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719875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可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端午节在传入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 。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 、 “天中节” 、 “女儿节” 、 “诗人节” 、 “龙船节” 、 “解粽节” 、 “地腊节” 、 “蒲节” 、 “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

2、端午节即传自中国。本文试围绕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六种:一是纪念屈原。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这是百姓中最流行的说法。二是纪念介子推。 琴操曰:“介子绥割胖股以吱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播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三是纪念陈临。 初学记卷四引三国谢承后汉书日:“陈临为苍梧太守,推

3、诚而理,导人以孝梯。临微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四是纪念曹娥或伍子青。三国邯郸淳写的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吁之女也。盯能抚节按歌,婆婆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伍子青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五是祭图腾龙。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 端节的历史教育联系了说苑奉使 战国策赵策所记的吴越之民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推论出吴越民族在五月份日照最长的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六是夏至的演变。宗嚓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其习俗活动

4、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我们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疫力最低,也是瘟疫流行的季节。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疫的习俗。 养生要集曰:“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 ”孙思邀千金方记载:“(五月)五日取葵自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 ”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夏小正口:“此月畜药,以镯除毒气也。 ”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江苏如皋

5、县志:“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所谓浴兰汤者是也。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 ”在门上悬挂艾营,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 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蹋一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镶毒气。 ”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历代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对避兵灾寄予了理想。 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 ,即指五彩丝有避兵灾的用途,故五彩丝亦名“辟兵增” 。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 ,可以避五兵。在仙药篇中又谓在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万岁蟾蛛, “阴乾百日,以

6、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 。这些带有超现实性质的理想,其实寄予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龙舟竞渡活动是将端午节推向高潮的节目,宋代词人杨无咎喜山溪端午有怀新淦词云:“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到了汉末魏晋之时,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吴越传说是为了纪念军事家伍子青;会稽人以此日纪念孝女曹娥;山西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士介子推。 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炯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尧。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

7、土人悉临水而观之。 ”该观点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由于屈原的情操为人敬仰,此说很快取代了其他诸说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联系起来,端午节的意义便在防瘟避疫的基础上,增添了祭祀屈原、追思先哲的新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二、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 阳历五月五日是日本的“端午句”(端午节),在日本古时又称“曹蒲节” 。端午节是奈良至平安时期由中国传人日本的。古代日本端午节的习俗大体上仿效中国风俗,日本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传承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在端午节使用营蒲这一行为出现在中国的荆楚岁时记

8、等诸多图书之中。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天平胜宝五年(753 年),该书开始被日本的贵族阶级所阅读。荆楚岁时记对日本的节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端午节原先是宫中的节日活动,之后作为贵族阶级和神社、寺院的庆祝活动而传到了地方,并最终成为一般民众在家里举行的庆祝活动。在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 “端午的筋句”(端午节)使用富蒲的民俗依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每年节前,天皇都要降旨采集葛蒲、艾篙等应季植物,各地官府则组织人员采摘并进献宫中。届时,宫中屋稽上遍插营蒲,柱子上张挂香囊,室内装饰营蒲、艾篙编织的花

9、轿,御用裁缝编织首蒲冠进献天皇。此外,天皇还要在宫中设首蒲宴,赴宴官员头戴御赐的葛蒲冠,席间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宫女们则要换上中国式服装侍候左右。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营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疫的缘故。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每逢端午节临近时,人们会在屋檐下挂上营蒲;孩子洗澡时,家长会在小孩子的头上缠绕营蒲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妇人还会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营蒲本身有浓烈的挥发气味,悬于门上或插在头发上,可消除异味,清洁空气,有益人们的健康。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古代日本举行的端午活动,其意义是以悬营蒲等为表现形式的“保生护命” 。从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古代日本所举行的端午

