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年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6047043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年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年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年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年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年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年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年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朦胧诗网上学习辅导(2004 年春)中央电大文法部李平( 2004 年 05 月 20 日) 浏览人次 4732一、北岛的诗歌创作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原籍浙江湖州,1949 年生于北京。1969 年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建筑公司,在那里当了 11 年的混凝土工和烘炉工。在 1970 年开始写诗,也写过小说波动、幸福大街 13号等中短篇小说。1976 年参加“天安门运动”,并有诗作回答等广为流传。1978 年 12 月 23 日,与诗友芒克等人共同创办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创刊,任主编(今天于 1980 年底终刊,共出 9 期,同时还编有今天文学丛书和今天文学研究

2、资料等)。1979 年在诗刊第 3 期发表的回答,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标志着朦胧诗由半地下的民间状态公开进入了主流,并由此进入了普通大众的阅读视野,导致了全国性的新诗潮运动。朦胧诗的历史性影响,北岛功不可没,他既是与今天的主要创始者,也是最能体现朦胧诗价值的一个实践者。从此,北岛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在七八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80 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和方法的

3、调整有关。1980 年到新观察杂志社当编辑,1981 年到中国报道社任文学编辑,后辞职。这年,他的小说波动在长江第 1 期上发表,但因其存在主义倾向受到批判。此后,他还发表有小说稿纸上的月亮,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1986 年被星星读者评为“我最喜欢的中青年诗人”之一。80 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出版有太阳城札记(美国康耐尔大学出版社)、北岛顾城诗选(瑞典好书出版社)、归来的陌生人,译有北欧现代诗选等。90 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纵观北岛的诗歌作品,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一个抒情

4、主人公形象,这一形象几乎包含了北岛诗歌的全部思想内涵。诗中的“我”,既是作者自我的化身,又是那一代人尤其是朦胧诗人的缩影:“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回答)。以纸即诗歌为武器,以绳索即不自由的生命为代价,以身影即在人类中无足轻重的个人存在为唯一资本,这一形象就是朦胧诗人北岛的形象。这个果敢执着的“第一千零一名”挑战者形象,挑战一切传统与现实,哪怕“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哪怕是马上就死亡,也坚信“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一切)。诗人深知“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但这个人有足够的英雄气概,“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

5、大”(宣告),而要选择自由的天空,追寻英雄的足迹,完成英雄未完成的事业:“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为了每当太阳升起/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穿过整个国土”。为此,诗人不惜把“我”变成黑暗的影子,是要在依然沉默的东方,向那些“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的人们,揭露“以太阳的名义”进行公开掠夺的事实,期望着“也许有一天/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垂放在/每一个不屈的战士/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乌鸦,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作为一个不是英雄的凡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结局或开始)。然而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却无法实现,为了让黑夜成为像纷飞的乌鸦般的碎片,“战士”成为

6、诗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战士的奋战并没能唤醒人们的恶梦,也没能使他自己摆脱“没有人醒来”(恶梦)的孤独,然而,“荷戟独彷徨”般的悲壮,却让这个战士义无反顾地走向冬天,在“罪恶的时间将要中止”的时候,成为冰山一般连绵不断的“塑像”(走向冬天)。正是对战士身份的选择,诗人笔下的世界才显得如此黑白分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与恨。作为战士的诗人,无暇去关注这“二元对立”的世界之外的丰富性,他所要做的,首先是明辨黑白,把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当然,北岛诗歌中的“我”除了战士的一面,也有普通凡人的一面,只是战士的使命感常常把凡人的愿望给压抑了。“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或者“当窗帘

7、隔绝了星海的喧嚣/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日子),甚至“去寻找生命的湖”,哪怕路上“飘满红罂粟”(走吧)。如果说,战士的一面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那么凡人这一面就是正常人性与生活的细语。在那个极端压抑的年代,正常的人性与日常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禁忌与戒律扭曲,诗人的呼喊无疑是充满人性的,而“我”的人性化使战士形象也不再冷若冰霜,或者可以说,战士的战斗,正是为了让自己和人们都能获得正常生活的权利。但这份权利的获得与战胜黑暗同样艰难,因为“万岁!我只他妈的喊了一声/胡子就长出来”(履历),因为“他没有船票”(船票),在驶向生活之海的船上,已不再有被蹉跎了青春岁月者的位置。充满人性的细语,在那样的年代

8、不可能优雅或个性起来,终不免又回到战士的呐喊“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履历),这是北岛这代人的宿命。二、舒婷的诗歌创作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 年 6 月 6 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1966 年(14 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1969 年(17 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 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1972 年回城,在厦门当过泥水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各种临时工。1977 年,舒婷认识了北岛等北方的诗人,并成为今天的撰稿人,她

9、的诗也开始在全国产生影响,并成为与北岛、顾城、杨炼、江河齐名的代表诗人。1979 年 4 月,在诗刊上发表的致橡树,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也是 80年代流传最广的诗篇之一。1980 年,福建文学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为题,围绕着舒婷的作品开展长达一年多的专题讨论,虽然她的流水线和墙等作品也受到批评,但仍将她推上了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 年调福建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82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同年,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年后,随着北岛的停

