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64541 上传时间:2016-1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学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1 诗两首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 )

2、,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 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 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 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 挚,风格

3、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解题: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诗歌是按怎样

4、的思路抒写的?合作探究,明确诗中的意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同学们用“这是一只 的鸟”句式说话。(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精讲点拨:(学习朗读技巧)(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

5、遍。(5)、学生熟读背诵全诗。精读精炼:阅读全诗回答:(1) 诗句“然后 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2) 诗中的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主题阅读: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诗歌把前

6、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拓展提升,仿写诗歌: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 样写?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

7、诗人对祖国大地母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教后记:参考答案: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2、意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

8、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上述一系列 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

9、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5、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6、 诗中的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两句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7、主题阅读:(1)、b (2)、

10、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二十二岁迁台,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在美国爱荷华(学获 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 1974 年至 1985 年任香 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 论、翻译方面成就卓著,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50 种,在海内

11、外文坛影响巨大。近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 20余种。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

12、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2、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 望乡。 李益浮云游子意,落日

13、故人情。 李白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甬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悉诗歌内容,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自主学习,把握诗歌意象:“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小

14、组合作,研讨乡愁的情感内涵:(1) 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2)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精读精炼,细解乡愁的形式美:(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主题阅读: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 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拓展提升:任选诗歌中的一小节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改写成散文,

15、要突出原诗中的感情乡愁。想象情节时,要紧扣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来说。课堂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 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民族的集体意识。教后记:参考答案:1、请学生朗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 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 的东西,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