10、活动,大都出于“保生护命”的目的,基本上保持着中国端午的特色。尽管飞鸟时代的节俗内容尚不完整,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端午节的意义并试图模仿。到了平安时代,端午节开始从一个非定期性节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定期性节日,并逐渐从朝廷普及到民间,节俗内容也随之愈益丰富多采。具有“保生护命”意义的端午节俗之所以为日本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的欲望、消除其对于死的恐惧。 三、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于昭和 23(1948 年)年 7 月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 ,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 11 个法定节日之一,全国放假一天。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

11、。另一方面,作为“端午箭句”(端午节),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也进行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一直没有出现在古代日本的端午活动中,直到德川时代竞渡才开始出现在长崎等地区,属于地方性节俗。据此可以推断,传人日本的端午习俗可能源自中国端午的北方系统。龙舟竞渡自端午节俗中的脱落,意味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以屈原为对象的“追思先哲”意义在日本的消逝。然而其骑马射箭、崇尚武力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等含义则发展了出来。(一)骑马射箭,崇尚武力 飞鸟时代的端午骑射由宫廷独自举办,到平安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和贵族们都要举办的大规模的节俗活动。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左右近卫府军骑马射箭的

12、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数目依爵位之高低而有所不同。仪式结束后,乐队奏雅乐,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除了宫廷举办的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 平安时代的骑射目的是为了比武练兵,这与应季植物“首蒲”有关。葛蒲叶子扁平,上尖下宽,形状似剑。镰仓时代的人们注意到这一特征并发现汉字“营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和“腾负”的读音相同,于是,葛蒲成为了日本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植物,端午节也倍受武士阶级的青睐,被称为“尚武之节” 。这一名称的改变,除了语音相谐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新兴

13、的武士阶级继承了宫廷骑射的传统,并为之注人了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 端午节俗中原有的关注儿童的因素逐渐与日本固有习俗融为一体,日本端午从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变异而成了一个男儿之节。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_上绘鲤鱼图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它分为蓝、黑、红三种,蓝色为主,黑、红色为辅,分别代表男儿及其父母。 鲤鱼旗出自德川时代的市民叮人阶层并深受武士阶级的欢迎,其寓意有三:其一是向社会宣示竖旗人家未来战士的人数。其二与中国的传说“鲤鱼跳龙门”有关。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由此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或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埠雅释鱼:“俗说

14、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 ”尽管德川民众也从这个传说中汲取了类似的内涵,但在没有科举考试和文官制度的德川日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读书人的金榜题名或官场角逐者的升官发财,而是意味着追思祖先的武功,祈求神灵保佑男儿健康成长,成为像武士那样勇猛善战的英雄。鲤鱼旗的第三个寓意是赞美勇敢无比、临死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个寓意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鲤鱼离水后,几乎不做任何挣扎,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动不动,甚至身受刀伤也依然不动。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深受武士阶级的赞赏,因为他们崇尚危难之际能够镇定自若地献出生

15、命的勇敢精神。当然,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和勇敢的象征,但这种勇敢并非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而是取自它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与来到龙门前奋起一跃时的决然态度。同为鲤鱼,一个象征着幸运与生机,一个象征着痛苦与死心,鲤鱼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也大有不同。 至今端午节已不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早已流传至周边各国,虽然有着一个相同的名字,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外国端午节内涵早已跟国内大不相同,不仅其在国家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各异,而且庆祝方式也有着天壤之别。如日本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

16、,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而备受争议的中韩端午之争更多的体现的重视本国传统节日并尊重他国文化,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太大,并不存在谁抢谁。 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除指定的祭礼,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 。中国端午节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还有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虽然韩国端午节来源于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端午节传入韩国后经过韩国世代人民的再创造,如荡秋千、吃艾糕、角力摔跤等富有韩国特色的活动等,都已经韩国化了端午节,成为他们自己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韩国几大传统节日,如寒食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等都由中国传统佳节的影子,这从历史角度证实了中韩古代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我们应持一颗包容的大国心态,保护自己的传统节日,同时尊重他国的文化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