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女性艺术家传记电影 大狼 发布于: 2010-06-08 19:07楼外有梅三百树,美人不到不开花《卡林顿》 1995年,英/法 据真事改编的传记电影美丽的女画家多拉.卡灵顿(Dora Carrington)和作家列顿同是伦敦最有名艺术圈子Bloomsbury的成员之一Bloomsbury是由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姐妹主办的艺术沙龙,成员包括小说家福斯特、伦纳德伍尔夫(弗吉尼亚的丈夫)、画家和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赖伊等卡琳顿十几岁就已是非常有前途的年轻画家她十八岁爱上列顿,一位男同性恋作家,生活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一切都围绕着自己的爱人,这种选择影响了她的生活和艺术事业,她画画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只是出于一种情趣和爱好当列顿不幸病逝,卡琳顿就像选择自己的画风一样,采取极端的激情策略——自杀身亡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选择生活的电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选择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卡琳顿选择列顿,只不过宿命地把生命的必然消失提前了若干年,正如后来投河自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花落花开》2008年,法国/比利时 向来独来独往的中年妇女萨贺芬路易(友兰达梦露饰),样貌平凡,平日在杜佛夫人家帮佣,靠打扫和洗衣维生,下工就画画。
收入微薄却将所赚的钱都花在画材上,为了让色彩更逼真,她甚至用一些“独家配方”调制颜料她喜欢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亲近大自然,从生活周边收集土壤和动物的血,甚至搜括教堂烧融的烛脂来制作“独家配方”颜料 一天,在杜佛夫人的晚宴上,致力提倡“素朴艺术”的德国收藏家威翰伍德,惊见萨贺芬被丢在墙角的画作,当下便买下赛哈芬所有的画,并且鼓励她继续创作得到伍德的慧眼赏识,萨贺芬更努力的画出一幅又一幅佳作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了一切,伍德被迫逃离法国抛弃萨贺芬不放弃对绘画的喜爱与对艺术的坚持,赛哈芬独留小镇,在战火和惊恐间持续作画,始终不曾背弃自己的信念1927年,战争结束,伍德也回到法国与赛哈芬重逢再续前缘,但是成名后的赛哈芬,却渐渐迷失自我,陷入疯狂…《罗丹的情人》1988年,法国 Camille是极具艺术天份的少女,与罗丹忘年相恋但是,他们之间疯狂而布满激情的爱,带给她的是多舛的命运在混乱的后半生中,她陷入孤立,并很快陷入极度贫困砸毁了曾视做生命的大部分作品,把自己反锁在门窗钉死的屋子里最后,在精神病院里孤独生活了30年后,她死了直到今天,我们仍不称呼她的名字卡蜜儿克劳黛,女性对情感的偏执,是不是生理意义上造成的?否则怎会引得人做出种种自毁之事?我希望有生物学家可以解答。
《弗里达》2002年,美国/墨西哥/加拿大 这部由闯荡好莱坞的墨西哥女明星salma hayek制片的电影,是部色彩非常艳丽的作品女明星弗里达(salma hayek 饰)是墨西哥著名的女画家,她的一生诚如她绘画的作品与影片的色调一样,华丽而悲情18岁之前她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少女,跟其他人一样,享受着爱情的甜蜜然而一场严重的车祸让她遭遇重创,死里逃生的她从此跟病痛伴随一生原来的小情人也离她而去躺在病床18个月的她整日与画为伴,她的画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活力与激情那时候她也真正开始考虑卖画养活自己,她前去请求画家里维拉指导自己的画,对方激赏她的天分他们也从师生转变成一生的伴侣,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经历了墨西哥最动荡的革命时期,他们狂热地追随着共产主义的脚步,甚至当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逐出苏联后,他们不畏风险地予以热情接待弗里达与托洛斯基朦胧的爱恋,以及她的女同性恋情结让她的感情史一样绚烂1954年,弗里达离开了这个充满了病痛的世界,离世前,她的个展第一次在墨西哥本土展出,病榻上的弗里达让人抬她去参加展览弗里达的顽强与乐观帮她谱写出生命热烈的赞歌《阿特米西亚》1997年,法国/德国/意大利 同样据真实史实改编。
