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_布雷特_辛斯基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9954067 上传时间:2020-1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_布雷特_辛斯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_布雷特_辛斯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_布雷特_辛斯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_布雷特_辛斯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_布雷特_辛斯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_布雷特_辛斯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_布雷特_辛斯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8卷第 2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V ol. 18,No. 22003年 6月Co llectio ns o f Essa 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 ra phyJU N, 2003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布雷特 辛斯基著 蓝勇 刘建钟春来 严奇岩译提 要 本文联系东亚、欧州和北美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论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和历史的关系。指出以农为本的中国 ,尤其是北方 ,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气候变化影响农业 ,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

2、,中国经济繁荣 ,民族统一 ,国家昌盛;寒冷期 ,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 ,游牧民族南侵 ,农民起义 ,国家分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 最后 ,作者指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是中国北方政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并强调将世界气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关键词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 农业每天 ,我们都会花一些时间来谈论天气 ,但这种日常的闲聊使我们忽略了天气对我们生活的更为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天气持续不断地变化着 ,对日常天气的短期变化我们给予了相当密切的注意 ,但直觉让我们盲目地猜测: 从长期来看 ,天气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 ,我们的直觉无疑是错误的。正如相邻两年中一月份的天气可能截然不同

3、一样 ,连续两个世纪中各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也可能不同。 几千年来 ,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气候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西伯利亚和北加拿大的永久冻土下面仍残存着热带雨林的遗迹。 大陆漂移与气候变迁对植物的变化同样重要 ,比如从棕榈树到苔原的转变便是其结果之一。 在历史时期气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甚至破坏了人类文明。 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值得历史学家们注意和探讨。像中国这样一个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国家 ,在气候的变化面前显得格外的脆弱。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 ,我们所了解的中国中原地区 ,所有文明的发展都直接地依靠农业经济的繁荣。农业产量的下

4、降使国家的经济盈余减少 ,而城市的急剧扩展 ,商业的发达 ,战争的进行 ,行政机构的高效操作 ,文化事业和工艺美术的进步 ,也都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气候的急剧变化通过对农业的影响进而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一论点已为许多曾经存在的文本文译自 Br et Hinsch,“ Clima tic cha ng e a nd histo ry in China” in Jo urnal o f Asia n Histo ry 22( 2) ( Wies-baden, 1988) ,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50明所证实。比如古埃及文明、迈锡尼文明、巴尔米拉文明、格陵兰文明和马里文明 ,其生态环

5、境比中国更为脆弱 ,在气候巨变的冲击下一一瓦解。 对此 ,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讨论。 从更细微的层面看 ,人们对定居地的选择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在十六世纪 ,因为天旱 ,印度皇帝阿克巴放弃他的新都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 ( Father Sicker)而他迁。 诸如此类的剧变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密切关注。 但在通常情况下 ,定居地模式的变化却是渐进的。 例如 ,在中世纪后期 ,因为气候逐渐转冷导致苏格兰农村土地耕种面积大为减少 ,因此而引起的经济、社会变化直至近来才为人们所论及。 气候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众多文明国家 ,这一不争之事实使 (人们 )对中国气候变迁及其影响之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 农业

6、和气候气候变化影响气温和降雨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例如 ,夏季平均气温降低 1就使得冰岛最主要的传统农作物 干草的产量减少 15% 17% 。当然 ,决定某一种农作物收成好坏的因素很多 ,如投入劳动的数量和劳动效率、投入的资本量、技术水平、肥料、病虫害以及土壤肥力等。但在传统社会里 ,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改进缓慢 ,恶劣的气候、作物病虫害等诸多潜在的祸患便成为农业生产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种情形下 ,瘟疫和作物疾病很可能因天气变化而起。即使在现在的英国南部 ,农作物收成好坏还是随天气的变化而有弹性地变化。比如当地大麦、小麦、燕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年产量变化 43% 45% 是因夏季降雨量的变化而造成的

7、。 相似地 ,中国农作物年产量也存在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在中国 ,种类各异的农作物养育了先民。中国北部最古老的农作物主要是粟、黍 ( Setaria I-talica And Panicum Miliaceum ) ,随后出现了驯化的高梁、大麦、小麦和大麻 ,到商朝晚期已有大豆栽培 ,同时伴之以各种各样的水果及蔬菜。 中国南部早期常见的作物包括水稻、各种禾本科植物 (茭白 )、菱角、芡实、莲籽和莲藕、慈菇及叶菜类蔬菜 。特别是在中国北部 ,人们对这些植物加以培植并以此形成中国饮食的基础。这一发展过程是在一个相对暖湿的时期进行的。对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古代花粉和树木遗迹的研究表明: 五千年前中国

8、北部植被丰茂 ,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了解这一事实对了解中国文明后来的发展极为重要。中国北方农业发展主要以巴特则: 中全新世前期非洲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 ,刊公元前 8000年到公元元年的世界气候 ,伦敦 ,1966年 , 78- 79页。卡彭特: 希腊文化的中断 ,剑桥 , 1966年。亨廷敦 ,威肃: 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纽黑文 , 1922年 ,第 67页。布赖森 ,默里: 饥馑的气候 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 ,麦迪逊 , 1977年 ,第 50页。布赖森 ,默里: 饥馑的气候 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 ,麦迪逊 , 1977年 ,第 104页 。帕里: 气候变化 ,农业和聚落 ,哈姆登

