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18519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新人教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部分,一、梭伦改革 1社会背景 (1)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2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按财产(而不是出身)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4)国家机构: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四百人会议和公民法庭。 3特点: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4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5影响 (1)积极意义: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促进了

2、奴隶主工商阶层的崛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2)局限性: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二、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经济: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私有制加深,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法家理论。 (5)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2措施 (1)军事:按军功授爵制度;什伍组织。 (2)经济:废井田;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分封,行县制;什伍

3、连坐制度;轻罪重刑。 (4)思想文化:焚烧诗书。,3结果:商鞅虽然被害,但由于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而并未被废除。不但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5评价商鞅变法 (1)积极作用 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 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消极影响 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

4、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的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6特点: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地主阶级的改革。,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基础。 (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实行均田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加强基层

5、行政管理。制定俸禄制、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2)中后期: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a原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b影响: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a措施: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语;改行汉制。 b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3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

6、族的大融合。 (4)为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四、王安石变法 1变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 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由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2)可能性 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为变法提供政治保障。,2变法的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经济) 青苗法:限制盘剥、并能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发展。 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时。 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增加了

7、国家的田赋收入。 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2)强兵之法(军事) 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节约了政府开支。 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3)取士之法(科举和教育):重视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中下级官吏的提拔任用。,3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极 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2)局限

8、性 性质: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目的: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 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五、欧洲宗教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经济上,占地征税搜刮钱财。 (2)政治上,教权大一统,干涉各国内政。 (3)思想文化上,垄断教育,钳制思想,打上深深的宗教烙印。 (4)社会生活上,教会的影响贯穿教民的始终。,2改革的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3改革的内容 (1)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2)加尔文:否定教皇权威; 先定论;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等。 (3)亨利八世改革:建立英国教会。,4改革的作用 (1)

9、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3)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为后来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内忧外患,帝国统治危机。 内忧:埃及形势严峻。政治上,马木路克反动统治,战乱不断;经济上,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力削弱。 外患:英法的殖民入侵,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2)可能性: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为改革提供政权保障。,2改革的主要内容 (1)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促进农业发展。 工业: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民族工业。 (2)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打

10、击马木路克和宗教势力。 (3)文化教育: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4)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积极对外扩张。,3改革的影响 (1)作用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阿里政权是封建性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灾难。,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

11、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源)。 (2)国内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3)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及方式: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3内容:“二一九法令”。 (1)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一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3)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4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1)进步性 表现: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影响: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

12、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2)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八、日本明治维新 1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阻碍社会发展。 “黑船事件”使民族危机加深。 (2)可能性: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成立。,2内容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

13、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教育生活方面,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富国强兵。 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其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踏上了对外扩张之路。,九、戊戌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激发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口号。 (2)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

14、舞台。 (3)思想指导:早期维新派的产生和维新思潮的形成。,2经过和内容 (1)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运动从理论走向政治实践。 (2)颁布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3)成立组织机构:1898年建立保国会。 (4)内容,3.结果失败 (1)标志: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反动势力强大。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 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例(2011新课标45)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

15、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

16、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盟旗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不难看出: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第(2)问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 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规律材料解析题如何审题 通过审题,要十分清楚地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是三种: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