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007161 上传时间:2017-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大家呈现关于佛教的故事。其一是佛教的起源和传播;其二是佛教的创始人的故事及其发展;其三是佛教的思想和戒律;其四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键词】释迦牟尼、佛教传播、戒律、寺塔建筑、石窟艺术、小说文学【正文】一、佛教的起源和传播佛教起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巴利语经典系佛教” 。约在公元 3 至 6 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佛教传入之初称“摆坝派” ,没有被傣族群众 接受。后传入的一派称“摆孙派” ,即被群众所接受,成为普及派。由于佛教宣扬的消极、

2、忍耐、调和、轮回、因果报应等有利于维护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受到统治者的赞扬、拥护并极力推广,所以成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不就,它既不适应中国社会,中国社会也不了解它。人们把它当作盛行于当时的一种“方术”来看待(佛,又被看作是一种中国装束的神祗) 。它主要活动于以宫廷贵族为中心的上层社会之中,还没有能够广泛地普及于民间。由于当时朝廷禁止中国人出家,所以汉代僧人,除个别例外,都还只是一些外籍(天竺、西域)译师;寺院也少的很。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佛经的翻译,但为数还很少(共约 50 几部,70 几卷) ,质量也很低。总之,汉代

3、佛教还处于初传阶段。魏晋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从曹魏开始,朝廷允许中国人出家为僧,到了两晋时代,由于朝廷的支持,佛教的寺院和僧尼逐渐增多起来;同时,也开始有了寺院经济,译经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除了佛经的翻译之外,也有了专门从事佛教义理研究,即所谓“义学”的僧人,从而也就有了中国佛教的注释之学。佛教“义学”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开始了它的“中国化”的进程。由于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宣扬“一切皆空”的佛教的“般若”学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传播。这个时期里,已开始有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他们有的(例如朱士行)到了西域,有的(例如法显)到了印度和狮子国斯里兰卡,为法忘身,令人敬仰。二、佛教的创始人

4、及其发展佛教的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 ,姓乔达摩,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 、世尊、释尊等等。有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因此,说法不一,有 60 种之多。释迦牟尼在 29 岁(一说 19 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相互讨伐、并吞、阶级和名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 。另外,他又目睹人在自有生以后

5、,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佛教在南北朝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历代皇帝,都是崇佛的(其中,梁武帝尤为崇佛,汉族佛教徒们的“吃素”制度,就是由梁武帝规定下来的) ,因而佛教得以更为顺利的发展;在北朝,除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是反佛的以外,其余诸帝,也都是崇佛的,因此,北朝佛教也有很大的发展。随着佛教学术研究的开展,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佛教学派,这标志着佛教进一步的“中国化” 。南朝佛教偏重于义理之学,而北朝佛教则偏重

6、于禅修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也是他的“鼎盛”期。最能表现隋、唐佛教特点的,是宗派佛教的出现,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的“成熟”程度,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它的“中国化”的进程,从此,它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为“中国佛教”了。从佛教发展史说来,盛唐时代的佛教,已经达到了它的顶峰,中唐以后,就多数佛教派别说来,开始走下坡路。宋元以后的佛教,日益衰落,但它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演变着。明代佛教具有较大影响的,是“方册” (线装本)藏经的雕刻,明代以前,佛教藏经都是“荚梵”本(即大折子本) ,携带、阅读都很不方便。明万历年间,由僧人真可等人发起雕刻方册藏 ,历时多年,雕刻全藏。从

7、此就有了线装本的佛教大藏经。这对于佛教的传播,就更加便利了。三、佛教的戒律和思想从思想上来说,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两大系统。小乘佛教是早期佛教,大致说来,它还保持了佛教的原始状态;大乘佛教,则是后起的,较之小乘佛教,它已有很大的变化。从思想渊源上来说,大乘佛教是从小乘佛教中演化出来的;而就其社会根源上来说,大乘佛教则是古印度由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制社会的时代产物。大、小乘佛教于东汉时期,都相继传来中国,从汉代以至南北朝,某些小乘佛教学说,曾一度流行过。但是,自从隋唐时代相继创立了所谓“大乘八宗”之后,除了律宗还有属于小乘律者之外,在思想理论上,便是“大乘独尊”了。除了在大藏经里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小乘

8、佛教的经、律、论“三藏”之外,小乘佛教的学说思想,除了在少数民族例如云南的傣族地区之外,已几乎绝响于中国的佛教界。从佛教思想史来说,佛教的各派思想,到了隋唐时代都已达到了“成熟”时期,达到了顶峰。中、晚唐以后,除了禅宗,都已进入衰落期;宋、元以后,则连禅宗在内,都是陈陈相因,重复旧说,再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了。佛教戒律,颇为复杂。不仅有所谓五戒、八戒、十诫、 “俱足戒”等差别,还有所谓小乘戒和大乘戒的差别。下面对佛教戒律,作简略的介绍。五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信徒们制定的戒条,它们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在这“五戒”里,只有不准“饮酒” ,没有不准吃肉。

9、这表明,佛教原来并没有禁止吃荤的戒条,所以,现在各国的佛教徒,包括中国的藏、蒙、傣等少数民族的佛教徒在内,仍然都是吃荤的,而这一习惯的形成,是由于梁武帝采取强迫命令的手段,强制佛教徒不许吃荤,一律吃素。从那以后,就形成了中国汉民族佛教徒吃素的习惯和制度。八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信徒们制定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戒条。它们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7.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前为“八戒” ,第九为“斋”(其实也是戒) ,合称之为“八关斋戒” (实则戒、斋合计,共为 9 条) 。受此“八戒”者,一般都要住

10、在庙里,暂时过一过出家的僧侣生活,时间短者一昼夜,长者七天、半月。和受“五戒”不同, “五戒”是终身受持, “八戒”是临时性的。“十戒”:即在上述的九条戒、斋之外,再加上第十条“不持金银宝物” ,这是为出家的沙弥、沙弥尼们制定的一种戒条。在戒、定、慧“三学”中, “戒”学为首,在经、律、论“三藏”里,律居其一。由此可见,戒律之于佛教,是多么的重要。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里且就以下三方面略为叙及,以见一斑。(一) 、寺塔建筑。现在常见各种形式的寺院及塔的建筑,是佛教传入之后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而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的寺、塔等建筑物也就逐渐的增多起来。自

11、从出现了寺、塔等宗教建筑物后,在中国的建筑史上,也就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从而使得建筑科学 更加丰富起来。现在,分布于全国的佛教著名寺塔,它们已不再是一些宗教建筑,都已成为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艺术结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历史见证。(二) 、石窟艺术。以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艺术为代表的中国的石窟艺术,可以说遍布全国,这些石窟艺术的倡始者,虽然都是出于宗教的动机,也就是为了“修福” ,为了祈求佛的“庇佑” ,而不惜花费浩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凿石窟。但是,无数的劳动者和无名的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却创造出举世无双的艺术杰作,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很难想象会有如此辉煌的石窟艺术。而这些石窟艺术,早已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宝藏,是传统文化的精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骄傲。(三) 、小说文学。佛教深深地影响于中国的古典小说文学者,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力;其二是出世以及因果报应的思想。如西游记 、 封神演义这类神话小说的产生,以及佛教的那种出世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古典作家,如红楼梦 。由此可见,佛教之影响于中国古典小说文学者,是多么的深刻。参考文献:当代佛教与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唐五代禅宗史杨曾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佛教史论杨曾文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中国佛教思想史郭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严耀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