9、, 1978年 ,第 71页。布赖森: 冰岛干草产量的启示 ,冰岛 , 1974年。帕里: 气候变化 ,农业和聚落 ,第 71页。李惠林: 中国植物的栽培: 生态地理的思考 ,载大卫编中国文明的起源 ,伯克利 , 1983年 ,第 29- 38页。李惠林: 中国植物的栽培: 生态地理的思考 ,载大卫编中国文明的起源 ,伯克利 , 1983年 ,第 51页。刘东生 ,张宗祜: 中国的黄土 ,载地质学报 1962年第 42卷第 1期 ,第 1- 14页 ;张光直: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 1959年第 30卷第 1期 ,第 263页。 51谷物为主 ,当时谷物

10、生长情况最好时的气候要比随后阶段更为温暖、湿润。 经济领域对任何气候恶化都会作出强烈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早期的气候代表着中国北部“正常”的气候状况。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 ,人口增减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 ,而农业发展又取决于以上谷物的生长和收成状况 ,气候的消极变化有害于农业人口赖以为生的农作物。整个历史时期 ,中国北部气候呈周期性地变化着。由于栽培过程很简单 ,直到周朝中期黍在中国北部的农作物中仍处于主要地位。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 ,周人对黍和大豆进行轮作。 随后 ,大麦和小麦也成为轮作作物 。 所有这些农作物对天气的变化都十分敏感。 例如 ,大豆种子 ,在 16时

11、播种 ,其发芽速度比在 21 32时播种慢一半。 另外 ,在大豆的整个生长周期中 ,其生长速度也会随温度的上升而显著加快。有时湿度在决定大豆产量方面甚至比温度更为重要。大豆生长后期如果降雨量增加 30毫米 ,其产量将有一个大的提高。 世界其他地区的观测资料也有力地证明了天气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对一可靠文献材料的研究证明 ,澳大利亚的农作物产量变化 60% 80% 与天气有着直接的联系。十三世纪以来欧洲小麦价格一直随平均气温的变化而波动。据此我们能够推断: 气候的变化对中国农业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二 影响天气的因素在明确特定的气候变化之前 ,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中国北部天气变化的基本因素。影响

12、气温和降雨量最显著的决定性因素是“西风带”。 在北半球 ,西风带使风以带状形式从西向东移动。 由于山脉的阻碍、海陆间的温差等因素的影响 ,西风带运动线路并不与纬度平行。 西风带在冬季比在夏季达到更远的南部 ,凛冽的冬风使气温降低。现在夏季时东亚西风带从蒙古和满洲中部穿过 ,最南可远达北京和呼和浩特一带; 在冬季 ,西风带的南缘一般能伸展至南京和襄阳地区。 由于海洋暖风的影响 ,处于同一纬度的沿海地区比内陆更温和 ,日本和新英格兰也是如此。尽管我们现在视其为“正常” ,但本世纪前和本世纪相比西风带所抵达的南部地区并不总是一致的。 欧洲有证据表明 ,在十六世纪西风带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南移过程 ,引起

13、欧洲农业萧条和阿尔卑斯冰川前推。此次西风带在整个北半球的南移 ,除可能对中国的降雨量产生影响外 ,对气温也可能造成影响。 因为山脉作用使吹向高纬度地区的风易失去水气 ,水分丧失使许多山脉的东面出现沙漠和干旱平原 ,内华达的情况就是如此。 因此 ,历史时期西风带向南推移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将减少中国的总降雨量 ,而气温的降低和降雨量的减少对中国农业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中国气候的某些因素在固定的周期循环中可能已表现出来。由于史前资料的缺乏 ,我曹隆恭: 中国农史文献上粟的栽培 ,载农业史研究集刊 1960年 2期 ,第 94- 108页。卡特 ,哈特威: 大豆生理学 ,刊诺曼编大豆 ,纽约 ,

14、1963年 ,第 168- 169页。豪威尔: 大豆生理学 ,刊载诺漫编大豆 ,纽约 ,年代不详 ,第 106页。腊塞尔: 澳大利亚各地多种作物的生产以及为如何提高作物产量的思考 ,刊载澳大利亚农业科学会杂志 1973年第 39期 ,第 156- 166页。布赖森 ,默里: 饥馑的气候 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 ,麦迪逊 , 1977年 ,第 76页。拉姆: 论文选集 变化中的气候 ,诺里奇 , 1966年 ,第 40- 41页。布赖森 ,默里: 饥馑的气候 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 ,麦迪逊 , 1977年 ,第 72页。 52们难以确定跨几百年甚或一千年的明显的长期循环。 又由于对一段持续时间

15、内准确的仪器记录资料的缺乏 ,也阻碍了我们去揭示气候的短期循环。 尽管如此 ,还是有些确凿的线索表明气候循环问题是存在的。 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便是对台湾树轮的研究 ,该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的近周期性的循环时间约为 100年、 20- 22年、 11年和 6年。 中国大陆可能存在类似的气候循环模式 ,但从台湾植物群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必须以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来印证。一个更加明确的云循环 ,显然证明了中国气候的循环。只是这一云循环对农业的影响还未为人知。一学者认为: 如一段时期中 ,无云之夜越多 ,人们对彗星的记载也就越多。在这一假设之下 ,他研究了中国、埃及和欧洲有关彗星的记载 ,其结果显示: 多云期和少云期之间有一约以400年为一周期的循环。大约在公元前 1400年、前 1000年、前 600年、前 200年、公元 200年、600年、 1000年、 1400年和 1800年 ,云量最少 ,平均最大云量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