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课标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339817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区域地理课标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区域地理课标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区域地理课标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区域地理课标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区域地理课标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区域地理课标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区域地理课标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二中高二区域地理容标准分解及课时目标具体化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第一讲: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1. 知道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经纬度、半球的划分。2. 能够利用经纬网解决区域定位、方向辨别、距离计算等问题。3. 学会确定地球表面两点间最短距离(航线)的判断技巧。第二课时:1. 能够利用经度差或时区差计算地方时或区时的方法。2. 能够准确地进行日期变换。第三课时:(习题课)1. 运用所学经纬网知识解决经纬度及所属半球的判断问题。2. 依据所学知识解决地方时、区时计算和日期转换问题。第二讲: 地图第一课时:1. 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方法及比例尺缩放

2、的计算。2. 记住等高线的基本特征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以及五种主要地形。3. 结合教材第9页练习2,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第二课时:1.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测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 学会陡崖高度、温度与温差、闭合小区域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3. 学会流域面积、地形坡度陡缓的判读方法。第三课时:1. 掌握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方法。2. 知道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应用领域。第四课时:(复习课)1.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2. 由等高线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及技巧。第五课时:(习题课)1. 运用所学比例尺相关知识,解决比

3、例尺计算及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详略判断等问题。2. 运用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解决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及判读问题。3. 运用等值线图的基本规律和判读方法,解决相应的具体问题。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第一讲: 陆地和海洋第一课时:1. 知道世界海陆分布及比例,记住各洲界及地形特征。2. 能够根据区域等高线、等深线判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海洋地形,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3. 能够运用经纬线对世界、主要海峡、地形、地形区进行基本定位。4. 明确板块的分布,能够描述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特征。第二课时:(习题课)1.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绘图等方式,构建世界海陆分布模式。2. 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区域定位方法。第

4、二讲: 世界的气候第一课时1. 依据等温线图、气温曲线图,分析并说出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2. 知道降水的主要类型,并能根据等降水量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1. 列表归纳并熟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2. 能够画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3. 能够综合分析每一种世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第三课时(习题课)1. 通过练习,巩固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原理与规律。2. 学会判读统计图表及等值线图的方法。3. 加强对气候这一重点容的综合理解,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第三讲: 居民与聚落 发展与合作第一课时1. 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知

5、道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2. 能够根据世界人种分布图,描述主要人种的分布。3. 能够根据经纬度或轮廓特征,准确识别一些国家,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第二课时(习题课)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记忆基础知识。2. 学会阅读、分析、判断各种分布图,人口增长统计图,景观图等。3. 学会综合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讲: 亚洲第一课时1. 读图说出亚洲的位置、分布及主要国家。2. 结合亚洲的位置、地形,分析其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3. 根据亚洲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综合分析亚洲的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第二课时(习题课)1. 学会描述一个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事物的特征。2.

6、 学会结合相关图示及相关容,综合分析区域环境特征的方法。第五讲: 东亚-日本 中亚第一课时1. 读图说出东亚的位置、围,并分析东西部地理特征的差异。2. 说出日本的位置、围、地形、气候特征,并分析说明其经济发展特征及文化特色。3读图说出中亚的位置、围、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第二课时1. 结合气候因素,分析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区域差异。2. 结合区域图分析东亚、中亚、日本地理环境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课时(习题课)1. 通过练习,养成读图、绘图、分析图的学习习惯。2. 扎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3. 学会综合分析区域、国家地理特征的方法。第六讲: 东南亚 南亚印度第一课时1. 结合地图,指出东

7、南亚、南亚主要的地形区、河流及岛屿的位置。2. 结合气候图,分析东南亚、南亚的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说明自然带的特点及农业地域类型。3. 以新加坡为例,分析交通位置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1. 结合矿产分布图,分析印度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工业分布。2. 联系东南亚的人口增长特点,探究人口问题及措施。3.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局部区域图判读分析思路。第七讲: 中东埃及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1. 根据中东的气候特点,分析中东的自然地理特征。2. 以以色列灌溉农业为例,分析中东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发展方向。3. 结合地图,说出中东地区石油分布地区及主要输出路线。第二课时1. 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

8、地形、洋流等因素分析非洲的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2. 运用各类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及发展方向。3. 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第三课时1.总结归纳世界干旱荒漠区域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2.练习题中存在问题的归纳、解惑。第八讲: 欧洲西部 俄罗斯第一课时1. 熟悉欧洲西部和俄罗斯的位置、气候、地形、河湖等自然地理特征。2. 从纬度、大气环流、洋流和海陆轮廓等角度分析欧洲海洋性气候的成因、俄罗斯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1. 能够根据俄罗斯的位置和气候,说明其农业分特点。2. 能够根据俄罗斯的地形、气候、工业特点,

9、分析俄罗斯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3. 根据俄罗斯沼泽广布的事实,分析归纳沼泽的成因。第九讲: 美国 巴西第一课时1.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北美和拉丁美洲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2. 根据美国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美国农业发达的原因和农业布局的特点。第二课时1. 分析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2. 运用气候和地形图分析巴西人口、城市和经济分布的特点。3. 结合亚马河流域的开发,分析热带雨林的生态功能、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第三课时1. 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师生共同归纳国家地理学习的方法2. 总结归纳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及解惑答疑。第十讲: 澳大利亚 两极地区第一课时1. 从纬度位置、地形、洋流

10、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候的成因。2. 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说明其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3. 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的原因。第二课时1. 根据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两极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2. 探究极地科考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中途休息第三单元 中国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 行政区划 人口和民族第一课时1. 知道我国疆域围,从纬度、海陆位置等方面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 知道我国主要的半岛、岛屿、临海,并能掌握我国的主要邻国。第二课时1.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状况,能够利用最新的人口资料分析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人口政策。2.阅读区域地图,掌握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

11、讲: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1.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则,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农业、交通等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影响。2 结合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并分析该区域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3. 以某区域突发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背景,分析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理背景。第三讲: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1. 记住我国气温及降水的分布特点,会解读我国部分区域的气温或年降水等值线分布图并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2. 掌握我国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我国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3. 掌握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评价我国气象灾害发生的背景与影响。第四讲:

12、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1. 知道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2. 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分析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理解对其开发治理的措施。3. 明确我国湖泊的分布特征,会分析主要湖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第五讲: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课时1. 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并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规律。2. 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第二课时1.理解我国环境整治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2.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13、。第六讲:中国的农业第一课时1. 能说出我国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在我国的分布。2. 理解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3. 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其发展方向。第七讲:中国的工业第一课时1. 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主要工业城市。2. 掌握我国工业基地的位置围、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3. 掌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并会分析其原因。第八讲:中国的交通第一课时1. 说出我国主要的交通线及交通枢纽。2. 能够结合我国的交通运输建设,分析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3. 理解交通运输对我国城市、商业中心等形成和发展的影

14、响。第九讲: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课时1. 识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2. 能够结合各类图表,总结归纳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及影响因素。第二课时3. 理解掌握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4. 掌握南北方地区主要经济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发展特点。第十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1. 知道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围以及其主要的气候与地形特征,并会依据各种图表资料进行判断分析。2. 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农业、人口与城市分布状况并会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特征的关系。第二课时1.掌握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治理的主要措施。2.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局部的调整,判断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探究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第十一讲: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课时1. 知道我国主要省级区域地理位置及主要的自然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