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不定期陆续公益推送问渠系列阅读材料问渠——将于近期分批公益推送“李白传”通天之路:李白传00 序01 出身 02 离家03 还乡 04 离蜀05 放浪 06 婚姻07 婚姻生活 08 在京城09 离京 10 在北方11 在南方 12 移家东鲁13 女人们 14 再次入京15 参政 16 两位巨星的相遇17 过渡期 18 再次出发19 第二次婚姻 20 在东北边境21 南迁 22 不速之客23 战火离乱 24 入狱25 幻灭及结局通天之路:李白传哈金著 汤秋妍译15参政秋天,一名来自远方的使者,向唐朝廷提交了一封国书高官们知道这位使者来自中亚某国,但没人知道具体是哪个国家,也没人看得懂这封信使者不会说汉语,所以半个月过去了朝廷仍无法确定他的身份和使命皇帝极其不满,发怒说,三天之内还找不到人破译这封信,整个中书省解散算了大臣们拼命寻找懂这一外语的人宰相李林甫最着急,因为他负责外交事务,如果唐朝丢脸,他第一个难辞其咎。
驸马爷张垍也很紧张,他掌管翰林院,那里应该有人才能翻译这封信贺知章再次向皇帝推荐李白,说李白在西域长大,可能认识这种文字李白被传唤到朝廷他瞥了一眼这封信,对皇帝说这是月氏国文(研究者们猜测它可能是吐火罗文)月氏国是当时西部由很多部落组成的国家李白小时候经常看见这种文字,并且学习了相当一部分在一首诗中,他曾提到用这种文字写信:“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寄远其十》)我们知道李白的母亲来自西方部落,李白应是在双语、甚至多语种环境中长大的当着整个朝廷的面,李白宣读了信件内容,原来竟是一个威胁月氏国要求唐朝割让一些土地,否则他们会向长安派遣一支强大的远征军,摧毁城市,洗劫宫殿信件内容让皇帝和大臣们惊慌,显然必须立即回答李白说他可以撰写回复,所以請李林甫研磨,他现在就写他知道李林甫扣押了他的《宣唐鸿猷》,没呈给皇上,所以他打算公开羞辱这位当朝宰相李林甫立即开始研磨,还催促李白快写李白迅速起草完毕,随后翻译成中文呈给皇帝写这封信对李白并不难:科举考试中就有策问项目,李白虽未参加过考试,但对准备这种材料并不陌生那位外国使者被召进宫听李白宣读回复李白用洪亮的、略带金属色的鼻音,总结道:唐朝不会向他们的要求让步,更不惧怕他们的军队。
大唐帝国比月氏国强大数倍,若月氏国发动战争,汉人一定会加以回击,摧毁月氏国的所有部落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战的话,中国也愿意与月氏国和平共处使者肃然惊惶,带着这封官方回复立即启程回国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自月氏国的消息这一情节的历史记录较为简短,但几百年来也发展出了各种完整版本最近一位年轻学者王松林,对此发表了一个研究,指出这位外国使者来自中国东北部的一个新国家渤海国,但他关于李白为什么会这种原始语言的解释(在与来自渤海国的学者和留学生的交往中学会的)对我来说,不是很让人信服所以我这里依旧遵从了传统的版本王松林的论文《破解千古“番书”之谜》刊登在《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期,第28-33页皇帝很高兴,他将李白留在朝中,以继续协助对外事务,并赐他五品官衣冠他主要职责是总结概括大臣奏表,以及替皇上起草诏书在实践中,李白并没做太多这些事情,但新职位使他有机会目睹政治高层的议事过程他在朝廷上的存在开始让一些大臣警惕,将他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和麻烦制造者李林甫和高力士尤其忌恨李白,都下决心要找机会除掉这个眼中钉然而李白沉浸在乐观的幻想中,甚至认为自己已成为高层中不可替代的一员他不再只是一个翰林学士,而是一个真正的官员,拥有值得尊重的品级和很高的俸禄。
