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逃:一个明朝文士的浪漫与悲凉.doc

marr****2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9页
文档ID:146377780
逃:一个明朝文士的浪漫与悲凉.doc_第1页
1/9

逃:一个明朝文士的浪漫与悲凉一 窗外的雨刹住了它的疯狂,渐渐变得轻盈起来,随风飞扬一位画家打来,约我去杏花楼喝茶天地间受过雨水的润泽,一切变得清朗而明快每次我到东湖之畔这片典雅的庭院,都会心生喜悦,仿佛是赶赴明朝,旁听一堂绘画课,授业解惑的先生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专心听讲的是我们这座城市里的女神娄妃姑娘 唐先生干的是家教的活,其实我更愿意把他形容成现在的研究生导师,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唐伯虎和娄妃——都是我们不可小觑的人物,这大概是明朝最顶级的美术课,有幸让杏花楼成了课堂,东湖的碧波饱了耳福 把唐伯虎请到南昌来的是娄妃的先生宁王朱宸濠,使我们可以怀想这位江南才子客居南昌的生活 明朝的南昌非常耀眼,用人文荟萃一点都不为过,若要在这里找唐伯虎的感觉,去一趟杏花楼,或者走进《落霞孤鹜图轴》中在苍秀的山水里读唐伯虎的题诗: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诗读起来有些涩味,大才子满腹装着的除了经纶,就是一股怨气,他羡慕起死在南海的王勃,当年这位公子的南昌之行,可谓羡煞旁人,而回过头来看自己坎壈的生涯,顿生失落其实朱宸濠先生很想当龙王的一阵风,他对唐伯虎的器重非同一般,清朝陆寿名在《续太平广记》中记载:“宸濠甚爱唐六如,尝遣人持百金至苏聘之。

既至,处以别馆,待之甚厚 正德八年,即一五一三年满面尘土的唐伯虎先生在抵达南昌后,过起一段让他身心格外愉快的日子,他接到的任务不会太劳顿,逢三、六、九的下午至娄妃的壁梧书院讲画,悉心传授早已娴熟的技艺,他先画一幅,然后由娄妃临摹面对知书达理的美丽王妃,一个中年男子的情绪也变得饱满和活跃,并作《杏林春燕》图以示敬慕,画上题诗两首 其一: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树斜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 其二: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啭黄鹂鸟声花影留人处,不觉东风也是痴 唐伯虎和女弟子娄妃之间的交往很温暖,他丝毫没有洞察到一股杀气正在他身边徘徊我相信是娄妃的暗示,此地不宜久留,是的,倘若朱宸濠先生没有谋反叛逆之心,倒是让人称道的事情我们都在往朱宸濠脸上抹黑,就文化底蕴而言,这位宁王还算不赖的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在授画之时窥破宸濠心迹,那就是必须得逃离 宸濠也曾想重金结交与唐伯虎齐名的老庚文徵明,谁知文先生以卧不起,辞病不就因日子过得拮据才来南昌的唐先生已在虎口,假病为由显然不行,就佯狂吧,于是,好戏上演 “六如住半年,见其所为不法,知其后必反,遂佯狂以处宸濠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遣,讥呵使者。

使者反命,濠曰:‘孰谓唐生贤?一狂士耳!’遂放归《续太平广记》) 为了逃,他把下体的私处亮相于众,好一个明朝的李敖早年,他与邻居就曾干过裸体打水仗的事,“赤立泮池中,以手击水相斗唐伯虎以假痴不颠之计逃遁,出了南昌城,他几乎是以飞奔的方式上庐山二 高高兴兴地来,痛痛快快地逃 我实在不想将“逃”字放在唐伯虎身上,似乎在修饰一个知识分子的狼狈,这种窘态与明朝最有名的风流才俊划不上等号 尽管他在南昌完成了胜利大逃亡,出逃得睿智,却坏了名声,唐伯虎毫不在乎,他以明朝普通公民的身份,任性地活在自己的情趣中,闲散在天才的境界里,“逃”或许正是他不愿逃脱的浪漫 唐伯虎的画笔一直牵系着我们青春的遥想 他的名字广泛地流行于民间,几乎到了天下尽知的地步,百姓们至今还在咀嚼《三笑》,谈论他的秋香 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一身素袍,清秀得像江南的水,没有他对不上的联,没有他吟不出的诗,没有不被他眼神“电”倒的女生烂漫的姑娘把古代的唐伯虎当偶像,他是潇洒倜傥的化身,渴望在古色古香的长轴中与他相好他诱发了男人们的妒忌心,又无可奈何地欣赏他公子的气质,他是最抢眼的文人,抢占了天下男人的风流他逍遥自在于文人的标准像里,坐吃自己的天才而不空,天哪,唐伯虎不正是诠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普遍真理吗? 淡定。

一切都是误判我想起了诸葛先生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还有陈世美的忘恩负义,唐伯虎和他们一样活在小说和戏剧的杜撰中传说中的秋香本名叫林奴儿,两人并无瓜葛,想必唐先生也不会去点秋香,年龄上秋香女士可以当唐伯虎的娘 还唐伯虎的本来面目吧,一生在“逃”的酸苦的书生三 “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这是唐伯虎先生一幅画中的朱文,他一辈子对“解元”念念不忘,有一枚常用的印章就叫“南京解元”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二十九岁的唐伯虎高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名,势不可挡,不像比他稍晚的另一位画坛天才徐渭先生屡试不中 学而优则仕,一个知识型男人毕生的追求这也得于好友祝允明的相劝,他在“谢绝访客”的环境下闭户读书,苦研八股文章,博取了良好开局,名气大振,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唐先生雄心勃勃,摩拳擦掌的时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因受江阴举人徐经的科举舞弊案的牵连,被下诏狱,虽然从牢里放出来,但唐伯虎被革去功名,永远不能再参加科举当初满怀凌云之志的唐伯虎,他曾向礼部侍郎吴宽豪迈地自荐道: 若肆目五山,总辔辽野;横披六合,纵驰八极无事悼情,慷慨然诺;壮气云蒸,烈志风合戮长猊,令赤海;断修蛇,使丹岳;功成事遂,身毙名立。