10、笔,她也有一段时间的停笔。三年后重新执笔,创作数量有所减少,出版有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选(1986)等,但兴趣已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舒婷与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的主将之一,但比较而言,舒婷更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擅长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出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致橡树无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舒婷在读者中流传最广的作品。舒婷曾说到过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况,“那是 1977 年的时候,我当时碰到一个年纪比较大的男诗人,他说漂亮的女孩一定没有头脑,一个又漂亮又有头脑的女孩一定不温柔。他把漂亮、有头脑、温柔放在一个矛盾的视角里。其实漂亮、有头脑、温柔都是可以在一个女人身

11、上集中体现的,我就觉得要有一个平等的概念,让女人作一个全方位的女人。其实在女人看来,也可以说一个外表潇洒的男人一定没有责任感,一个有头脑的男人一定不英俊之类,这都是一种世俗的偏见。于是我写了一首诗来反驳他的观点,呼唤男女之间的一种平等精神。”致橡树对个人人格独立性的确认和张扬,从爱情角度深化了“朦胧诗”人道注意的精神内涵,承接“五四”人本主义的文学传统,个人一种深刻的领悟和启示。“木棉”和“橡树”并肩而立“站在一起”,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即使是在相爱中,也要有独立的人格,不是对男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的奉献,而是心灵的相通:“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既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枝铁

12、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又是命运的“分担”和“共享”,在“相互致意”中“终身相依”。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它的内涵却超越了个人的情爱感受,浪漫的抒情借助对理想爱情的抒发,表达了对人格的尊重,对独立不倚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成为历经的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王光明在一个诗人的里程中说:“爱是她情感和意识中供养的神明。这个神明也曾经是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神明,拜伦与雪莱都曾以最热烈的感情为它献上自己的祭果。当然,舒婷诗中的爱有它自己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当做一个正直的普通人都很不容易的时候,我不奢望当英雄,不是英雄和骑士的爱,而是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正因为如此

13、,她不满自己袖手旁观生活,真诚地表示要回到人群里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走下坡路的年代,努力让自己的感情往高处跑去,并用诗去抚慰困倦的灵魂。也正是从这种普通人的爱人和自爱的思想感情出发,面对特定年代人们共同的匮乏,舒婷分外珍惜生活中的感情和友谊,本能地写下了许多真挚镌永的赠答和送别诗章,这些诗脱离了骚人墨客的酬唱,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先刊于 1977 年的今天,后正式发表于 1979 年诗刊第 7 期,并获(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奖,被看作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歌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的爱国诗人。从这一点来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与传统一

14、脉相承的。从生活过来,有着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精心选择新颖独创的意象,把祖国的贫穷落后和个人对祖国未来的期望组合在一起,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一到人的呼声。舒婷自己介绍说:“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引用的是闽南民歌的一种调子,把祖国放在后面,造成一种回旋调、咏叹调,起一个加重语气的作用。这首诗创作于 1977 年,当时我在灯泡厂作工人,焊灯泡,时常被烫得双手都是水泡。当时四人帮刚刚打倒,我们心中有一种国家兴旺可以指日可待的期望,这对当时我们那一代人是很重要的。我们能感受到黎明的曙光,感受到一种希望,感情是相当真实的。我一边焊灯泡一边

15、写诗,诗写出来以后我就把它附在一封信的后面寄给北京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认为是一首好诗,就抄在稿纸上寄给广东的作品杂志,当时编辑觉得诗写得低沉、晦涩、难懂,没有反映出青年女工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我收到这封信后不服气,就把它混在另外三首诗里一起寄给诗刊编辑邵云祥老师,这首诗后来发表在七七年的诗刊上,并在第四次文代会期间由孙道临老师向大会进行了朗诵。”王光明在一个诗人的里程中说:“与新诗潮的另一些诗人不同,舒婷不是一个偏于理智型的诗人。例如思辨,很少是她创作的直接推动力,知性内容也不是她的诗的表现中心。对她来说,宝贵的是审美的直觉与形象的感悟。她也写一些带有哲理内涵的句子和篇章(土地情诗这也是一切等

16、),但那并非她的所长,她也没有在这上面取得很大的成功。从艺术气质上看,舒婷是一个内向的情感型的诗人,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和呈现,是她作品的主要成份。她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揭示外部事态融解于内心的秘密。这种基于独特个性气质的情感体验所推衍出来的心灵对于世界的感应,使它她的作品从整体上回到对自我个性价值的尊重,这对于中国当代新诗长期忽略和回避自我的现象,自然是引起人们注意的反叛。这种抒情风格,是对五四以来浪漫主义诗潮中侧重表现个人内心震颤的一脉的承接。这一流脉,在七代末处于审美心理转变期的中国诗界上,容易受到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读者的接受和欢迎。”三、顾城的诗歌创作顾城,原籍上海,1956 年生于北京,其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