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7124971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7.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PT(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星星,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微胶囊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微胶囊的分类及作用,食品工业常见的微胶囊化的方法,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前景,3,一、微胶囊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一)微胶囊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微胶囊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可以形成胶囊壁或者可以成膜的物质,把核心物质包覆、固化、脱水、形成流动性较好的细小的固体。 微胶囊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包装”技术,它能够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不宜环境相隔绝,达到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物料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3,4,微胶囊的壁材 壁材是决定微胶囊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一

2、种理想的壁材必须具有如下特点: (1)高浓度时有良好的流动性,保证在微胶囊化过程中有良好 的可操作性能; (2)能够乳化芯材并能稳定产生的乳化体系; (3)在加工过程以及贮存过程中能够将芯材完整的包埋在其结构中; (4)易干燥以及易脱落; (5)良好的溶解性; (6)可食性与经济性。,(二)微胶囊的组成,通常一种材料很难同时具备上述性能,因此在微胶囊技术中常常是采用几种壁材复合使用。,5,一般要求其食品工业上应用的壁材主要有: 碳水化合物(淀粉、乳糖、纤维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和各种植物胶类等); 蛋白质类(如大豆蛋白、明胶、玉米蛋白、乳清蛋白等); 蜡与脂类物质(如蜂蜡、石蜡、油脂、脂质体等)

3、。,微胶囊的芯材 微胶囊芯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食品方面的芯材主要有香辛料精油、油树脂、化学合成香精、风味提取物、酸味剂、糖及盐类物质、色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6,二、微胶囊的分类及作用,(一)微胶囊的分类,7,1、缓释型微胶囊 该微胶囊的壳相当于一个半透膜,在一定条件下可允许芯材物质透过,可延长芯材物质的作用时间。,2、压敏型微胶囊 此种微胶囊包裹了一些待反应的芯材物质,当作用于微胶囊的压力超过一定极限后,胶囊壳破裂而流出芯材物质。,3、pH敏感型微胶囊 该类型微胶囊的壁材在某个pH范围内稳定,当pH变化时,壁材会溶解、降解、破裂,释放出囊心物质。,8,4、热敏型微胶囊 由于温度升

4、高使壳材软化或破裂释放出心材物质,有时是芯材物质由于温度改变而发生分子重排或几何异构而产生颜色的变化。 5、光敏型微胶囊 壳材破裂后,芯材中的光敏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发生感光或分子能量跃迁而产生相应的反应或变化 6、膨胀型微胶囊 壳材为热塑性且高气密性物质,而芯材为易挥发的低沸点溶剂,当温度升高到高于溶剂的沸点后,溶剂蒸发而使胶囊膨胀,冷却后胶囊依旧维持膨胀前的状态。,9,微胶囊能够以微细状态贮存物质,在需要时释放,并且能够保持物质原有的色、香、味、形和溶解性、热敏性、光敏性、压敏性等性状。微胶囊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改善物理性质 如可通过微胶囊将液态物质改制成固态剂型,改变物质密度

5、,改善流动性、可压性、分散性等,可使原来液体或半固体状的物料转化成固态剂型,克服了液体不易操作加工的缺点。 提高稳定性 有些物质很容易受氧气、温度、水分、紫外线等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通过微胶囊化,使囊心物与外界环境相隔离。,(二)微胶囊技术的作用,10,控制释放 通过选择不同囊材组合和配比,使囊心物在适当条件下缓慢或立即释放,该性质已在医药、农业和化肥行业里得到广泛应用。 隔离活性成分 由于微胶囊技术隔离了各种成分,故能阻止两种活性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两种能发生反应的活性成分,若其中之一被微胶囊化,再与另一种成分相混,它们之间不发生反应。,屏蔽不良味道或气味 某些营养物质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或滋

6、味 , 如臭味、辛辣味、苦味、异味等 , 这些味道可以用微胶囊技术加以降低或掩盖。制得的微胶囊产品在口腔中不熔化,而在消化道中溶解,释放出内容物,发挥营养作用 。,11,三、食品工业常见的微胶囊化的方法,形象地说,微胶囊造粒是物质微粒(核心)的包衣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目前生产食品微胶囊的方法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以及材料的理化性质加以选择,最终达到包率高、成本低、能应用于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12,(一)传统常见微胶囊制备技术,13,14,(二)微胶囊化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电喷装置中的喷头由一定数目的较细的内管插于较粗的外管组装而成,对于两室微胶囊其装置如图。操作时内管分别通入不同的