斯亦人生之一快,而寅之素期也 如今的判决无异于一剑封喉,如同宫刑,切割一个知识分子的命根,解元之名空荡荡的 更糟的是家中夫妻反目,续弦的夫人席卷大部分的家财,舍他而去纵然以后谪往浙江为吏,傲世的唐伯虎不耻为官,他要有个去处,释解胸中的苦楚从读书为官的格式中逃出来,三十一岁那年,历时十个月“千里壮游”,逃进山水,放浪江湖,逃进自己绝世的画中,逃进酒香以前就与祝允明,还有打过水战的张灵一起在风雪中扮乞丐,唱“莲花落”,得钱买酒,到野寺中痛饮 唐伯虎的宽袖挥扬出十里的酒香呀,他想起开过酒楼的父亲唐广德先生和师傅周臣老师,或许可以换一种活法,他父亲就说过:“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断送了仕途,却可占尽诗书画的风流 用酒研磨,他的笔锋浸过酒,让我们嗅到一个面色酡红的才子的魂,放浪形骸,在风中奔跑着,叫喊着 浇不尽的苦愁,纵然是与文徵明、沈周、同门的仇英合称四大家,却也有卖不出画的时候,唐伯虎沮丧地写道:“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还曾为借钱,差点与文徵明绝交 文化的悲凉在哪朝哪代都有继续逃,向着红楼妓馆,逃进“风流”二字中,酗酒眠花的唐伯虎做起了柳永,厮混于青楼,甚至娶了苏州名妓沈九娘为妻,干脆再来一枚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者,黑暗的王朝是不会给机会了,后者似乎也很难,唐伯虎太穷了,穷得孤独,为了逃脱贫困的绞杀,他甚至和仇英都画起了《春宫图》,你们总是说我风流,我就将风流进行到底 操劳的沈九娘死了,女儿桃笙嫁了,愁苦压抑着愤懑,在清冷的夜里点着一盏小小的火苗,照着桃花庵里的孤影 还有哪里可逃?佛门 于是,我们又记住了一位六如居士四 苏州天堂般的城市,它生产着文化,孕育着风流这里栖息着唐伯虎墓,留下了一座唐寅祠,他的家乡对唐先生很是敬畏,历史就是如此,生前享受不到的,身后全来了 现在无需唐伯虎自我标榜,说什么第一,道什么解元,已经落魄得让人齿寒,他都没松过口,这恰是他的可爱,眼高手不低 与其说他风流,倒不如说他浪漫,夹带冷眼世事的幽默从小长辈就给我讲唐伯虎的荒诞,比如用屁股沾墨画大蝴蝶粉面小生竟活出了济公的味道,断了粮,残了酒,依然悠哉自乐定格红尘中的唐伯虎,竟然把红尘看破,他真的悟透了? 答案在他的诗里一个从诗的俗套中逃出来的杰出诗人 唐伯虎的诗歌写得于众不同,《夷白斋诗话》说他“晚年作诗,专用俚语,而意愈新”这种打油味道的诗在唐伯虎的吟哦中平白却不平庸,人生的哲理和劝世的精神跃然纸上,他把自己在大明帝国里的生活总结成句,让我们读到《一年歌》、《一世歌》、《桃花庵歌》、《焚香默坐歌》、《世情歌》…… 我默念他的《言志》:“不练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忽然在笔记上写下他的称谓: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 还有一个号:逃禅仙吏 自封朝廷没有的官位,唐伯虎从宿命的追捕中逃脱了五 他活着自己,这是极不容易的生存法则 明朝是一片浑浊,文化人活得很廉价,读到这一段历史,常会缅想两宋时期,文化精神的饱满和昂扬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他们没有一个活得轻松,但他们依然为文化活着,在孤独、宁静的空间里开辟自我的天地才高八斗之士往往蔑视政治时代的温顺,所以天才总被现实驱赶,显现出仓皇神色,为不出卖魂灵,他们选择了逃,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悲哀,阮籍逃向酒里,陶渊明逃向桃源,郑板桥逃向竹林……,以逃的方式脱离俗世,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唐伯虎逃的背影里,外表的浪漫却藏着一种落魄,他的精神在挣扎,内心极度凝重 注定他无法逃脱中国老百姓对他的喜爱,公元一五二三年,风流的代言人,五十四岁的唐伯虎先生去世了,就在他告别悲凉和浪漫人生的前二年,同样酸苦一生的天才,疯疯癫癫的青藤先生徐渭光荣地诞生了 我从唐伯虎逃遁的脚步声中回到那碗温温的茶汤里历史的表情是很丰富的,而眼前的湖却是千年一面,如唇边的茶汤,我一饮而尽随即踩着积水,走到杏花楼一侧的唐伯虎故居,仿佛听到了明朝文化的一声叹息。

2010年2月于拾味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