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地地理考试答题技巧A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572562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地地理考试答题技巧A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地地理考试答题技巧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地地理考试答题技巧A(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答题思路:1、简述地形特征:地形特征:地表形态特征:如地形以平原;或以山地丘陵为主等。 地势高低起伏:如地势西高东低等简述云贵高原地形特征:喀斯特地形广布,地形崎岖,多山间坝子;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2、分析或比较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 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季节分布特点,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寒冷) 最冷月平均气温特点; 气温的年、日较差大小(表现海洋性和大陆性特点) 该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大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如全年多雨;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降水集中的时间和长短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主要影响该地的气温状况,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主要考虑影响降水情况

2、季风: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冬季风,来自内陆,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是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同时考虑阳坡和阴坡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陆分布:临海迎风岸,年、日较差小,海洋性较强,降水较多 临海离风岸或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年、日较差大,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洋流影响: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降水较多,如遇迎风岸,降水丰富 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降水较少,如遇离风岸,降水稀少3、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水文特征:(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为例)流量:流量受流域内年降水量的影响,流域内年降水量大的河流,流量大

3、水位(季节变化):受流域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季节变化也大汛期:受流域内雨季的长短和雨量大小影响含沙量:受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大小影响,还要受流域内地形条件影响结冰期:受流域内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有结冰期,如果河流流向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该河段在初冬结冰时或初春融冰时有凌讯现象。河流的开发条件:(水力资源、内河航运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流域内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河流流量大。流域内地形起伏大,地处地形落差大的地区,所以水力资源丰富。 航运开发条件:流域内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水量充足,河流流量大。流域内地形平坦,河道宽阔,水系发达,

4、河网密布,水流平稳,通航里程较长。 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流量大与湖、海相通,有优良港口,交通便利。4、外力作用的影响和分布流水作用: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单元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的地表形态:河谷(峡谷、V型谷)、瀑布、溶洞、石林、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治理的措施,植树造林(护坡林等),修建水库等 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单元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形成的地表形态: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江心洲等。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堵塞河道、洪涝灾害加剧 治理的措施:修建水库,退耕还林风力作用: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

5、区: 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单元主要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蘑菇、裸岩荒漠等 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单元主要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 形成的地表形态:沙垄、沙丘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的荒(沙)漠化、次生盐碱化产生的人为原因:不便利利用水资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生活能源,禁止过度樵采;合理放牧;恢复自然适生植被;退耕还林还草。5、雪线高低的问题:雪线:山地终年积雪的最低海拔高度雪线高低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1)温度:纬度越高、温度越低、雪线的海拔高度越低; 纬度越低、温度越高、雪线的海拔高度越高同一山地:

6、阳坡:因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较高,所以雪线海拔较高 阴坡:因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较低,所以雪线海拔较低(2)降水:降水多的地区,雪线海拔低;降水较少的山地,雪线海拔较高同一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典型山地,喜玛拉雅山脉南坡雪线低于北坡。综合题的类型及答题方法综合题常见类别有:(一)描述和阐释事物1特征问题: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5) 降水特征

7、(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7)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8)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9) 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10)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

8、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二)论证和探讨问题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条件、作用、意义、影响”等。答题思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2比较问题注意一点:

9、两边都要回答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3措施问题回答思路:四套系统 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层面结构式回答:法律层面,意识层面,管理层面(如应急预案、预警系统的建立等),结构层面(如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层面(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常见问题例如: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环境污染措施;生态破坏措施;自然灾害措施。4规律问题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

10、合;面:形状、大小;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时、空分布规律。综合题答题过程: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

11、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评价:

12、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审题结束,要心中有数,明确判断考点所在,即考什么?然后,开动记忆机器,搜寻脑海中保存的配件(知识),再根据题目要求,对零配件(知识)进行组装(整合),组装时要按照标准(规范表述),分点答题。答题前,可以先理思路,在草稿纸上,将所要答的内容,把关键词语写下,这样考虑可以周到,可以避免思路混乱,东一点、西一点,修修补补,卷面不洁。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

13、符号也点不全。(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必答点和选答点)。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

14、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必备的应试能力: (1)析题能力:严密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切忌“牛头对不上马嘴”。 (2)组织能力:注重迎合设问组织答案,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切忌“词不达意”。(3)表述能力:要求多角度、条理性表述,学会分点,不能泛泛而谈,切忌“前言不答后语”。(4)答题技巧:答案描述要规范,采用要点式(要点全,落点准);要尽量要利用学科语言、课本语言、科学语言。把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如字迹要清楚,避免错别字,防止漏题,答在规定的范围内。(5)模糊语言能力:在有些题目确实不会做时,千万不可让试卷留空,要尽可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不清楚的知识不要写。例如对有些原因分析题,可以仿造书本表达全球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6)准确的估算能力:对留空较长的题目要特别关注后面所付分值,估算应该答题的要点数,分点数可适当多于你的估测数。最后总结:心态平稳、审题第一、马到成功牢记解题三步曲第一步:审清题意,对接课本原理揭开面纱,进入原理库第二步:列出思路,组织材料语言思维建模,进行筛选第三步:问答结合,正向逆向检查再次审题,减少失误32类地理问题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