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doc

上传人:dr****lb 文档编号:156315001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为而无不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无为而无不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无为而无不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无为而无不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无为而无不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为而无不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为而无不为.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韩慧健 随笔(山东省数字媒体重点实验室,山东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 济南 250014)摘 要:老子“无为”思想中,蕴含了一种精神追求的价值取向,论文提出“无为”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论文分析了“无为”思想的内涵,解释了“无为”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并就“无为”在教育中对教育策略、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理念等影响和意义作了阐述。论文认为教育者要懂得潜移默化的重要性,老子教育思想的“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和“生而不有”等“自然”价值取向, 对当前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关键词:无为 教育策略 教育理念0引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

2、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这是我国施政中的伟大举措。作为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的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寻找一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的方法。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从学习到的中外哲学思想体系中,我发觉世界哲学思想的承前启后、殊途同归的境界。也逐步领会到老子哲学“无为而无不为

3、”思想的博大精深,其实这一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及发展规律的理论,本文对这一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中国古代朴素思想结合剖析阐述这一思想在今后教育中的指导意义。其实老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以人为本追求生命自身价值的思想。它以人为贵,追求人的自身价值,反对追求外物,用外物的价值来标榜人的价值从而取代人的真实存在。他强调人的自然特质。反对用后天人为伤害人的天然本性。他的思想贵人重生,以人的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老子的教训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已显示出人只是万物中的一员,天地和我们的自然环境在道的世界里都有和人同等的地位。这种思想在教育中树立将是难能可贵的。1

4、“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2、“为无为,则无不治”3。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4因此,他大力宣传“无为之有益”。5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如淮南子修务训引述的一种观点就认为:“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这是将无为理解为“固执地不为”。淮南子的作者反对将“无为”

5、理解成“固执地不为”。主术训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修务训说:“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淮南子的作者认为,无为是指行为不出于一己之嗜欲、私利,因循自然而为。在历史上,将无为理解成“固执地不为”者毕竟是极少数。但是,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者,则始终大有人在。许多人就是由于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因而对无为的政治效果持怀疑态度。即使是尊老子为圣祖、奉道教为国教的唐代皇帝们,也有视无为为消极思想的。想特别说一下道家的“无为而治

6、”。它是一个什么意思?是好的东西还是不好的东西?这是“五四”之后道家受到严厉批判的主要论据,即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实际上他的这种“无为而治”,具有一种深刻的人性根据。如果我们不是肤浅地理解“无为而治”,那么它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初很短一段时间里实现“无为而治”,那当然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政策,但是,一个强大帝国的繁荣和兴盛,正是从那时奠定了基础。至今人们在谈起历史,仍对那段时期充满了憧憬。这不是“怀古”,而是体现了某种学说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无为而治”有丰富的内含和意蕴,可以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其不同作用。之所以有生命力,一个重要方

7、面就是它能顺应人的自然之性。这既不是无政府主义,也不是“无序化”,而是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有序化,可以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各展其业,各安其乐。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果赋予这种“无为而治”以新的时代的内容,那么,它不仅不会抑制社会的发展,而且会使竞争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无为”是老子的一种哲学观,可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老子的“无为”思想该怎样运用于教育领域呢? 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弄清老子“无为”哲学观背后的思想根源,理解“无为”的内在含义。老子的思想核心在一个“道”字。老子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一般有三种用法:一是指世界的本源,二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三是指社会关系准则。老子认为,

8、在宇宙万物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形而上的实体,它是宇宙的总根源。这个形而上的实体,无形无象,悄无声息,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确实存在。“道”不仅先天地而生,且创生了宇宙万物。“道”创生了万物, 又蕴含于万物之中。“道”既然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又蕴含于万物中,那么“道”的法则也就是万物运作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道”混沌未分,空虚宁静,它的本质是无为的。换句话说“道”的存在是任顺自然的。它对待事物也任顺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法则,就是顺其自然。将道的法则推之于人类社会,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也要像“道”对万物那样任顺自然,不强加干涉,不强以利用,不自恃炫

9、耀。提倡“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将这一法则落实到人生层面,老子认为,人应保有自己的自然本性。所谓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无知无欲,柔弱不争,像初生婴儿般纯真质朴。可见老子的思想中,“为”是指扰乱违背甚至破坏事物内在的自然规律的、外在的、强加的行为,而“无为”则指保持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自己发生发展规律的行为。“无为”其实也是一种“为”,但是一种保持着事物本性、遵循事物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为”。唯其如此,才能达到老子“治国”“化民”的理想。笔者通过对“无为”思想的理解,整理了自己若干年来所从事的原则和做法,总结出“无为”的几点教育方法。2. “无为”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取向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

