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59922134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2)美学学科的基本情况1. 美学研究的对象观点一:美(毫无意义)观点二: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一一黑格尔(排除了艺术之外的美)观点三:审美心理 一一鲍姆加登:人的感觉领域;经验主义:审美经验;心理学美、精神学分析:主观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之外的现象,美学是否应该视而不见?)【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只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 是人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观点四:将美与哲学等同起来,讨论抽象意义上的美的价值一一尼采:人类通过艺术来理解世界与生存;海德格尔:艺术中包含人类生存的价值(具体的美呢?)目前美学的研究对象:(1)现实中的艺术审美活动;(2)美和艺术

2、现象的历史变化和社会涵;理解分析人类的审美活动的意义,进而理解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 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也需要结合社会科学有关人的知识。美学研究的特点:(1)概念与形象相结合;(2)抽象与具体相结合;(3)逻辑分析与 个体经验相结合。美学的学科性质: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的人文学科;同时也需要吸收社会学科的相关基础。3. 美学是什么:美学是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来研究现实与艺术中的美的现象的人文学科,探讨这些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有关人的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美学 人的现象和问题4. 美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公认统一的美学体系(个么那你讲个屁啊)5.

3、 美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的一一概念推理型典型代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 一一先找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关于美的基础概念, 然后进行推导。(2)心理学的一一实验+推理方法(对产生美感的过程进行推理再做概念性描述)心里美学:心理距离、直觉过程、移情、模仿【心理距离】: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 则和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从, 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里距离。心理距离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设喻者在情感 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等善意情感或怀

4、有厌恶、憎恶冷漠等恶意情感。【移情】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融合的过程,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感情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模仿】认为审美主体在欣赏活动中,总是同情地分享着旁人或外物的姿态和运动,总会有一种模仿的运动神经活动, 从而在主体的心灵中产生一种自觉或主动的幻觉,仿佛要把自我变形到旁人或外物中去。一般认为是移情说的分支或者变种。(3) 艺术分析 艺术体验+作品分析语言论的美学流派、形式主义艺术论(4)文化分析一一从作品分析审美现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机制、政治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分析、伯明翰学派的文化描述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

5、、新历史主义(5)人类学一一从艺术起源来求解艺术意义和价值希尔恩、格罗塞(6)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以体验与概念方法为主导, 采用综合性的方式是目前的前沿做法。6. 美学的学科构成哲学美学历史美学:审美意识的历史或趣味流变的历史(如人类的审美起源);艺术风格史;美学思想史科学美学:基础美学(心里美学 -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分析美学)实用美学:文字欣赏的一般美学;艺术门类美学(电影美学、绘画美学)装饰美学(园林、服饰);科技-生产美学;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文化、风俗) ;艺术审美教育7. 美学的学理基础1.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本质的追求;(2)对人类心理结构

6、与功能作出知、 情、意的划分;(3)对各个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2. 西方艺术美统一观的提出:(波兰)塔塔凯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1747年,查尔斯巴托论美的艺术的界限及其共性原理提出:“美的艺术”3. 中国古典文化为何没有“美学” ?(1)不追问本质:言不尽物、言不尽意;(2)心理整体把握:心、性、意、志、情(3)关于艺术和美的而分散性、随意化的探讨:各门类等级高下,从未统一论述;乐 论、诗论、画论;建筑、工艺等技法经验的总结,缺乏概括性、哲理化的探讨,知识形态模 糊、分散性1. 如何理解美宗白华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中国绘画画卷的卷收和展放之间蕴含的意义:时空无限流展中国章回体小说:“章”、“回”

7、具备可独立欣赏的可能,既独立,有属于整体(戏剧的“折”、“出”亦如是)与西方小说、戏剧的逻辑结构性对比:结构上,时空的“部分”与整体联系;阅读与 欣赏中“移动视点”;下回分解:借留白起承转会【小结】:美与艺术作品的形态和容相联系;美与观赏者的位置、视点有关;美还与不同民 族的时空观念等文化传统有关。2. 在艺术中遭遇艺术肖申克的救赎中直接引用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这一歌剧段落:“那声音飞扬,更高、更远,超越任何在灰色地带的人所梦想的,如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这灰色的鸟笼,让这些围墙消失了,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这里的费加罗的婚礼象征着自由和希望(费加罗的婚礼本义是揭露和讽刺封建贵

8、族)【小结】(1)在作品1中引用作品2,存在着改变被引用作品 2的本义、审美环境、审美效果的可能;(2)对被引用作品2的审美,存在者两种导向:遵从作品1的审美环境,或者作品2;作品1和作品2的审美竞争3. 古代中国对美的认识1. 论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艺术中的情感应合乎“礼”的规,有节制、有限度;审美心理包 含感觉和理性的容。2. 老子天地万物,虚实流动,有无相生,生生不息;人要排除主观欲念与成见,方能心虚静, 关照万物变化及其本源。3. 顾恺之:“传神写照” “以形写神”4. 谢赫古画品录:“气韵生动”【小结】(1)无美之学;(2)从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万物本原来理解美和艺术;(3)对

