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华严六科之华严禅行法(海云继梦和上)(觀心分段版).doc

marr****2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3KB
约90页
文档ID:156937279
华严六科之华严禅行法(海云继梦和上)(觀心分段版).doc_第1页
1/90

華嚴禪行法之《華嚴六科-華嚴禪行法》第一集海雲繼夢和上华严禅法--到达佛陀境界的方法【四大宗派与四大教派】我们这一会要跟各位介绍华严禅的行法,谈这一个主题,主要是要让各位认识到禅行的一个特色首先,我们就必须跟各位谈到华严跟禅到底有什么关系,在一般传统的观念里,认为,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那我们跟各位讲,不是这样分的,他是分四大教派跟四大宗派四大教派那就是玄奘大师这一派的法相宗,又叫做慈恩宗,第二个是嘉祥吉藏大师这一派的法性宗,又叫三论宗,第三派就是天台的法华宗,在天台山这边以法华经为主而架构起来的一个宗派,第四个那就是我们本山的华严宗,这个我们叫做四大教派,他都是以教义取胜,所以叫做教派这个四大教派之下,他们都需要拥有禅净律密这四大宗派的行法,这四个我们叫宗派,也就是行法的部分律宗的特质】行法当中,有一个不属于究竟义的,那叫做律宗,律宗不是究竟义,但是他可以协助一切行法早登彼岸,早日成就,甚至于可以帮助你早日往生,这个叫做律宗,律宗他就是透过一个有为法的架构,让你早日成就,假如你不愿意有戒律的束缚的话,也可以成就,那么第一个就是外道成就,第二个那就是时间要拖的很长,就是这两个部分因此我们在律宗的这个定义上面,也把他列为行法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八宗通修,这四大教派也要有戒律的规范跟引导,那么三大宗派,也需要有戒律的规范跟引导。

而事实上,戒律他本身,他就是一个很特殊的状况,我们把这个戒律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我们可以说是组织制度,经营管理,假如用一个更新潮的语言来讲,那戒律就是MBA,就是CEO那你要不要随你,不要也可以,并不是说不行,一定,没有那回事,不是说一定要有戒律,那不一定要有戒律,可是,你就会像蜂炮乱冲,他不能按照你既定的规则跟途径前进,所以戒律有他的殊胜处,也有他的必要性那我们既然进入佛门,想要了生死,想要出三界,想要成办这件大事,那当然就希望早日成就,要想早日成就,那这个戒律就有这个必要戒律不是捆绑我们的绳索】就像我们在坐的,几乎每一位都会问,我讲几乎每一位是你可能除外,因为大部分都说除外,其实通通算在里面,大家都会问,师父怎么样能开悟,师父要照规矩一点,他就告诉你先持戒,你说,哇,这持戒就麻烦了,有很多不能吃,有很多不能看,看电影也犯戒,涂口红也犯戒,那要怎么办?不是这样讲,因为你记着要成就,越急的人,那通常指导者就会告诉你越远的地方,从越远的地方来,你假如说师父我来修学,我不想成就,不想成就,师父就直接告诉你心法,因为你不会成就,不想成就你就不要来了,你来干什么?那你来又要问说我要怎么成就,你告诉我一句话,我就开悟了,那又没有用,那要怎么办呢?修行就是这么矛盾,你说我不急,我也不想成就,师父说那你不要来,那你来了,你说师父你告诉我,我要赶快成就,师父又告诉你要绕很远才能成就,那怎么办呢?在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规范,那就是戒律,而戒律的本身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个样子,他事实上就是发挥效率,让你在有限的生命,资源下,能够很快的达到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因此,让你怎么有效率达到目标,那就是戒律的基本前提。

冥想怎么想】那今天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谈禅的这一块,也就是在宗派里头,禅修的这个部分跟华严之间的关系,这个密法,净土,跟戒律在前面三会我们已经讲过了,今天要跟各位谈的是禅的这个部分禅这个东西,首先我们要跟各位弄清楚,你讲到禅,那真的很惨的惨,第一个你看看,现在英文翻译的叫做meditation,这大家都知道,meditation再把他翻译成中文来叫做冥想,简单的也叫做禅,禅坐,冥想,那我们告诉各位,用冥想来做定义,基本上不是中国所讲的禅,他是小乘禅的定义,冥想的意思就是静虑,静虑,思维修都对,但是你翻成冥想,因为没有定义,你不知道怎么想所以你两腿一弯折起来,坐在那里,那就胡思乱想,反正没出声音了,就叫冥想,那你就全错,不是冥想定义错误,是你把冥想的意义,想当然尔这样去做,那就错了,假如你认为冥想就是把心沉静下来,没有妄想,然后自然的他会出现那个境界,那个境界是随缘而现,那这样子叫做冥想的话,那这个定义就对了,可是我相信所有学禅的人都不会跟你讲这种定义那你一看到冥想也好,看到静虑也好,看到思维修也好,那就自己思维,想当然尔,用你自己想的,那你全错,你想的算对的话,告诉你,我们想的都不对,我们想的不可能对,我们想的要对的话,就不用修了,你用想的就好了,这是第一个前提弄清楚。

