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873331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2020年整理).pdf(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中考语文复习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会研讨会心得心得体会体会 3 月 19 日,我们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中三语文复习研讨会, 听了成继峰、贾小颜等老师的示范课,我们受益匪浅。另外语文教研 员和二中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给我们分析了历年中招试题, 预测了今年 中考的出题动向,我们收获颇多。 如何真正把初三的语文复习工作做好,做到新编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以下简称新编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素质教 育和大语文教育思想,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 语文能力培养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 语文素质得以提高。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我市近年来中考语文遵循的 “ 重视积累

2、, 突出读写 ,强调运用 , 鼓励创新”的命题思路 ,进入总复 习阶段 , 要提高语文学科复习的效率 ,应当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 发 , 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 采取灵活恰当的复习策略和方法 , 真 正做到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 着眼于语 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分别就初三语文总 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想法。 一、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 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才能触类旁通。初 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 理解和运用。学生积累的内

3、容主要有:(1)字词积累,(2)古诗文 积累,(3)名言警句积累,(4)名著积累,(5)语文常识积累等。 2 背诵默写考查的范围包括七年级至九年级教读课中要求背诵的诗文 的篇和段。在历年中考中,默写写错的例子屡见不鲜。如错位搭配 、 答非所问、 添字、漏字、写错别字、笔画不清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要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 在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 1. 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 , 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 字词 , 要真正弄懂。 2. 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 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 边诵边写。 在记忆时 , 可边背诵 , 边用笔写出上下 句或句中

4、的 关键字 , 以防“ 口是手非”。 4. 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 清” 就是卷面清洁 , 字迹 清楚, 笔画清晰; “三不” 就是不写潦草字, 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 字, 不添减笔画。 二、应当突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复习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对三年来的阅读写作实 践进行感悟反思和理性思考 , 从中产生一些顿悟 , 明白一些阅读写 作的道理 , 归纳出一些阅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 1、阅读训练的策略。 (1)了解阅读的能级和层次。 根据阅读水平的不同,阅读可分 为三个能级和层次。各类体裁作品的阅读首先都是以理解为目的 的 , 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鉴赏性阅读

5、、创造性阅读。这就是 3 阅读能力层级。我们在复习时,要从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虽然学生每天都在阅读,但 未必都清楚有关阅读的一些程序性知识 , 所以在复习时,让学生了解 一点有关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有的人将阅读的程序步骤 概括为: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 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 (3)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 “准确 ”。即准确把握 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 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4)注重研究 阅读训练 ,提供一

6、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 训练。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 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 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 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一定的阅读量可以培养起较好的语 感,而经常性的思考可以锻炼思维 , 激发潜能。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 训练中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 , 纠正自 己的思路偏差 , 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 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每做一题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做题思 路和方法。 2、写作训练策略。 (1) 写作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 就其能力层级而言应该属于“创 造”。文章一旦被写出来,不论其

7、水平高低,只要不是抄袭,都可以 4 看作是同学们的一种创作。因此,在复习阶段的任何程式化、格式化 的训练都有悖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文章是有体裁的,虽然没有人 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几 “要素” 来写文章的,可是在必须打好写作基础 的初中阶段, 应当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议论文、 说明文。 所以我们主张在强调可用多种文体写作的大环境下, 仍要重视培养自 己的文体感,要强化对表达方式的训练。 (2)写作不是个纯技巧、纯技术性的操作,写作能力的考查首 先是对观察力、想象力的考查,因此,写作训练的基础是观察力和想 象力的训练。在复习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周围事物的敏 锐的感知能力和广泛的兴

8、趣爱好,要求学生做好素材笔记,就学校、 家庭、社会以及自身新近发生的事件,新近产生的感悟,及时记载下 来,以便到考场上有比较充分的选材余地,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洋溢 着真情实感。 (3)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因为考场作文是以理解为 前提的 。要善于理解分析作文试题中的提示、要求 ( 有的还有材 料 ) 的内容,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写作服务。可让学生把近期的 作文收集整理,深入分析自己在审题方面的得与失,明确自己的优势 和不足之处。或挑选一些好的习作和考场作文,研究一下它们的作者 是怎样把握题意,怎样开拓思路,怎样精选材料,怎样构思谋篇的, 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了解优秀作文都怎样做到

9、题目新颖,想 象奇特,构思巧妙,材料新鲜,细节鲜活,情感独特的。 5 (4)还须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报刊杂志,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 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三、应该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强化。 1、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语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 知识。基本的语言知识, 主要不是指概念性知识,而是指方法性、规 律性的知识,即从语言实践中归纳出来,又用来指导语言操作的实用 性知识。包括怎样辨识汉字读音的正误,怎样辨识错别字,怎样辨析 和修改病句,怎样仿句,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怎 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 2、 基本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是靠

10、总复习训练形成的 ,而是长期 语言实践与积累的结果。只有从培养语言基本素养入手,基本语言知 识的运用能力才会达到应有水平。 总复习训练的任务则是在平时的实 践、积累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提高基本语言知识运用水 平。基本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核心是正确使用词语和句子,而所谓的 正确使用,除了正确选择词语和句子,主要指的是恰当搭配与组合。 因此,总复习训练中要下气力训练词语与词语、词语与句子、句子与 句子的搭配组合能力。可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题目进行交流,从中发 现问题,然后修改重写,如此反复多次,形成基本技能。 3、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 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

11、学习与生活体验的结合,为学生构建开放 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语文实践机会,展示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6 四、应当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复习效果好不好与采用的复习策略是否妥当大有关系。 一般应注 意在不同班级,复习策略要有所不同。如比较活跃的班级,要适当多 做思考难度大一些的练习,防止学生学习浮夸;在比较沉闷的班级, 则要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复习。另外,不管在哪 个班级,都不要一味的重复讲述课文,知识复习不宜偏重理论概括, 更不应当盲目大量地演练题目或以考试代复习。而应该做到: 1、全面把握,分清主次,在教读课和名家名作上精雕细刻 2、抓好积累,着眼运用,在运用语言上动脑筋、下功夫。不在 名词术语上纠缠。 3、从补缺入手 , 注重训练。寻找学生知识或能力的不足和疏漏, 及时给以弥补, 进行必要训练。训练应做到有序、有层次、有梯度、 有针对性。 4、针对不同学生,给以不同指导。 如何搞好语文复习,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值得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搞好语文复习,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 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7 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会心得体会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会心得体会 寨根初中寨根初中 黄婷婷黄婷婷 肖必花肖必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