源传至该点时的噪声能量与该点背景噪声能量叠加大桥的桥型、塔高、色彩等与周围景观敏感点,特别是与迎江寺内的振风塔的景观协调行进行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①机械运行噪声;②施工引起的扬尘、沥青烟;③施工机械的含油污水;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施工对水体的污染;雨水对建筑材料堆放的冲刷对水体的污染;④生态环境:使植被遭到破坏,农田、林地被占用,地表裸露,增加水土流失,工程占地,对自然保护区、植被及野生动植物的不利影响⑤社会环境:居民搬迁;交通不便运营期的环境影晌:①生产运行产生的噪声;②空气环境:汽车尾气;路面扬尘、锅炉废气、工艺废气③水环境: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危险品运输泄漏事故对水体的污染④生态环境:植被未完全恢复,水土流失依然存在,公路阻隔影响动物栖息环境。

⑤社会环境:按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植被、珍稀植物、珍稀动物、野生动物通道等; 水环境:河水质,服务区、收费站处污水排放; 社会环境:受拆迁影响的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利用、城镇规划: 声环境、环境空气:居民点、学校等评价重点: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详细调查沿线生态现状②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③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④项目需经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界内,所在区域是由原来的核心区划归为实验区的,发育珍贵植被类型,生长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与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相冲突在路线布设确实无法避开的前提条件下,由公路建设的业主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对其功能区划分调整为实验区并同意建设后,该公路项目方可穿越项目在评价期间是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 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分别从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三个时段提出 1)在设计期贯彻“环保选线”理念,进行路线方案优化,经过论证最终选择对自然保护区影响小的方案同时对公路沿线陆域范围内的野生保护植物进行调查,记录受保护植物的名称、保护级别、类别、分布地理位置、分布数量。

对受保护动物亚洲象应调查活动栖息场所,特别是活动或饮水路线等,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施工期,依据现场调查结果,提出生态监理制度对受保护植物提出移栽保护或保护遗传因子的措施,使被保护的野生植物在施工期的影响减低到最低限度增设动物通道或增加桥隧比例的措施,从而减少对动物的阻隔 3)营运期,在自然保护区路段设禁鸣措施,对公路路侧坡面、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服务与管理区、取弃土场等处的绿化或植被恢复措施,并强调在植被恢复时只能选取当地植物,以保证生态安全评价专题:1)工程分析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生态环境5)水环境6)声环境7)环境空气8)水土保持9)社会环境10)交通运输污染风险11)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2)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测计划13)公众参与14)选址、选线的方案比选方案比选:从减少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出发,对其影响范围、影响里程、影响面积、影响受保护动植物的数量进行分析论证后,提出合理选线方案当地水源地的丰收水库集水范围经过水源地,施工过程以及运营期风险情况下会对饮用水源水质造成影响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为施工期,结合公路设计、实地调查以及当地水文资料,采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确定不同施工阶段土壤侵蚀模数和受侵蚀面积,计算得到水土流失量。

或者根据当地的实际水土流失观测资料对不同坡度和路段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生态影响评价内容:(1)对农业(耕地、果园)的影响2)对沿线植被、动物影响 (3)水土流失的影响 (4)搬迁、占地等是否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 (5)调查确定沿线是否有风景区或者文物保护区等敏感区域以及是否造成影响 项目环境风险:(1)施工过程中环保措施没有落实导致施工场地周围生态环境、水环境严重恶化2)危险品运输风险:公路投入运营后,存在由于交通事故、储罐老化破裂、桥梁坍塌等导致车运危险品泄露人河流或水库从而影响水质的风险3)隧道施工期爆破作业的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评价:依据技术导则规定的风险评价原则,进行风险值计算,风险可接受分析采用最大可信灾害事故风险值R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RL比较: R≤RL则认为本项目的建设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R>RL则对该项目需要采取降低事故风险的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项目的建设是不可接受的评价等级: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根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进行划分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进行划分。

3)噪声: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声环境功能区、受影响人口数量公路竣工通车验收内容:(1)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各,技术资料与环境保护档案资料齐全2)水土保持措施、敏感区的道路两侧噪声防护措施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已按要求建成或者落实,安装符合标准,经负荷试车检测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3)建成水库段的地表径流截排措施、水库段危险车辆禁行标识4)具备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的条件,【经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健全的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原料、动力供应落实,符合交付使用的其他要求 (5)污染物排放符合环评报告和设计文件中提出的标准及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6)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按环评报告规定要求落实,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恢复的环境已按规定采取了恢复措施7)环境监测项目、点位、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符合评报告有关要求8)环评报告提出需对环境保护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