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759193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一)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是惠太海默、考夫和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二)学派的建立 尽管图形静止,但在观察者看来,以定时间间隔映示的图形却在运动,他把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三)格式塔的含义 1词义 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它还具有英语structure(组织)的含义,但由于stru

2、cture一词已为其他心理学派所专用,因而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完形”或音译为“格式塔”。 2. 术语 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 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 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 3引申,二、基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区分为元素。 (二)同型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因而它们都是同型或称同构的现象。 (三)场作用力 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这一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

3、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格式塔方法,强调先天的内部结构 形式、结构、整体、本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优于/先于部分 错觉源于相互影响,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图地之分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所有的对象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地之分。,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 (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对象。因此,图形有

4、轮廓,而且,除非经过绘画等专业训练,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 (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为何且形状类似时,图地关系可以互换。,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 图地关系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 感知对象图地不分或难分,成为暖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易疲劳而令人感到厌烦。 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观众在随意、轻松的情境中第一眼就发现所要观察的对象。 环境中某一形态元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3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 (2)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 (3)对称形态易成图形。 (4)

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 (5)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人形态易成图形。 (6)动的形态比静的更易成为图形。 (7)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 (8)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另类形态易成为图形。 (9)有意义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二)群化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进行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 1邻近原则 2相似原则 3. 连续原则 4. 封闭原则,1邻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2相似原则 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3. 连续原则

6、 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 4. 封闭原则 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特性: A:接近性 B:相似性 C:连续性 D:封闭 E:良好图形,(三)简化原则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简单几何形体容易被感知为图形就是这一道理。而且,人们在对视觉刺激进行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三)简化原则 1良好完形原则 视觉组织中,把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 为上一原则的深化,知觉在织织空间位置相邻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

7、简单的倾向。,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 “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Ecological Theory,一、基本观点 提出理论者:吉布森(James J. Gibson) 研究定位: 动物(包括人在内)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主旨是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函数关系。 理论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一)环境的提供 (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性,(一)环境的提供 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因此,不需要从环境作用于我们的各种刺激所

8、引起的感觉经过重建和解释的中介去建立意义,这种意义已经存在于环境刺激的模式之中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 例如: 1、河湖可供人捕鱼、行船、取水; 2、一块尺度适宜、表面平坦的石头,可能使人产生要坐在上面休息的行为; 3、一个内部空间大于人体、坚固不漏的山洞可供人藏身和躲避风雨。,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 例如:一根树枝,可以把它当柴烧,也可以作手杖,还可以作防身武器。 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 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

9、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环境的“提供”包括三重含义: 1、便捷性 环境对象要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即让需要它的人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 2、功能性 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脱离功能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来的、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 3、满足性 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性 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如重力、天地、四季变幻、昼夜循环等,相对于人类进化史而言是恒定的,这一恒定的天地大环境提供孕育生命的条件。 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与生

10、存密切相关的“提供”,应该不需要学习就能学会。动物的许多重要知觉能力很早就已形成(从会移动开始)。 小海龟刚刚孵化出来立刻就会向大海爬去;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捕杀。爬虫、走兽、飞禽会利用天然洞穴,或选择恰当位置利用可获得的材料造窝、建巢以满足栖身和育儿的需要。 因为发现环境客体对自己有用的功能特性,便本能地利用这些特性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

11、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本能的行为习性,缘自本能的情感反应。孕育生命的天地大环境也孕育了我们基本的情感反应愉悦和恐惧。这是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体记忆, 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 (一)愉说 (二)恐惧 (三)艺术欣赏 (四)信息控制,(一)愉悦 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 例如:给紧张的病人观看一段风景录像,5分钟内,他们的肌肉紧张程度和脉搏显著下降,暴露于自然风光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紧张和焦虑。对自然风光的偏爱,反映了我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也反映了我们精神的回归对始祖生活的伊甸园环境的深深眷恋。 (二)恐惧 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恐惧。 观察发现,猩猩玩耍时总是躲避着带有眼睛的玩具。

12、因为动物世界中充满了捕食和逃生的竞争与对抗,被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往往意味着被捕杀的威胁。,(三)艺术欣赏 人类对视觉艺术的反应,与其说是基于美学,不如说是基于动物的本能恐惧和愉悦的情感反应也决定了我们的审美倾向。艺术的源泉就是动物的天性,更准确地说,是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对栖息环境的选择。 华盛顿大学的戈顿奥吕斯等人曾观察了35幅描绘日落的风景名画,发现其中2/3都涉及一个避难所,或是教堂,或是房屋,常常还伴随着窗内透出的灯光。他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即将来临的黑暗的恐惧,以及寻找归宿和理想栖息地的情感需要。,(四)信息控制 建筑大师密斯在美国接受一项住宅设计委托市法恩斯沃斯医生的住宅,前

13、后花了5年时间(1945一1950年)建成一座长23m、宽8.6m的玻璃盒子,结果女房主感到起居不宁,对这位大师提出了起诉。因为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虽然视野开阔得四面都能看清,但自己的一举一动也随时被别人观察,不仅私密性受到干扰,安全感也受到严重威胁。,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城市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要所提供的是现成和有限的选择。一种环境特性一旦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想象丰富。环境的物质特征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包括潜在功能),人们便会发现和利用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提供”就会发生什么样

14、的行为现象,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 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人类是因为不仅能发现和利用自然界直接的和现成的“提供”,而且更善于运用智慧开发和利用材料和物质的潜在功能,改善生存条件。 上古时期,地广人稀,鸟兽众多,人类要生存,必须强调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随着智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物种竞争中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努力以“人工选择”抗衡“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15、不仅在生物学界影响广泛,而且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行。(讨论),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 生态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第三节 概率知觉理论,提出理论者:布伦斯维克。 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 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概率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 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恰好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环境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帕特农神

16、庙“视觉矫正” 在帕特农神庙中,矫正多达10处之多。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 此庙四边基石的直线就略作矫正,中央比两端略高,看起来反而更接近直线,避免了纯粹直线所带来的生硬和呆板。檐部也作了细微调整。在柱子的排列上,也并非全都垂直并列,东西两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两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略微倾斜;边角的柱子与邻近的柱子之间的距离比中央两柱子之间的距离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壮(底径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边角柱处于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余柱子的背景是较暗的墙壁,人的视觉习惯会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较粗,亮处则较细,视觉矫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处的柱子加粗,看起来就一致了。同样,内廊的柱子较细,凹槽却更多。山墙也不是绝对垂直,而是略微内倾,以免站在地面的观察者有立墙外倾之感。装饰浮雕与雕像则向外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