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无答案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61195725 上传时间:2021-0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_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_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_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无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学习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学习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影响。【夯实基础】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_时期,_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_与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3)战国七雄:经

2、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有何影响?答: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推动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特别提示】文明重心长达500多年的争霸战争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揭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空间分布。2华夏认同(1)华夏含义:春秋时期_各国因社会发展较相连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P10 历史纵横 )(2)认同的原因: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3)认同的表现: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_认

3、同;战国时期内迁各族逐渐融入_族。(4)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_农具开始使用,_得到推广;各国纷纷修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qubi )。(2)工商业条件(原因):农业进步推动_,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表现:_分工更加细密,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2商鞅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_阶级力量壮大。战国时期_日益剧烈。法家思想的出现。(2)目的:为实现_、巩固统治。(3)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4)内容经济:_,奖励耕织;“

4、_,_ ”,授田于百姓。政治:奖励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_制,其主要官员由_任免。社会管理:在民间实行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5) 特点:顺应了_;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_的一次变法。(6)影响(意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的政治制度。使秦国_。为秦_奠定了基础。思考2: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要点:(1)推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三、孔子和老子1

5、孔子(1)地位身世:_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2)社会背景:针对_、_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理论主张。(3)思想主张核心观念是“_”,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主张“_”,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4)教育成就以“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 _ 等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5)相关著作: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_整理成的_当中。2老子(1)地位身世:_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_国人。其观点见于_ 一书。(

6、2)思想主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 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思想包含着朴素的_。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_。政治上对现实不满,主张顺其自然,_,甚至退回到_的时代四、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唯物史观)(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_”阶层活跃。(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2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百家争鸣中

7、的治国理念(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局面的一种消极情绪。(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4百家争

8、鸣的影响(1)是_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_次思想解放运动。(2)成为新兴_的理论基础。(3)深刻影响后世中华思想文化。【重难点解析】1.“无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2.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积极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

9、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3.生产力进步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2)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扩大,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4.百家争鸣原因经济层面: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层面: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阶级层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层面: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

10、身份自由的思想家。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5.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课后练习】1. 孟子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道德教化B.兴办教育C.克己复礼D.礼法并用2.2010年9月,以“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为主题的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活动中诵读了论语

11、经典,其中读不到的是()A仁者爱人 B德不孤,必有邻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3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学派主张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A重建政治秩序B变革政治制度C发扬民本思想D构建官僚政治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5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

12、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6.春秋战国实现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A.西周政治制度崩溃 B.兼并争霸战争的推动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春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7.(2019年全国卷IIT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

13、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8.(2020全国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1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史料2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探究:概括史料体现出的信息。10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特别重视和谐,但侧重点不同:史料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