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荷塘月色》 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6488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荷塘月色》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荷塘月色》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荷塘月色》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荷塘月色》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荷塘月色》 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荷塘月色》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荷塘月色》 苏教版必修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专题 慢慢走,欣赏啊板块一 一花一世界15 荷塘月色自 学 导 航.学习目标:1学习借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2辨析比喻及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3体会作者高妙的审美情趣,品味散文的语言音乐美。4. 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法建议: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处求静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我们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从外观形态、内在意象、深层文化意蕴三个层面入手鉴赏。初读文章,鉴赏外观形态美。外观形态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同学们

2、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美读作品,通过高低疾徐、唏嘘有声、顺口悦耳、婉转低回的朗读,体会朱自清散文动人的音乐美。可以第4、5、6段为例,想像从近景到中景再到远景的构图美,想像在夜的背景上,有“白花”、“碧天”、“明珠”、“星星”、“凝碧”、“青雾”、“斑驳的黑影”和“稀疏的倩影”等景物,五色齐备,浓淡有致,冷暖并用,呈现出缤纷多姿的色彩美。体会文章在起、承、转、合的关联中同建筑美学流走、呼应、变化、和谐特征的同构特点,领略文章的建筑美。再读文章,鉴赏内在意象美。静到极点又美到极点的“荷塘月色”心态化、意化了,苦闷、烦燥、求宁静之“意”则物态化、象化了,“意”“象”交汇,产生出了内在意象美。三读文章,

3、鉴赏深层文化意蕴美。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幽幽的荷香静谧朦胧的景物中,又交融着那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探究:在如此美景之下,作者为什么“不平静”?在解读文后第三题甲组学习材料后,可从社会学、伦理学和哲学诸角度来加以探讨,理解作者的命运感、历史感和宇宙感。.课前预习:(一)字词读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 脉脉( ) 倩影( ) 妖童媛女( ) 鹢首 ( ) 棹桨( ) 敛裾( ) 踱步 ( ) 弥望 ( )2请辨别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宁静 荷花 弯曲 宁缺毋滥 荷枪实弹 名曲 浅薄 参观 差

4、别 薄片 参差不齐 差遣(二)字形识记3把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写在横线上。嗡嗡郁郁 妖童瑗女 含情默默 婀娜多恣 (三)词义辨析4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弥望: (2)田田: (3)袅娜: (4)敛裾: (5)没精打采: (6)亭亭玉立: 5汉字中有很多形似字,请你细心辨别下列字形,并试着组词:袅 惦 僻 啜 凫 掂 避 缀 倩 裾 姿 婧 踞 恣 (四)文学常识6朱自清(18981948),字_, _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作品有 、 等。跟 踪 训 练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项中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和谐(xi) 琐屑(xi) 倩(qin)影 如履薄(b)冰

5、B袅(nio)娜 霎(sh)时 弥(m)望 恐沾裳(chng)而浅笑C踱(du)步 脉(mi)脉 颤(chn)动 蓊(wng)蓊郁郁D点缀(zhu) 挨(i)近 曲(q)折 妖童媛(yun)女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弥望(满) 点缀(连接) B.幽僻(幽远) 羞涩(难为情)C.敛裾(衣襟) 倩影(美丽) D.酣眠(熟) 踱着(慢步行走)3.选出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是恰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C.梁元帝采莲赋里说

6、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这真是有趣的事。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4.从修辞角度选出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C.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D.那忽高忽低的,时远时近的哨声,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填写下面表格。本体喻体相似点二、课内语段阅读(一)阅读

7、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6.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B.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塘。 C.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D.

8、本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7.下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文字写景顺序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A.从天上到水里B.从上到下C.由静到动D.荷叶、荷花、荷香、流水8.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荷塘上的荷花呈圆形而且闪闪发光;B.塘上的荷花是名贵的品种,而且朵儿不大;C.这种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样光芒四射;D.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给人一种如“明珠”般润泽的感觉,在绿叶的映衬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9.作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请指出二者的相似点。答: 10.从全文看,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9、成1115题。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 )A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B静静 淡淡 薄薄 柔柔C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12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 )A虽然

10、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13句是一个多重复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14“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A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15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上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链 接 高 考 (2007年高考试题山东卷)阅读下面的作品,

11、完成14题。(18分)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

12、感激之情。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