女主人公阿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2)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奥拉其奥简提列斯基(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是在意大利很有名望的画家,她擅长创作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她戏剧性一生的反映阿特米西亚在19岁时在罗马被父亲的朋友兼同事阿格斯提诺塔西强奸,并在随后的审讯过程中饱尝折磨,但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那个时代的性别偏见,最终塔西被绳之以法1612年,她和艺术家皮埃托斯提阿特西结婚且定居佛罗伦萨,还成为了瓦萨里创建的绘画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成员《画魂》 1994年,中国/法国/台湾 据民初女画家潘玉良传奇的一生改编潘玉良原是江南的妓女出身,对绘画独有天分,却无人赏识一次机缘让她认识了芜湖海关盐业总监潘赞化(尔东升饰),随即被纳为妾她随潘赞化到了上海,因为见她喜欢绘画,潘赞化介绍了专业老师让她学习,从此开始了学画的学生生活其后由于潘赞化的正室的介入让原本感情很好的二人渐渐产生了矛盾她于是留学巴黎,渐渐成为国际著名的画家上海美术学院校长刘海粟观念开明,请她回国任教,不料学风开放的欧洲与国内艺术界的情形大相径庭。
一心为艺术的潘玉良被保守的知识分子们指责为“妓女艺术家”,抨击与阻碍她教授的人体画艺术……《皮毛》 2006年,美国 影片改编自Patricia Bosworth在1984年出版的关于黛安娜阿巴斯的畅销传记小说黛安阿布斯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摄影师,她以拍摄让人厌恶或不安的人群著称黛安的摄影艺术真谛在于让观众透过她所拍摄的对象,去思考命运与悲剧,思考自己与他人,思考正常与反常的界限影片虚构了她和一个她作品中出现的多毛症患者男人之间诡异的感情,以之为她进入自己独特艺术大门的开端生活中,黛安自1969年与丈夫离婚后在艺术学校学习时,黛安结识了著名女摄影师莉赛特莫德尔,她被后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不雅元素所深深吸引,开始学着用镜头来捕捉生活中的反常和畸形,丑陋和残疾的人群成为她的主角黛安出没于社会底层,参加变性人聚会,甚至在天体营中同样赤身裸体在非同寻常的世界观的指引下,黛安成为了非主流摄影名家,然而在她镜像悲苦命运的同时,自己也换上了忧郁症1971年7月26日,黛安服用了大量镇静药后在浴缸中割腕自杀,当时年仅 48岁分 享 生活与爱情的燃烧--破译好莱坞艺术家传记电影 2001年06月05日16:22 新浪娱乐 说到作家、艺术家的生平,我总会想到两张照片。
一张是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波伏瓦的合影;一张是萨尔瓦多-达利和加拉的合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照片中这些人物的目光并不一致在萨特的这张照片中,萨特眼望拍照者的右侧,若有所思,波伏瓦在向另一方向极目远望;在达利的那张照片里,达利在加拉的额上作画,目光专注,加拉也是在凝望远处 的确,这些作家、艺术家的成功无一例外是其燃烧生活与爱情的结果,但他们每当要连自己都要烧毁时,是他们所深爱着的伴侣,那些眼睛盯着远处的女士们,将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中来一旦他们才思枯竭,又是这份爱情使他们重新点燃思想与艺术之火 今年角逐奥斯卡的两部传记电影: 在今年好莱坞的角斗场上,有两部关于作家、艺术家的影片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是《波洛克》;一是《鹅毛笔》 《波洛克》一片根据史蒂文-赖夫所著的杰克森-波洛克的传记小说《一个美国人的传奇》改编该片记述了著名的抽象画家、现代艺术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波洛克的传奇生活;展现了他的“甩滴”和“泼溅”作画方法波洛克的作品是过程的表述,是一种行为艺术他用石块、砂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合颜料在画布上磨擦,有时则任其成为稠厚的流体波洛克摒弃了画家常用的工具,摆脱手腕、肘和肩的限制,而以他随意的行动作画,他的这种作画方法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尽管他酗酒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但在与另一位现代艺术名家李-科拉斯娜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开拓现代艺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他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其主要作品有《蓝色无意识》,《灼眼》,《气味》等,反映了美国民族不墨守成规,不断开拓世界的内在精神,也表现了高度工业化社会中人们的忧虑,焦灼和不安 