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191871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陶渊明的自我实现摘要: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求仕不得,无法“大济苍生”的他最终决定回归天性,归隐田园。 “著文章”以“自娱” 、 “赋诗”以“乐其志” ,积极追求其人生价值,拥有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从而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关键词:陶渊明 精神自由 自我实现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每个人在追求的层次上有所不同。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把人生的需求和对人生的理解,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则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需求的,且需求的强烈程度也因人而异。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他的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

2、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很丰富。一、 时代环境现实需要的提出与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自我实现这种高级的、精神性的、超越性的需要“只有在一个促进人的本性的文化中,它才能广泛地实现,从而得到最充分的发育” 。而陶渊明这种觉醒的创作意识也正是受文学自觉的魏晋时代影响的结果。自魏以来,人们饱经忧患,几乎无安宁的时刻,动荡的客观世界促使了人们的觉醒,开始把眼光转向自我,将注意力转回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中极力关注个体真诚的感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觉意识。在审美观念上,人们将文学创作从两汉的“润色鸿业” 、名教政治中解放出来,转而抒写现实的苦难,表现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场景,使文学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曹丕

3、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未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文章能将人的生命变有限为无限,只有文章才能体现人最终的价值,这种文学思想深深影响着陶渊明。二、 出仕与归隐二十九岁时,为某出路,他开始走上仕途,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他出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又2辞归。四十岁出仕,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又出任彭泽令,八十余天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乡。从此不再涉足官场,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正式过起

4、了他的隐居生活。在仕与隐的反反复复中,他最终选择了隐,一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他都只是一个读书作诗的“耕田人” 。陶渊明为什么会去做彭泽县令呢?他自己曾坦率地跟人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弦歌”出于论语阳货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在这里指的是做县官。他说自己想找一个小小的县做个县官,为的是存点儿钱置些房地产来度日谋生。他还说打算在公田里种些秫米来酿些酒喝。这就是他的“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然而他这彭泽县令只做了八十几天,还没等到公田收获就辞官不做了。与别人的归隐之路不同的是,陶渊明从官场向田园的回归是他本人主动的选择。其归隐并不尽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善” 。其田园生活心态

5、既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存终南捷径的期盼,而是在而无车马喧的人境中回归真我。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他说,勉强改变自己的本性去适应官场生活实在比挨冻受饿还要痛苦,两者相比较起来,我宁可挨冻受饿。他在辞官归隐的时候并没有标榜自己如何清高,只说这是为了适应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他的“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正由于他如此真诚坦率,所以才得到古今不少人的赞美。陶渊明不是在逃避现实、推卸责任。世俗的人往往看重的是知识分子批判社会的责任与建立外在事功的责任,从而恰恰忽视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建设并示范一种获得精神上独立自由的生活方法的更高、更根本的责任。他本

6、来就“少无适俗韵” ,本来就“不慕荣利” ,做官对他来说是“心为行设”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的自我。陶渊明辞官归隐,保持本真,他所追求的是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他主动选择脱离物质的束缚,忠实于自己的意愿,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有的自我实现者都可以很随意地离群独处而不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单独一个人而感到不舒适。马斯洛采用“超然独立”这个词汇来描述他们。自我实现者并不会隶属于某个团体,他只属于自己的内心。退隐官3场的陶渊明在田园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喜悦。三、 传世诗文北宋诗人苏东坡曾经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7、” 。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的意思是: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苏轼终生以陶渊明为良师益友,爱其诗,慕其人。在精神上,他也获得了陶渊明抛去熙来攮往的污浊世界、纵浪大化、不期生灭的感悟。在黄州期间,苏轼在短短两年零七个月时间里,和陶诗多大四十七首,几乎把陶渊明的诗全部应和了一遍。 “只渊明,是前身” ,可见他对陶渊明的向往之情。他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式,生命的另一种乐趣。事实上,陶诗之所以能够形成“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格,与他这种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一般人作诗,都难免有

8、一个“为人”之心。所谓“为人” ,就是说考虑到别人对诗之好坏的评价。如果心中不能够排除这样的念头,那就是庄子说说的“有待” 。很多大诗人作诗都难免如此,例如杜甫就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的话。有了这样的念头,就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之后仍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了自然率真之美。有些诗人故意把诗写得很难,让大家都读不懂,像李贺、韩愈即是;也有的诗人故意把诗写得很简单,让不识字的老太婆都能听懂,像白居易即是。但不管写得难还是容易,那都是一种“为人”之心。自我实现者具有相对自主的、独特的、不遵从惯例的道德准则,他们的行为中具有相对的自发性,