10、是一种“政治伦理”,它只能为某种专制制度或权威主义提供一种理论支持。这是被历代统治者利用来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因为它的统治理论在儒家哲学中也能找到某种支持,三纲主义的等级观念和服从意识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儒家哲学在个人层面凡事先“内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明,但是过度的“内省”是一种消极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在社会层面,儒家哲学要求一种广泛的伦理秩序,其基本出发点便是家族伦理或家庭伦理。这种伦理是情感型的、不是理智型的,其特点是维系人们之间的亲情般的和睦相处,同时也伴随着家长式的等级制与服从。然后是反映在社会各个层面,在官民之间、师生之间仍然有诸多等级礼仪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人自由发展

11、。特别是在教育上,学生完全在老师的管制下学习,按照墨守成规的知识体系学习,成为制约学生主体个体发展。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儒家仁义的根本在于等级,等级标明利益差别,有差别则使人好争,使穷者争富,卑者欲尊,贱者求贵,因此须抛弃礼义,取消差别,才能避免争夺,才能使人恢复纯朴的本性。“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失义而后礼”也说明儒家礼制具有强制性和欺骗性。可见在老子看来,具有强制性欺骗性、薄忠信乱安定、背“道”而驰的礼义也是不值得追求的。其实老子“无为”的人生态度看起来是无所追求,实际上只是不追求世俗大众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儒家教育所追求的仁义礼教这些不是异化扭曲残害人的本性就

12、是限制束缚了人类天性发挥的东西罢了。老子说“孔德之言,惟道是从”,“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不失其所者久”,可见老子肯定的是:坚持自然本性自我本性的精神追求。从老子“无为”的人生追求来看,笔者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人具有共性但也有个体差异,这个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这个人区别于那个人,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和由于不同环境、不同经历所形成的已有的个性是有关的,我们即要对人所具有共性的一面以人性关怀,也要区别与个体差异以人性的理解和感化。教育者应该以受教育者先在的本性和经验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循着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而发展他;教育应该回归到受教育者精神的培养和引领、帮助受教育者寻找精神的家园

13、上来,以达到共同进步,个体不同发展的目标。3“无为”的教育策略无教而教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是最终的目的,“无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老子又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治”是最终的目的,而“无为”是为了“治”而采取的一种谋略。老子究竟是怎样行“无为”而达到“无不为”,行“无为”而达到“无不治”的呢? 这种“无为”的策略又该怎样运用于教育实践中?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无有入无间”,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善行无辙迹”。在老子看来, “道”生育万物,教

14、化万物,却始终不露面;“道”“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幽隐无名,无迹可寻,但力量非常强大, “无有入无间”;“道”它隐身而作,行不言之教,它悄无声息地,潜移默化着万事万物。可见:“道”之“无为”是一种默化潜移。作为一种策略,老子的“无为”当然并不是真正地撒手不管,彻底放弃。形式上的“无为”,其实质是无所不为。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实现“不教”而又“无所不教”,做到不刻意去影响学生而又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影响呢?自然我们想到“身教胜于言传”。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天职,这里传道、授业的身教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作为一个家庭教育者,对待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在家庭

15、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的。父母是子女模仿的第一个榜样。父母言行的权威性,对子女的成长起着长期的、持续的、反复的作用。子女在与父母共同生活中,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接受教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其熏陶。父母榜样的作用,对子女幼小心灵的影响尤其大。家长应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人要求与对己要求一致,为子女树立良好的、可仿效的形象。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乎”。我在上一篇论文论 素 质 教 育12中也曾谈到,文化的熏陶可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这种因素是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学生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些环境可能别任何的直面教育来的真实和有力量。仔细研究“熏陶”一词的含义,正可以诠释“无教而教

16、”的内涵。那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无教而教”的方法哪?笔者认为就是“熏陶”,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潜移默化的教育应该注意潜课程的设置。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及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6 。 潜移默化的教育应该及时抓住时机,利用情境。“情境”是指人必须对其作出行动的各种具体细节的总和7。当我们询问一个人的“情境”时,指的不仅是这个人所占据的位置、条件或环境,尤其意味者我们必须要从另一个人的存在角度来理解情境。8 “自然的成长发生在管理家庭、社会、互动、玩耍、运动、日常任务、工作等等空间里”9 ,每个人始终都处在某个情境之中。这些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而然的、并非事先计划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益。当然不是从自我对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