美国《文化评价》网站评论该片为“关于艺术家生平最好的影片”;《国际电影评论》称赞其为“印象深刻”;《娱乐》则直言:“奥斯卡评委应该予足够的重视该片导演艾德-哈里斯才华横溢,担纲了主角波洛克的扮演李-科拉斯娜的扮演者玛西娅-盖伊-哈顿是一位学者型演员,她曾获得德克萨斯大学戏剧表演学士学位,纽约大学戏剧表演硕士学位,并在百老汇表演《美国天使》而获托尼奖的提名,她第一次上银幕是1990年参加《米勒的十字路口》今年通过在《波洛克》中的精彩表演而一举获得了金球奖与奥斯卡奖的最佳女配角 根据道格-赖特的获奖剧本改编的《鹅毛笔》,讲述的是萨德侯爵(杰弗里-拉什饰)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中,为情爱、自由与世俗制度挣扎抗争的痛苦经历,重现了他那鲜为人知的命运萨德是一个作家,为探索情爱,敢于对抗传统桎梏。
在囚禁他的恰伦通收容院里,他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片中,他与收容院长(乔奎因-菲尼克斯饰)成了朋友,二人同时爱上了收容院的洗衣女工玛德莱娜(凯特-温斯莱特饰),玛德莱娜也深深地为萨德的智慧所折服后来拿破仑派了一个医生(迈克尔-凯恩饰)来治疗萨德的“精神病”,萨德的反叛心理则更加强烈,引发了收容院的一场大混乱美国《波士顿全球报》评论该片为“典型的拉什作风影片”;《激烈批评报》称赞该片为“本年度最好的影片之一”;《文化评价》网站高度赞扬该片“极度活力和深刻刻画”还有评论认为“到了21世纪的今天,萨德甚至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他的思想仍然给我们在如何挑战传统伦理戒律方面带来争论 其它优秀传记电影: 1998年美国电影研究院从400000部影片中挑出了4000部影片作为候选名单,请公众投票选出百部经典,艺术家传记电影《莫扎特》赫然榜上,排列第53位《莫扎特》是彼得-谢弗根据其同名舞台剧改编通过莫扎特的朋友安东尼奥-萨列里对一名年轻神父的忏悔,讲述了莫扎特最非凡时期的故事影片几乎涉及了莫扎特一生35年中最后10年间的所有主要事件,全片情节是在萨列里当时对他谋害莫扎特的追悔和表现这一经过的场景的交替中展开的。
通过萨列里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音乐天才是如何执着与献身于艺术的影片上映后在商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获198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美工、最佳音响、最佳化妆和最佳服装设计八项大奖 该片还有一个特点是全片的音乐没有常规的主题曲,而是利用莫扎特的自己的作品或是烘托他当时所处的背景,或是作为故事本身的情节,的确是独到而别致我们从中可以听到《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安魂曲》等莫扎特著名作品的片断 《翠堤春晓》是另一部关于艺术家生平的鸿篇巨制青年时代的斯特劳斯酷爱音乐,由于上班写曲而被开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励下,他组织了一支小乐队,尝试在咖啡馆演奏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于是斯特劳斯结识了誉满维也纳的女歌星卡拉,并得到她的热情鼓励在卡拉爱的影响下,斯特劳斯写出了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于妒忌,持枪来到剧院但当目睹全场观众为卡拉真挚动人的歌声和斯特劳斯那如同净洁夜空一般美好的音乐如痴如醉时,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劳斯的知音,于是主动找到卡拉,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俩卡拉被波蒂的品质所感动,毅然告别斯特劳斯,孤独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当影片中回响“你对我说你爱我,当我们年青的时候。
这段耳熟能详的歌曲时,人们会为斯特劳斯和卡拉的爱情所感动,也会不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