他计划一年内储蓄足够的钱买个宅子,然后把孩子们接到京城但针对李白的诽谤运动很快就秘密地发起了除了高力士和李林甫外,其他权势人物也不喜欢他李白不断醉酒的状态让人觉得他不可靠,不能正常工作所以每当商讨重大议题时,高官们总会把李白支开他们不希望他干涉朝政,因此李白虽上朝听政,但他很少有机会发言玄宗看重李白的才华和敏捷的文学想象力,官员们则担心李白更加受宠而自己少了表现的机会李白渐渐感受到了周围的嫉妒和恶意他在《玉壶吟》中写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每当他想要有所作为时,都会受到阻碍和打击,他开始消沉,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一天早上,李白到大明宫听取大臣报告陈情,听皇帝下诏皇帝突然宣布他打算对吐蕃(现代西藏)用兵,说近几十年来吐蕃对唐朝构成了威胁皇帝命令唐军元帅、也是河西节度使的王忠嗣元帅领兵攻打吐蕃的一个名叫石堡城的小镇王忠嗣出身将军世家,当时30多岁,已和突厥、吐蕃等打过许多胜仗听到皇帝下了这个命令,他脸色一沉一些官员支持战争,有些副节度使甚至请愿明年春天与王忠嗣元帅一起出征然而王忠嗣上前一步对皇帝说:“臣之先父,为国死难,殁于阵前臣自幼蒙主上隆恩,养于禁中,赐名忠嗣国恩家仇,无日或忘。
虽屡有微功,未足以报自陛下授臣重任以来,窃思当年提刀跃马,斩将夺旗,乃匹夫之勇,实非报国之上策臣愿效战国李牧,西汉李广,以持重安边为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逸待劳,必操胜算万里边疆,固可不战而定否则,征伐频繁,徒劳无功,兴师动众,动摇国本……臣恐所得不如所失,故请休兵秣马,伺其隙而取之,方为上计伏望陛下三思安旗《李白传》第150页)王忠嗣的坦率言辞深深打动了李白李白一直对西部边境的战争感到不安,他在那里度过童年,熟悉西域的部落和民族,所以他不可能把它们视为应该被消灭的敌人(与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作家不同,李白在著作中从未用过“蛮”这个字来指代那些民族)他刚想站出来声援王元帅,随即看到皇帝一脸不快,所以李白犹豫了一下然后,宰相李林甫开始责怪王元帅,说他竟敢违抗圣命其他一些朝臣和官员加入了辩论,大多数人附和皇帝,支持攻打吐蕃但王忠嗣还是认为石堡城易守难攻,没有战略价值——它不值得数万名士兵为此丧命,更不用说无数将为此失去家园的平民了李白想要跟这些好战者辩论,但他的朋友崔宗之(就是那位被杜甫描述成“玉树临风”的男人)把他拉住,小声对他说别轻举妄动他俩18年以前第一次在江州见面以后,崔宗之一直是李白的忠实朋友,李白信任他。
晚上,李白心意难平,打算给皇上写一篇奏表替王忠嗣说话他正在桌边奋笔疾书时,崔宗之来访,叫他不要牵扯进这件事——皇帝很可能对王忠嗣不满,却把气撒在别的不那么重要的人身上崔宗之家族在朝廷数代为官,眼看着皇帝不再是以前那个尽职尽责、仁慈宽容,致力于国家安全和繁荣的君主看看现在朝廷上下都在做什么每天都只是些歌舞、球赛和其他轻浮无聊的享乐皇帝已快60了,不好好修身养性,却溺宠爱妃,饮酒作乐,乱用各种所谓长生不老药,梦想着永远活下去他完全被那个狐狸精杨玉环给蛊惑了崔宗之告诉李白,杨贵妃对他早已不满,随时都会加害于他他现在违逆皇帝的命令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李白听从崔宗之,罢笔不写了他感到势单力薄,敌人力量如此之大,如果联手对付他,他肯定不堪一击此外,他的支持者贺知章已经84岁,正准备告老还乡,回他老家位于东海岸的小村庄8位“酒仙”不再一起聚会,李白常常在夜晚独自喝闷酒喝醉时,他在院子里一个人跳舞,唯有月亮陪伴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正如他在《月下独酌》中所说的那样对于上朝听政他也不再积极了,他很快明白自己根本不是什么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朝上也没人注意到他的缺席李白坚定了辞去职位、离开京城的决心李白提出辞呈前,又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这事以后将挽救他的生命。
一天,李白和一群官员去长安以北,经过一个小镇时,看到一队手持长刀的士兵押解一辆囚车,囚笼里站着一个犯人,像是一名下级军官,身后插着一块木牌显然这是一个死囚,正被押往刑场李白精通相面术,只见此人脸盘方正、虎背熊腰,一副铁骨铮铮的模样,眼神中满是蔑视李白上前与队伍头领交谈,得知这名罪犯叫郭子仪,是哥舒翰将军手下的一名副手家族幾代人都是部落首领,但他为唐朝服务,在王忠嗣元帅的手下担任唐军将领押解队的头儿对李白说,郭子仪的军队不小心在兵营烧毁了大量军队物资和许多帐篷,因此郭被判处死刑李白转身跟郭子仪说话,郭子仪清楚而镇定地回答了李白所有的问题他还告诉李白,自己如何在军队比武中胜出而获取军衔作为一名朝廷官员,李白请押解犯人的首领暂时停止行动,等他返回他去了指挥部求见哥舒翰将军,哥舒翰知道李白并钦佩他的诗歌,马上接见了他李白告诉哥舒翰,他认为郭子仪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非凡的军官但哥舒翰说他不能例外释放郭子仪,因为他的军队需要纪律只有皇帝可以赦免这样的罪犯李白恳求他至少推迟处决,哥舒翰同意了李白一回长安,就起草了一封奏章,请求皇帝赦免郭子仪,说郭面目威武、谈吐不俗,日后必将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对皇朝未来有用。
