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23509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的科学性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突发性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由于突发性环境事件的突发性、冲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往往成为一段时期内媒体追逐的焦点,而突发性环境事件的“突发”经常有许多复杂因素牵涉其中,因而造成了蜂拥而上的表面化报道多,持续关注、深究成因的调查式报道少,传播效果不能持久的现象。因此,在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中,应提升其科学性。改变“应景式”报道模式,拓展“突发”背后的深度环境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征在

2、于,它更注重科学性、调查性与批评性。突发性环境报道更是如此,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充分准确的材料为依托,才能反映真实的环境问题。“渤海溢油事件”是2020年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污染事件之一。自2020年6月30日南方周末独家披露蓬莱19-3溢油事故之后,记者先后在两个月内发表了四篇追踪报道(渤海溢油真相专家云集青岛 会审康菲石油:中国版墨西哥湾事件浮现扰动的地层 不安的真相渤海溢油 人祸所致),以深入的采访和扎实的调查,用事实披露溢油事件“瞒报”背后当地政府、肇事企业的心态和算盘,并就事故发生原因、环境影响、事后如何赔偿等关键问题层层追问。记者通过详实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打破了康菲公司对事故“

3、是自然发生的现象”的谎言,并且该结论和两个月后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溢油真实原因是一致的。“渤海溢油事件”的系列报道充分展现了记者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但是受截稿时间、采访环境、专业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大多数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报道通常是蜂拥而上之后迅速“降温”,事件究竟是得到妥善处理还是继续恶化,鲜有媒体通过持续不断的深入报道告知公众。2020年7月,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发生的铜离子泄露事故对当地造成了重金属污染。40天后,南方都市报记者深入紫金山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分析了上杭矿山对周边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影响、低成本的堆浸提金给流域生态带来的问题,揭示了矿山创造财富神话背后的环境污染代价。在由中外

4、对话和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最佳环境报道评选中,紫金梦魇获“最佳深度报道”奖。评委给出的获奖理由令人深思:“这篇报道最珍贵之处,在于热新闻事件过去一月之后,它已变冷,记者此时回到火山区,挖开冷却凝固的岩浆,寻找深埋的真相。”可见,在改变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景式”报道模式方面,我们有时必须放得下“时间”,不盲目跟风,沉淀下来,努力积累,才会产生厚积薄发的报道。突出风险写作的核心新闻价值环境新闻的核心新闻价值在于它要突出风险。环境新闻的风险,是指环境报道对生态在未来某一时间内会遭受某种危害性结果的判断。在突发性环境事件中,这种生态风险凸显得更加迫切和现实。2020年8

5、月,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虽然这场天灾源于舟曲山高、谷深、坡陡、石多、土薄的特殊地质地貌,但舟曲警报一文却向人们证明了舟曲的“在劫难逃”。记者从经济、技术等角度分析舟曲面临的风险,步步深入地将舟曲极差的地质条件、数十年森林植被的砍伐、县城的无序扩张和水电密集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监控和预警的缺失等信息拼凑起来,揭示出舟曲泥石流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探寻原因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突出了“舟曲教训”带给人们的风险提示,即在甘南、陇南地区,以及中国很多像舟曲一样地质和生态恶劣的地区,必须对泥石流、滑坡高发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形进行及时勘查和治理。否则,灾难将被不

6、止一次地复制,下一个“舟曲”悲剧不可避免。善用数据为事实说话环境保护发源于科学技术,具有多学科、多门类、综合性强的特点,所以,与其他领域相比,要说清楚环境问题及其变化情况,使用数据十分必要。在突发性环境事件报道中,若没有量化概念,只有主观定性,往往容易造成事实交待不清,问题表达不准确,从而使报道内容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显得空洞无物。但是,数据的简单堆砌和滥用也会使报道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环境新闻的写作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分化和转化。环境新闻尤其是突发性环境新闻,由于突出风险、说明危害、分析成因等客观因素的存在,相关数据的支撑必不可少,所引用数据多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对数据的合

7、理使用和妥当处理显得尤为必要。应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要求,灵活布局文章结构,将连篇累牍的数据拆开,分散到不同的段落、语句中去,做到数据的有效分化。数据的特点是客观、准确,能够提高报道的科学性,但缺乏生气活力。所以,在一些必须用数据反映问题的报道中要善于转化数据,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来代替一些死板的数据,可以达到比使用数据更好的效果。如2020年10月,突如其来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让PM2.5一时备受关注,并引发了“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众自测空气质量热潮。“2020年到2020年期间,潘小川在北大校园里设置了数个观测点,他们发现,当这些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8、心血管急诊患者数量也会有所增加。”记者并未板起面孔严肃地讲PM2.5,而是使用了这种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更直观地说明了浓重的雾霾天气所带来的危害。关注消息来源的“可得性”和“可用性”就很多突发性事件而言,由于新闻工作者没有机会亲身经历,只能通过消息来源获知事件、探寻原因,因此很多专业人士曾对媒体报道的环境新闻大为不满,认为其科学质量不高,有时甚至误导公众,与科学事实背道而驰。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消息来源,是记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更是提升突发性环境新闻科学性的可靠保障。Herbert JGans在Deciding Whats News中提到,记者对消息来源的考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

9、先是“可得性”,即消息来源有提供消息的意愿;具有一定的权力,有提供可用消息的能力;在社会背景上与记者类似,在地理位置上记者容易找到。其次是“可用性”,即消息来源过去的良好表现,提供消息的充分程度,新闻讯息的可信度,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据此,在突发性环境新闻的采访报道中,采访的重点应是公共资源部门、环境科学家和受害者。公共资源系统是政府计划和政策的掌握者、执行者,消息更为权威和负责,环境科学家因其专业知识能保证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环境事件受害者通常是亲身经历、最了解情况的人。仍旧以上文提到的舟曲警报为例,该报道以详实的采访探寻舟曲特大泥石流爆发的真正原因,揭示其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文章并未渲染泥石流造成的悲惨场景,而是直接探究灾难的原因,通过对舟曲县志的了解,对环境科学家、受害者、林业局、水土保持局、民政厅等部门的采访,步步深入,行文逻辑感极强,使文章的科学性和可看性并重。(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注释:王积龙:西方环境新闻的四重采访技巧,中国记者,2020(10)。冯 洁,吕宗恕:我为祖国测空气,南方周末网,2020/10/28。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