9、美的现象,人需要虚静、体悟,方能进入一种奇妙与不可言传的境界,有所得道。4. 西方思想对美学的解释1. 柏拉图:尘世中的美模仿理式世界中的美,理式世界中的美堕落成尘世世界中的美美的理式(理念)一一美的欣赏;美的等级化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美在于美的感性事物本身(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外在特征)感性事物:美的感性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主要是形式,即“秩序,匀称和明确”3. 休谟、柏克:“快感经验”(1)美不仅是事物的性质,也与人有关(2) 美就是人的在心里所产生的愉快的情感(休谟);或,事物能引起人的愉快情感的性质(柏克)4. 狄德罗:“美在关系”(他还编写了一本百科全书然后坐牢了,法国启蒙主义)(

10、1)关于美的根源即其本质的哲学探讨:“美总是随着关系的产生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一个物体之所以觉得美是由于人们观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大概 是比如说整体比例,色彩搭配之类的吧)”(2) 一件事物孤立地看是无法看清的,需要放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关系中才能看清其性 质,包括美丑。(大概比如说一个人的美要通过另一个人的丑才能看出来)(3) 只有人对这种关系的感知与领悟,才能意识到美。5.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生活与美学(艺术与现实美学的关系)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充分显示生活意义的,就是美的。6. 弗洛伊德:“美是无意识的欲望及其想象的满足”(求而不得就是好的)(1)

11、艺术美是欲望的升华(2) 艺术创作的动力一一俄狄浦斯情结(与命运对抗)(俄狄浦斯杀父娶母)(3) 艺术作品就是经过改装之后的梦境,艺术美的本质和源泉就在于艺术表现了人在最深 沉的无意识的欲望【小结】以上都是从美的本质来解释美,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形式、快感、理念西方解释美的新思路20世纪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批评(维特根斯坦)(1) 语言的意义:美的本质没有意义(2) 词的运用方式:美的本质思路不适合(3) 仅仅解释美的本质只是解释了美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性质,并不全面 美的多样化存在方式5.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美(现代心里美学入门)1. 朱光潜的经典举例人生的三种态度:认识态度 一一求知识功利态度

12、一一用审美态度求形象审美态度(也称“美感”):是审美现象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主体对审美对象所持的态度,就是心理状态。它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亦受心境、情绪等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审美主体要求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现实、功利无关的态度。它不涉及概念思维, 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一旦开始有意无意地用概念去分析它、评判它,审美态度便不复存在了。(就是不要事先用已学的知识把审美对象放入到条条框框里,比如听到费加罗的婚礼 就先想啊呀它是莫扎特的喜剧,是讽刺封建贵族的)2. 美感如何使物成为美学对象?着眼于物的想象,促使从日常生活跃升到审美情境中3. 美感与

13、审美现象的关系(1) 美感的产生推动了审美现象的产生,所以美依赖于美感。(2) 审美现象与美感无所谓前后,可以说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美与美感的共时性与 共在性”6. 对美感的解释1. 心理距离(上面有了,但还是弄一下)(1) 什么是心理距离:主体心里与无之间的非攻利的关系心理距离的效果:使纯粹的感性方面的联系凸显出来(2) 心理距离说:英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审美现象必须介于人自身与物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前提心理距离是人的主体活动。 人专心于某一方面, 暂时忘记心理的其他方面, 这是人在主 观态度上与生活的间隔,即人对事物采取非攻利的态度通过保持心理距离这一心理转换过程,

14、主体转换为审美主体, 客体转换为审美客体。 审美观系由此建立。对象的美是心理距离造成的,美就在于主观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说揭示了审美现象中人的主观心理活动的作用)2. 审美直觉(1) 直觉: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获得概念以前、头脑中只有个别表象或幻想的那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 一一克罗齐(比如我忘记了回家的路具体是哪一条,可是直接告诉我就是右边那条)(2) 审美直觉:审美过程中,人转换为审美的人之后,从审美对象那里获取的一种意象性 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东西真他妈的好看,但是就是说不出来为什么)克罗齐“艺术直觉论”美学原理美学纲要3. 模仿德立普斯、谷鲁斯(1) 幕仿:主体面对客体时,知觉按照

15、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的活动(我看到一个人在骑马, 于是想象自己骑马的样子)(2) 幕仿活动的性质知觉-身体-心理 三位一体活动,筋肉运动主体模仿客体,突出客体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4. 移情(1) 移情:主体面对客体时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当客体因为某种关系引发了主体的某种联想,主体恰好处在特定的心境当中,把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客体当做有生命和情感的对象来看待,从而体验到对象的生命和情感的价值,达到物我两忘的自有境界。(拟人,白树好像战士一样保卫这边疆)(2) 移情活动的性质以模仿为基础,承接模仿移到客体上的情感性质与客体性质有同质之处;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主体作用;主客体浑然合一(3) 移情说19世纪德费舍尔父子立普斯观点:移情是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转移到客体上;美感就是这种移情在客体上感受到主体的自我力量和价值;O 3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