皇帝虽也听说了针对李白的各种诋毁,但他仍看重李白的学识和才华,所以他同意赦免郭子仪10年后,郭子仪果然成为唐军的主要将领,与东北叛军作战,帮皇室收复了失地虽然当时没人能预见这一点,但通过挽救郭子仪的性命,李白也算是为朝廷立下了大功大多数李白年表说,744年春末,李白向皇帝提出辞呈,请求“还山”皇帝知道贵妃厌恶李白,还有其他不少亲近重臣也一看到李白就紧张,平常对他没有好话再加上李白确实常常贪杯醉酒,也许会闯祸,或泄露朝廷秘密乃至损害皇家声誉,所以为了朝廷的安宁,皇帝连惯常挽留的话都没说,就直接批准了但皇帝还是赏赐给李白起码100两黄金作为遣散费此外,李白还获得了“无忧学士”的称号虽然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荣誉,但只有李白得到了这样的头衔,让他回家的路上可以逢坊吃酒,遇库支钱离开长安时,李白头戴道巾,身披道袍,表示他将从此一心求道,不再关心朝堂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掩护,李白知道他的政敌仍可追踪他,如果他们认为李白还会构成威胁,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他消失穿上一身道士行头,他想表明自己不再是任何人的竞争对手他的敌人看到李白离开都松了一口气,朋友们则同他依依惜别,一起骑行相送到好几公里以外才止步李白在朝廷服务的时间总共不到两年。
十六 两位巨星的相遇李白败走京城,觉得不太光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攀龙忽坠天”),于是他没直接回家,又开始了新的一番游蕩他打算寻大师皈依道门,但眼下他决定先四处转转看看朋友第一站是洛阳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国,听说他要来洛阳,当地文学圈掀起一阵轰动,朋友们打算为李白举办一次接风晚宴当时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正住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母家中杜甫那年33,比李白小11岁,在文学界几乎默默无闻杜甫起初住在洛阳东边30公里处的偃师,但举业坎坷,到现在都没得到一官半职他听说自己的偶像、大诗人李白来了洛阳,又激动又紧张但他还是决定去参加聚会杜甫又想也许自己不必在李白面前表现得太过谦卑晚宴在洛阳市中心的一家饭庄举行,前门挂着几只大灯笼来了几十位客人杜甫惊讶地发现李白一身道士装扮,身穿黑色麻布道袍、头束同样布料的白色道巾——朴实无华却也卓尔不凡宴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杜甫和李白只交谈了几句李白对杜甫态度和蔼有礼,说很欣赏杜甫的《望岳》杜甫十分高兴,那的确是他引以为豪的杰作第二天,杜甫去李白的客栈再次登门拜访李白酒后清醒了一点儿,甚至还背诵了杜甫的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受宠若惊两人开始侃侃而谈,每人都谈到了自己多年来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杜甫经历了与李白早年相似的道路,也对李林甫和高力士等人表示厌恶杜甫知道他们是如何阻碍和封锁那些不愿投靠他们的文人学士两人谈得越来越投机,杜甫觉得与李白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也讨论了诗歌艺术得知杜甫祖父就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后,李白更加高看这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