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也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目的研究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是要从各个不同方面研究产业发展的规律,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本章首先介绍了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接着介绍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最后分析论述了产业衰退和对衰退产业的调整第一节 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是最早在理论上系统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国富论》通篇都是对经济增长性质、原因和如何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的研究斯密认为,经济增长就是人均产出的增加,或劳动产品即社会纯收入的增加斯密将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五个方面: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用总量生产函数表示为:Yt=f (Lt,It,Nt,Tt,Vt)其中:Yt表示时间t时的总产出,从Lt~ Vt依次表示t时的劳动就业、资本存量、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利用率、技术变革率和社会经济制度斯密从其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劳动看作是极其重要的增长因素他明确指出,人均产出的增加,一方面取决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的比例。
斯密认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对国民财富增长的作用不同前者能够创造价值和物质财富,为工人提供工资收入和生活保障,为雇主提供利润和积累资本,从而进一步推动国民财富生产和增长;而后者则消耗社会财富,妨碍资本积累和生产增长2、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李嘉图是斯密的继承者,但他又与斯密不同,他将考察的中心转向收入分配问题,着重分析了各种收入分配比例如何通过影响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斯密的总量生产函数虽然从形式上看也完全适用于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但是,二者的立论基础却截然不同斯密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性,生产实际成本会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因为市场容量在扩大,社会分工在不断深化而李嘉图的生产函数则受制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边际产品均递减,技术进步只能抵消部分递减,但不能根本改变这种下降趋势由于收益递减,生活资料价格上升,故工资的自然价格提高,地租率提高,利润率必然下降,利润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相应下降,资本积累因而趋于萎缩,经济增长放慢任何促进边际生产率提高的措施(如改良农业、机器的采用、廉价谷物的输入、削减赋税和公共支出等)都会提高利润,从而提高资本形成率,加快经济增长。
可见,李嘉图虽然从收入分配角度研究经济增长,但仍突出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英国经济学家罗伊哈罗德(R.Harrod)和美国经济学家埃夫塞多马 (E.Domar)经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短期静态分析长期化和动态化,以考察一国经济长期增长问题,从而建立起第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起初是为了解释发达国家的增长问题,但其基本原理与方法目前已广泛地用于发展中国家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假定1)全社会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该产品既可作个人消费,又可作生产要素投入生产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与资本3)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为:G=s/V式中: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亦即本期收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之比(Δy/y);s表示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即投资与产量之比(I/Δy)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为:F=sδ式中:F表示投资增长率,即本期投资相对于上期投资的增量与上期投资的比率(ΔI/I);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即储蓄增量在收放增量中所占的比率(ΔS/ΔI);δ表示资本生产率,即产量或收入与资本总投入的比率(Y/K)。
由于他们都假定资本--产量比率不变、储蓄率不变、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不存在生产能力闲置等,所以哈罗德公式中的平均储蓄倾向S等于多马公式中的边际储蓄倾向S;哈罗德公式中的加速系数的倒数1/V等于多马公式中的资本生产率δ;哈马德的经济增长率G必然与多马的投资增长率F相等,两者实际上一致,都可称作经济增长率因此,经济学家将二者统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由于这一模型高度抽象、简化、便于测算,它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预测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但是,由于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率在一系列其他因素不变的假定下,只有储蓄率S和资本——产量比率V(或资本生产率δ,δ=1/V)两个变量来决定,而且其中V和δ也被假定为不变,所以经济增长率只由S一个变量决定,即只受储蓄率亦即资本积累率决定事实上,经济增长受到多变量影响因而在上述不合理的假定下所建立的均衡增长途径就像“刀刃”一样狭窄同时,该模型过于笼统,它既不能提供进行细致计算的基础,也不能说明结构的和地区的问题,因此,应用起来困难较多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针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存在的问题,索洛(R.Solow)和斯旺(W.Swan)作了修正和补充,将其发展为一个“新古典模型”,即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假定1)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2)只有资本与劳动力两个生产要素,但两个生产要素可相互替换,即资本——劳动比率与资本——产量比率可按需要进行调整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变或成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4)市场属完全竞争型,即价格调节机制起主要作用5)索洛——斯旺模型中不存在技术进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含义设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在技术条件下不变的条件下,总量生产函数为:Y=f(K,L) (6.1)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有:ΔY/Y=a(ΔK/K)+b(ΔL/L) (6.2)式中:a=MPKK/Y和b=MPLL/Y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称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且a+b=1而MPK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MPL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公式(6.2)即为索洛——斯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它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与劳动的增长率及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共同决定的若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则有如下模型:ΔY/Y=λ+a (ΔK/K)+b(ΔL/L) (6.3)上式中,λ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率公式(6.3)称为索洛——米德模型它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与劳动的增长率,资本与劳动的产生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共同决定的。
