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生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x****育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85.05KB
约9页
文档ID:157448171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生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1/9

十十年高考年高考真题试炼真题试炼 分项汇编分项汇编逐一击破逐一击破 十年高考 | 真题汇编 真金试炼 | 备战高考2 第第 3 课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 (2020.7浙江高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右图 (局部) ,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秦始皇长城 B灵渠 C郑国渠 D都江堰 2 (2019全国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 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 (2019上海高考3)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 4 (2019.4浙江高考26) 【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 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 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

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 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 文字,发现 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 研究的出发点 十年高考 | 真题汇编 真金试炼 | 备战高考3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5 (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6 (2016.4浙江高考3)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五尺道”位于 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7 (2016上海高考6)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 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8 (2016.10浙江高考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 无叛吏”, “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9 (2016.10浙江高考7)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 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0 (2015江苏高考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 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 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十年高考 | 真题汇编 真金试炼 | 备战高考4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11 (2015海南高考2)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12 (2016海南高考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13 (2015广东高考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 (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14 (2013浙江高考15)公元前 221 年,秦完 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 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 B C D 15 (2013北京高考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 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十年高考 | 真题汇编 真金试炼 | 备战高考5 A周 B秦C汉 D唐 16 (2013海南高考3)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A B C D 17 (2012海南高考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 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18 (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 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9.(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 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 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 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 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 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 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 十年高考 | 真题汇编 真金试炼 | 备战高考6 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 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 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 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 分) 20 (2018.4浙江高考33) 【加试题】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 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 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 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 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 44 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 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 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 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 者的主要观点 (6 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 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 (4 分只作 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21 (2016.6浙江高考自选模块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十年高考 | 真题汇编 真金试炼 | 备战高考7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 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 “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

(6 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 秦的不同之处 (4 分) 22 (2016.10浙江高考33) (10 分) 【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 城以南, “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 “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 元前 127 年到公元前 100 年,历 20 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 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 、 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 400 毫米 等降水线相重合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 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6 分)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 重解读,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 理由 (4 分) 23 (2015重庆高考14) (3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年高考 | 真题汇编 真金试炼 | 备战高考8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 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 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6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 分) 24 (2014海南高考33) (12 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 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 34 千米, 构成灵渠的主体 这条于公元前 214 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 运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