所以假如按照南传或者小乘,这个名词不重要,不要认为人家小乘就比你小,他小乘说不定比你重,你是大乘可是比别人轻,我们讲小乘并不是看扁人家,这只是个形容词而已就像我们叫番仔一样,番仔不见得比我们差,他生命品质说不定都比我们高,这个东西就告诉我们,这个小乘禅法,他有一套实际修行的部分大乘禅法的定义】我们大乘禅法也有一套实际修行的部分,但是是完全不一样,你注意看,meditation的定义,不管是冥想静虑或思维修,他都是一种方法,只是这种方法你可能用错,他是讲方法,所以我们说他有一套方法,那一套方法是你学禅修的人要去认识的,那么大乘禅的禅的定义呢他不是这样定义,他叫做菩提涅槃,妙明真心,那这个就完了,菩提也好,涅槃也好,妙明真心也好,他都是境界,他不是方法你要留意到,那这个问题就产生了,这个境界要用什么方法去达成呢?问题就来了,假如我们把小乘禅的定义跟大乘禅的定义并在一起,透过静虑,思维修或者冥想能不能到达菩提涅槃妙明真心的地步呢?可不可以?你反正没人想过,我们更没去想他,告诉你,用想的就不对,用静虑,用思维修,可不可以到达菩提涅槃,妙明真心的地步呢?那我们可以告诉你,肯定绝对可以,那么你能不能拥有真正的静虑的方法呢?思维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不是徒有形式的方法,那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禅的定义。

禅法--达到佛陀境界的方法】我们要这样告诉各位,禅是个境界,这是我们的基本前提的定义,那么你用什么方法去到达这个标地,那就叫禅法,就像我们定义佛,佛是觉悟的境界,佛法是到达觉悟境界的方法,那么,禅是什么境界呢?用你现在的话来讲,禅叫做自在,禅之所以在世界会造成那样风靡,就是因为自在,所以当你讲到禅的时候,你的细胞,生命中的细胞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不知道跟人家兴奋什么,啊,禅,那很好,我也要,要什么?要知道,我也要,就表示他是个东西,他是一种自在的境界,你也要到达但是很遗憾的,我们缺少觉性,你没有办法去分辨这个部分,他既然是个境界,我们可以去到达的话,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到达,那就叫禅法,到达自在境界的方法,弄清楚了那你要学禅,你就知道怎么学了,我们要去找一个老师,一个师父,或一个道场来指导你禅,不是指导自在的境界,是指导你如何到达自在的境界,你要记得这一点,自在的境界没有办法教,教你的自在境界都是假的,装腔作势,装出来的,那不是叫真自在,真自在不是做给人家看的,是当下那个自在自在是一种境界】现在各位在听经,你有没有自在呀?我看一个都不自在,脚摆哪里呀,手摆哪里呀,头摆哪里,我看大家头都不自在,你头能不能拿下来摆旁边啊,能不能啊?不行啊?为什么?拿下来就完了,是这样吗,不是啊,因为你不自在啊,你要是真自在的话,你坐在那里,你就像一个艺术品一样,很美,你现在不是艺术品,你是业障深,为什么?什么叫业障,就是使你不自在的那个东西叫业障,你应该要很自在啊,弄清楚了,这是基本的定义啊,禅就是自在,自在的境界,自在的生活,在当下,那么禅法是到达自在境界的方法。

