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校本课程自编教材3.1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6006166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9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校本课程自编教材3.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校本课程自编教材3.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校本课程自编教材3.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校本课程自编教材3.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年级上校本课程自编教材3.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校本课程自编教材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校本课程自编教材3.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孔子拜师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 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第一部分, 孔子决意拜师。 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 “终于”,说明孔子虽

2、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 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 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又敬重他们的人品。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 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 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 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 体会孔子谦虚好学、 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读写结合目标练习用四字词简

3、洁精练地表达过程,用 “ 终于 ” 表达结果的来之不易。读写结合点文中写道“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 “风餐露宿”, 表明途中生活艰苦; “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 “终于”, 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习作要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让学生熟读句子,找到语感。然后鼓励他们根据生活实际, 想象生活中遇到那些困难的事情, 或者有什么很难实现的愿望?经过怎样的努力,终于完成的经历。

4、完成练习:我 , , 后,终于 。7、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材简析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 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 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 图画的年代, 作者, 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 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 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5、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 初步了解 清明上河图 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读写结合目标学习使用分号进行总分式写句子;通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并模仿课文进行进行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的书面表达,体会这种句式的特点。读写结合点走在街上的, 是来来往往、 形态各异的人: 有的骑着马, 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这句话对街上一个小的场景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绘,引导学生把 “ 走在街上的 ” 换成其他地点,如学校,马路上,图书馆,展览厅,菜市场等,进行想象和表达。习作要求走在街上的, 是来来往往、 形

6、态各异的人: 有的骑着马, 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引导学生把 “ 走在街上的 ” 换成其他地点,如学校,马路上,图书馆,展览厅,菜市场等,进行想象和表达。“走在 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8、望天门山教材简析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唐玄宗开元 13 年, 25 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 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天门中断楚江开”

7、 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 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

8、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 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 的立脚点是“日边来” 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 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 目接神驰的情状。望天门山 一句一个画面。在

9、诗人笔下, 山,灵秀; 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 的神韵。选编本课的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 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读写结合目标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句的意思,体会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读写结合点理解诗意, 并且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再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写出一篇小练笔。习作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并且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把想象

10、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写出一篇小练笔。9、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材简析这 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 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 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 “千奇百怪” 和海龟的 “庞大” 、 “有趣” 。 写海岛是围绕 “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

11、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 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第二个特点是用词准确,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 异常美丽, 学生可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

12、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教学的难点。读写结合目标学习总分总的构段结构方式。读写结合点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学习构段方式 “ 总 分 总 ” 。这样,学生即学会了划分段落的方法,又学习了总 分 总的写作构段方式。并且再小练笔中运用这种写法。习作要求仿照课文的结构,学习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清楚一段话 ” 。10、陶罐和铁罐教材简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 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13、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 推动故事的发展,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 神态的描写, 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读写结合目标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学习描写人物表情神态。读写结合点注意描写陶罐和铁罐表情神态的词句,发挥想象,续写故事。习作要求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 请你也来当一回童话大师, 写一写这个故事, 注意要写好人物的表情和神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