7、核流体,外管通入壳流体,核、壳流体在喷口处复合,在高压电场下最终分裂为带电液滴,固化后形成微胶囊。,多流体复合电喷技术,15,四、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6,微胶囊技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1)微胶囊化香精 香精在加工、贮存过程中受光、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极易挥发或氧化劣变。食品工业中最早用微胶囊技术是制备固体香料和风味剂,如柠檬油、薄荷油、鸡肉香料、牛肉烟熏香料、蒜油、桔皮油、咖喱油、姜油等已有微胶囊产品。,四、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7,(2)微胶囊化甜味剂 甜味剂在加工、储存过程中极易受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影响。将甜味剂微胶囊化后可使其吸湿性大为降低,同时微胶囊的缓释

8、作用能使甜味持久。 (3)微胶囊化酸味剂 许多酸味剂直接添加到食品配料中会与果胶、蛋白质、淀粉、色素等成分作用而影响食品品质。采用微胶囊技术,将酸味剂包埋起来,大大减少了酸味剂与外界的接触,延长食品的贮存期,并可通过控制释放,以增进风味。,18,(4)微胶囊化天然色素 一些天然色素在应用中存在溶解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微胶囊化后不仅可以改变溶解性能,同时也提高了其稳定性。番茄红色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色素、姜黄色素、花青素等多种色素的微胶囊化均有相关研究。,虾青素,辣椒素,-胡萝卜素,19,(5)微胶囊化营养素 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丧失

9、营养价值或使制品变色变味。例如,含铁食品不仅铁腥味重而且铁盐具有很强的催化氧化作用,使食品变色、变味、变质,难以保存,效价降低。若经微胶囊化后,则可避免上述问题。,此外,抗氧化剂、防腐剂、膨松剂等不稳定的成分都可以采用微胶囊技术增加其稳定性,拓展其应用范围。,20,(1)粉末油脂 油脂经微胶囊化处理后,可将油脂制成粉末,克服了油脂本身的缺点。使其成为性质稳定、取用方便、水溶性好且营养价值高的优质原料。近年来,微胶囊包埋技术在高附加值油脂产品制备领域中的研究十分活跃,如核桃油、猕猴桃籽油、油茶籽油、亚麻油、苏子油、松籽油等微胶囊化已有报道,此外还有E P A及D H A、亚油酸、-3多不饱和脂肪

10、酸等微胶囊化的报道,在传统液体产品固体粉末化中的应用,21,(2)固体饮料 近年来固体饮料发展迅速,主要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利用水果和浆果的天然果汁制成,强调天然、营养;另一是配制含气发泡粉,着眼于产气、发泡的新奇感。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固体饮料,可使产品颗粒均匀一致,具有独特浓郁的香味,在冷热水中均能迅速溶解,色泽与新鲜果汁相似,不易挥发,产品能长期保存。,22,23,微胶囊技术在功能性食品的应用,功能性食品中的膳食纤维、活性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活性肽和活性蛋白、EPA等活性物质,由于不稳定,易与其它配料发生相互作用,用微胶囊化处理可提高它们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可用性。,微胶囊技术在益生菌生产中

11、的应用,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可以保护益生菌的功能作用不被破坏,提高 活菌数,一些研究表明,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经过微胶囊化理能提高益生菌菌株对胃酸和肠道胆盐等逆境条件的抵抗力,保证其生理功能的发挥。,24,在乳品生产中,应用微胶囊技术,可生产各种风味奶制品,如可乐奶粉、果味奶粉、姜汁奶粉、发泡奶粉、啤酒奶粉、粉末乳酒及膨化乳制品等。将这些添加物利用微胶囊技术包埋,可增强产品的稳定性,使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无异味,不结块,泡沫均匀细腻,冲调性好,保质期长。,微胶囊技术在乳制品中的应用,25,微胶囊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由于军用食品的使用对象及使用场合的特殊性,使军用食品必须具备其特殊的性能

12、。如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营养丰富目搭配合理、安全性高、保质期长,包装良好、便于储存、运输和食用等。微胶囊技术为提高军用食品品质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微胶囊技术在军用食品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将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对于完善军用食品的营养性、延长军用食品的贮存期具有重要的作用。,26,五、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前景,微胶囊技术作为一种食品加工的新技术,微胶囊技术在欧美等国家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微胶囊化产品在现代国际食品工业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美国,60%的固体饮料采用微胶囊技术生产;日本每年申请有关微胶囊技术的专利达上百项。同国外的发展相比,我国仍需对微胶囊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开发微胶囊技术的应用领域。,27,目前影响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推广的障碍主要是生产成本较高,所用壁材中很大一部分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范围,因此在开发安全、经济高效的壁材,改善微胶囊产品的应用性能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随着人们对微胶囊技术的不断学习,加深认识,开发新材料新设备,微胶囊技术将会在食品工业中更加活跃。,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