很清楚,什么方法我们暂时不讲,因为那是这一会要跟各位讲的华严人是自在人】现在要告诉各位的是,华严经讲,学华严的人叫做自在人,OK,你是个自在的人,那换句话说你把自在套回原来的定义叫做禅,那么华严人是不是叫禅人?那你就会发现,禅的本身他就是华严了,华严的本身他就是禅了现在问题就在这里了,我们学了老半天都懂得,那你可能会说,你自己想的,别人没有讲,过去没人讲,并不表示未来没人讲,从今以后,将来学佛的人都会懂得这个定义,都是这样讲,关键就在各位,你要不要把他讲出去,让人家都知道,学华严的人他的目标就是自在,止于至善的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才叫做自在,没有障碍六十华严叫做无碍人,八十华严叫做自在人,那很清楚了,你看的到吗?没有障碍的生命领域今天各位,你人生最大的无奈是什么?不自在啊,同修们当中,有人出来听经还偷偷的来,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偷偷的来,我说请你留吧,不要,为什么不要?不能让我那一个知道,为什么能让他知道,他怕我出家,你为什么学佛学到让人家怕你出家呢?我跟你说学佛一定要出家吗?也没有定义说学佛等于出家啊,怎么会真么恐惧呢?出家那么可怕吗?出家很美,怎么会变成倒过来呢?是我们被杂讯所污染了大堂无禅师-谈禅法的教学体制】所以各位应该要把这些东西弄清楚,这个是大小乘禅之间的一个基本区别,现在我们还要告诉各位,禅宗一花开五叶,还有五宗气派各家争鸣的这种情况,甚至于,每一个祖师,每一个禅和子,在指导修行的时候,那么各有手眼。

在古代,唐朝那个时代,慧忠国师都感慨大唐无禅师,整个唐朝没有一个禅师,唐朝他不会没有禅师,这不是没有禅师,禅师是很多,那么自己坐禅而有成就的也不少,但是指导人家按照什么方法修行来得成就的,那很少,因为他没有一个教学体系,教学的系统,他没办法教你禅之所以会变成没有办法教人家,那个后来各处手眼,家家各有不同,在那个时代,唐朝那个时代,是禅不可说,那个不可说是禅不会说,不是不可说,到了宋朝以后,因为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同,那是真的不可说,这个不可说事实上是说不清,所以也是不会说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始作俑者就是惠能,因为惠能这个人没读书,他更不会说,所以他就只好说我的禅是教给上上根器的人,那都不用说,上上根器不用说,你看我就会开悟,就变成这样了,这是因为他没有教育的这种因子,没有教育的因子,所以他不会教,你说他不会教啊,那这个很遗憾,这句话讲不通因为历来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成就大德最多的人就是惠能,不管在印度,在西藏,在中南半岛,还有在中国本土,历代所有的祖师当中就是惠能成就的人最多,而且可以说他的弟子当中每一个成就都跟佛一样的有成就,我是指定慧成就的部分,其他事业的不算,这几人虽然在定慧成就的上面都可以与佛齐,但是其他部分不够,所以不能叫做十号具足,你要留意到。

这个讲到这里要很清楚的声明到,我的意思不是说他们都是十号具足的佛,定慧这样一部分可以达到跟佛一样的成就,但是还没有十号具足,要十号具足必须经过四十一位行法,法身大士的行法历练才有可能,那我们要告诉各位,他的这种成就影响到后人,没有办法建立禅的教学体制,这个也不能怪他,是因为人类都有一个通病,生死轮回出三界-就要迈向未知的领域】什么叫生死轮回?好像这大帽子一戴,那就万事平息了,所谓生死轮回,就是指你只喜欢走在已知的道路上,你不愿去走全新的道路,你只愿意在已知的范围内,你不愿意走出已知的范围外,这句话你要慢慢的去思考,慢慢的去检讨,因为在已知的范围内安全,放心,要迈向未知的话,未知你就不敢了,因为这一脚踏出去会不会翻出去你不知道,这一脚踏出去有没有危险,你不知道,甚至于你看到很清楚,你只要违反这个传统,常规,你就会遭受批判我们在座有很多的乖儿子,乖女儿,我不是批评你,因为你都是在已知的范围内,你不能走出已知的范围,因为从小开始,你只要想走出已知的范围,爸爸妈妈的那条狗链要把你抓回来,你永远走不出,你只要一出去,他就会把你抓回来,那你就一直被训练成是只要迈向未知就马上会被抓回来,那干脆连未知都不要去了,在已知的范围里头,你不一定都成功,因为无常继续在已知的范围里面起作用,那你即使迈向未知的话,你也有可能会打破无常的荆棘,那你敢不敢走出已知呢?你不敢,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已经存在着只有在已知的范围里面你才安心,要迈向未知你已经有恐惧了,所以永远迈不出去,永远,偶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