9、并且在内在的生活、思想、冲动中更具有很强的自发性,他们坦率、自然,很少做作或做人为的努力。陶渊明就与他们都不同,宋代诗人陈后山称赞他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 ”陶渊明并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并不想和别人争个高低,他只是内心有这么一种感受,就写出来了。既不怕写得太深让人家不懂,也不怕写得太浅让人家笑话。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我就是我,绝不为寻求别人4的理解而改变自己的面目。陶渊明是最自然、最真诚的。所以,还不只是苏东坡、陈后山、元遗山他们赞美陶渊明,南宋有一位英雄豪杰的词人辛弃疾也最佩服陶渊明。他曾评价陶诗说:“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陶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一百二十多篇,其

10、中有很易懂的,也有很难理解的;有条理分明的,也有思维跳跃的;有内容比较单纯的,也有内容相当复杂的。尽管有这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诗都是诗人情思意念的真实活动,没有任何虚伪和雕饰造作。陶渊明的“真” ,不是那种简单的、肤浅的“真” ,而是一种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真” 。小诗人只能看山说山、看水说水,这叫做“心随物转” ,因为它内心之中缺乏自我。真正伟大的诗人则不然,他是用他的生命去写它的诗篇,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陶渊明的诗有他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有一份“感”在里边。同时,他不但能感之,而且也能写之,能够把他自己那一份复杂的、对生活的体验表达得很巧妙。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

11、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四、 生活态度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极其真实坦然,纵使是生活在那样黑暗那样动荡的时代,也敢于追求自己真实的意愿,不随波逐流。面对周遭的不如意,并不是满口抱怨,更多的是以一种坦然的态度选择接受。既来之,则安之,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一个自我实现者倾向于接受自然与现实,并不会因为自然与现实不合己意就愤愤不平。他们会尊重人的本性,而不会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他们所见到的是人性的本来面目。陶渊明是少有的慈父,有责子事为证: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意。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天运苟如此

12、,且进杯中物。在“多子多孙多福气”的社会期待下,陶渊明生下五男儿,真可谓是人间幸事。但长子阿舒懒惰到举世无双;阿宣对文艺没兴趣;双胞胎阿雍和阿端,十三岁了尚不识数;幼子阿通成天哭饿,贪食蔬果五子皆不举,无奈的老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乐得醉酒逍遥。5诗虽题为“责子” ,但语意平和,没有强烈的难以消释的憾恨或对不公不义的咒怨。这首诗正如黄庭坚所说“想见其人岂第慈祥,戏谑可观也” ,陶渊明是戏谑的,是率真的。 “笑把苦难当趣味” ,这种父亲有意思,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无拘无束,顺应天性发展。陶渊明生性爱酒,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些饮酒诗的文人。有一次郡将来拜访陶渊明,正好赶上陶渊 “明酿的酒熟了,陶渊

13、明就取下他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给他戴上。他也没有生气,因为他知道陶渊明就是这样率真。只要是朋友,无论地位高低,来造访陶渊明时有酒他便与朋友共饮,如果他先喝醉了,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回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后来,李白在山中与幽人对酌中便有了“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之句。陶渊明喜酒爱酒,饮酒随意、率真、自然,酒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陶渊明勘破生死,在去世前两个月神志还清醒的时候,就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这三首挽歌都是死者自身的立场来想象离开人世之后的诸般情形。这在中国诗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陶渊明好不忌讳死亡,对死亡的坦然、豁达与伤感的复杂情绪,都交织在一起。庄子认

14、为,生命过程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交替一样,既然有生,当然就有死,不必大惊小怪。东晋南北朝战争频繁,权利斗争异常激烈,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陶渊明正确地认识到了生与死的必然性,达观地面对死亡。五、结束语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真诚自然的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体会着世界给予他的一切,把这一切都化作诗文流淌出来。他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精神受折磨时还想活下去的安慰和解脱。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醇厚善良,他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 ,一个精神的家园。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自己精神的自由与独立,实现自我意义,成为文学史上不可

15、替代的存在。参考文献(1)马斯洛原著,刘烨编译,马斯洛的人本哲学,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9(2)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人格魅力(3)童庆炳 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6(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高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57(5)舒银霞,付国新,真情真性陶渊明,走进课文作者,30-33(6)杨曙,论陶渊明的世界观,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7)李雪萍,陶渊明对自我实现的追求,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15-16(8)苏轼 与苏辙书(9)陈后山 后山诗话(10)辛弃疾 鹧鸪天On TAO Yuan-mings self-a

16、ctulizationAbstract : the era of tao yuanming, is life MenFa system heyday, not, cannot ask shi people he jiqing finally decided to return to nature, retirement terrace. The article with to amuse, with LeJiZhi spring-and-autumn , actively pursuing its life value, with spiritual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thus achieved self actualization ideal realm. Key Words : tao yuanming spirit free self actualiz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