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8480855 上传时间:2021-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材料(第六单元语文版)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一、文学常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孔子(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主张“仁”、“礼”。二、理解默写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SPAN>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2当另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

2、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SPAN>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SPAN>论语>六则中论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句子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SPAN>论语>六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SPAN>论语>

3、六则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成语.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2.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3.不亦乐乎:原意为“不也是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达到过甚的程度4.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6、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7、四十不惑: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四、字形字音人不知而不愠(yn)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不逾矩(

4、j)五、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六、古今异义:.可以为师古:可以凭借(这一点)今:能够七、一词多义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理解)而:学而不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承)八、词性活用温故而知新(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2.学而时习之(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九、句式归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

5、了。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十、重点问题.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各从不同的侧面表明学习的正确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可用于思想修养。2.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不患不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

6、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不知而不愠。启示做人应该宽容。22.世说新语二则一、世说新语与刘义庆.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二、字形字音歆(xn)辄(zh)尊君在不(fu)三、重点实词日中(正午)下车引之(牵引,拉)相委而去(相,偏指友人)四、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2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相当于“吗”

7、,表示疑问五、古今异义.本所以疑,正为此耳。2.与人期行。(期古:约定今:日期)3.相委而去。(委古:丢下,抛弃今:委托)4.元方入门不顾。(顾古:回头看今:照顾)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古:离开今:到)六、一词多义舍: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屋舍俨然(房舍)同舍生皆披绮绣(客舍,客店)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以谓之“文”也(此,这样)以: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是以谓之“文”也(因为)可以为师(凭借这一点)或以钱币乞之(用)可:何为不可(肯,同意)宁可以急相弃

8、邪(能,可以)皆有可观者(值得)七、词性活用歆辄难之(难: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八、翻译句子幸尚宽,何为不可?译:(船里)恰好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2宁可以急相弃邪?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九、重点问题<</SPAN>世说新语>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诚信”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说明。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礼,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做法: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

9、,只为自己。评价: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3.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对: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无信”“无礼”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不对:父亲的朋友“下车引之”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入门不顾”,显得不礼貌。(言之成理即可)聪明伶俐

10、,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4.请写出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民无信不立。孔子5.划分层次(见书本)23伤仲永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2.本文题目中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3.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p

11、n)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到,介词)何有于我哉(对于,介词)皆以美于徐公(比,介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介词)六、词类活用.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形容词意动用法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3.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或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意动用法。4.利其然。利:认为有利可图,名词意动用法。5.伤仲永。伤:为感到惋惜,形容词作动词。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七、特殊句式.不使学省略句

12、。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译:不让他学习。2.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译:让他作诗。3.还自扬州省略句。省略主语“我”,倒装句,(我)自扬州还。译:(我)从扬州回乡。八、重点问题.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详略又是如何安排?第一阶段: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

1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主旨鲜明。3.概括本文的中心?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矣”,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人的天资与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4.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一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务地突出了的主旨。5.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通过学习,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