索洛的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型突出地强调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基本反映了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由技术进步决定的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对增长的贡献份额日趋增加的现实,并将其动态化、模型化,从而将“技术进步决定论”的经济增长理论向计量化、实证化方向推进了决定性的一大步但是,这一模型把所有除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之外的全部剩余都归因于技术进步这一因素的做法,有将技术进步庸俗化为除投入要素外什么都可以塞进去的无所不包的不可捉摸的“大杂烩”的倾向,因而不利于科学地、精确地认识和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真实作用3、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道格拉斯诺斯(D.North)以经济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和依托,大胆创新,提出了他的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成为经济增长理论流派中“制度决定论”的代表诺斯在充分肯定其他流派关于经济增长原因的研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的同时,认为它们“显然存在漏洞”他指出,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要到制度因素中去寻找因为,如果经济增长所需的只是投资和创新,那为什么有些社会具备了这种条件却没有如意的结局呢?我们过去列出的原因(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乃是经济增长的条件。
诺斯从1961年开始另辟蹊径研究经济增长因素,试图以制度变化解释经济增长他发现,历史上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制度变迁亦能促进生产率提高和实现经济增长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诺斯逐步构建了一个以产权为基本概念,以制度变迁为核心,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严密理论体系和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参数即产权制度来解释经济增长,基本命题是: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有相似性,即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是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前提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变迁这就是制度变迁的原则关于国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诺斯认为,国家是产权的奠定和实施单位,有关的各种基本规则由国家或政府制度、变更或维持,因此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4、新经济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立足于舒尔茨(T.Schultz)等创立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系统地引入经济增长模式,并把它置于最突出的决定性地位,创立了“新增长理论”。
他们试图以此来修正和发展索洛等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致力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改造成为既研究产出即GNP增长,又关注国际国内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和发展失衡等发展问题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力求使增长经济学成为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学科新增长理论”建立在“人力资本决定论”的基础上,正确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因素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并揭示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同样在于人力资本的持续增长和积累,因而对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实更具有解释力,对各国经济增长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因此它才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各流派中的主导流派罗默模式是一个“收益递增的长期增长模式”众所周知,生产要素的收益问题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不但仅仅从纯粹单一的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前提出发,而且往往假定资本边际产出率递减,因而这些理论也就无法说明和保证产出及消费的长期增长李嘉图由于认定物质生产要素收益递减,致使他得出悲观的结论;在哈罗——多马模型中,物质资本积累(储蓄和投资)是唯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因而在假定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条件下,产出的总趋势仍是递减的;索洛(R.Solow)、丹尼森(E.Danison) 等人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也同样恪守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信条,尽管他们认为,引入其理论模型的技术进步这一外生变量能够产生递增收益与物质资本收益递减两相抵消,使总的规模收益保持不变,但仍无法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
在罗默模式中,技术变革不仅被内生化,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增长的结果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的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原动力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不仅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资本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R.Lucas)在198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中,提出并比较了三个增长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新古典模型,强调舒尔茨(T.Schultz)型人力资本积累(通过学校正规与非正规教育获得人力资本)的模型和强调阿罗“边干边学”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的模型,系统地论述了他的经济增长思想二、经济发展理论(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西方现代经济发展阶段论的集中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罗斯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可以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