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4329259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国文化概论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国文化概论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中国文化概论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中国文化概论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 第13章 中国古代宗教(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为什么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远古宗教: 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 在人类历史之初,是没有宗教和宗教观念的。因为那时的人类,刚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不久,思维能力很低,无意识寻求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间的关系,所以不可能产生宗教。,一、原始宗教,1.起源,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还有许多随葬品。民族学资料表明,近代处于原始社会的一些氏族部落,认为红色表示鲜血,而血是生命

2、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所,生者给死者随葬物品,是为了让他在另一个世界能过上人世间一样的生活。 由此推断,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灵魂不死观念的萌芽。,2.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自然神崇拜 自然神崇拜是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为基础而形成的多种崇拜。为了解释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和神奇力量的根源,原始人通过简单的类比,把自然物拟人化,设想它们同人一样,具有情感意志,并且有灵魂存在。山海经描绘了古代居民的宗教观念,集中地反映了万物有灵观,它把湖、海、山、泽、鸟、兽等都说成是有灵感的,并且把自然灾害及社会动乱都说成是万物之灵故意安排的结果。,据考古资料证明,至迟在仰韶文化时代(公元前5000?前3000?),万物有灵的观

3、念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宗教祭祀活动就已经相当盛行。 自然崇拜这一原始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大自然对人们社会生活巨大作用和影响的反映;人们无法战胜自然力,转而企图通过崇拜形式来调节这种“异己”力量。,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带有世界性,它同样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我国的图腾崇拜在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相当丰富的资料。相传黄帝率领熊、罴、貔、貅、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这六兽其实是指以其为各自图腾的六个氏族。云南有2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从每个民族都可以找到图腾崇拜的根据。,图腾有的是现实之物,有的是人们运用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信仰对象。像龙、凤就是想象之物。这种虚拟的综

4、合体的图腾形象,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反映,是原始宗教走向成熟的起点。 图腾崇拜是早期氏族社会的宗教,与氏族制度一起产生。从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以后,图腾崇拜就逐渐减弱,或者只保留了一些残余形式。,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崇拜。所谓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的一部分。祖先崇拜在我国长期盛行,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关于祖先崇拜仪式,礼记祭法曾这样记载:“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里,禘、郊、祖、宗四字都是祭仪名称,禘、郊用以祭祀远古

5、的皇祖,而祖与宗则用以祭祀直系的祖先,后来,“祖宗”成为祖先的一般称呼。,这段话不仅使我们知道了“祖宗”一词的来历,而且还使我们了解祖到先崇拜仪式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相当制度化的祭法了。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发展,也是生殖崇拜的继续。古人认为自己与祖先有着血缘关系,只要定期祭祀,就能得到祖先鬼魂的保佑。祖先也被视为宗族生存的标志。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史前时期,人口的繁殖是宗族强有力的内涵,而这血缘集团的起点就是祖宗。尊祖能使整个宗族凝聚起来,光宗耀祖就成为宗族成员的人生价值及追求的目标。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进一步形成了繁细的祖先崇拜系统。,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

6、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时期逐渐形成的。 道教相信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长生不老,成为神仙。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它进行宗教性解释。创始时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成为某些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旗帜。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1.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宗教观念。 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

7、命的信仰取代了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祗、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崇拜是道教神系的主要来源。,其二是战国至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 庄子、列子等对神仙生活、仙家世界有着动人的描绘:服气辟谷、长生久视、白日飞升。为时人所乐道。秦皇帝曾几度巡视天下,专为寻求不死药,还不断遣方士入海寻找仙山。汉武帝亦好神仙、慕长生。统治者的好尚和追求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后来的道教也从中补充了自己的法术成份,宗教宗旨也受到影响。道教与其它宗教不同,是一种乐生、重生的宗教,以追求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其三是产生于战国、

8、盛行于西汉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先秦道家思想的变种,初为讲求“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哲学派别。齐宣王时稷下先生假托黄帝之名、杂糅老子学说而倡言“黄老”,传习“黄老道德之术”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故称。战国末,黄老学相当流行,西汉开国将相及最商统治者多受其影响。黄老学为后世道教奠定了哲理基础。,两汉之交,佛学始传入中国,客观上对道教形成有刺激作用。最终道家创始人老聃被神圣化、宗教化,黄老之学的学术气息荡然无存,演变为宗教性质的“黄老道”。成帝时甘忠撰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宣传黄老道术。顺帝时山东有于吉得“神书”170卷,实际上是于吉整理各类黄老道书而成,号太平清领书,后世称为太平经。后为张角

9、所得,据之创立了最早的道教派别“太平道”。,2.道教的形成:,原始道教有三支,其一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其二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其三是以魏伯阳为代表的金丹道。,五斗米道,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 “三张”所传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

10、天师道”。,太平道,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门2178年)。史载张角信仰黄老道,自称“大贤良师”。他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巾军”。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其盛衰与“黄巾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巾军”的发展而得到广泛传布,后亦因“黄巾军”的失败而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丹鼎派,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中的丹鼎派。他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方术与神学纳为一体,将道教丹鼎、符水从理论上纳为一体,从而确定了神仙理论体系。,北天师道,南北朝时,

11、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 寇谦之原系北魏嵩岳道士,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命其改革、整顿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税钱,及男女合气之术”,而改为“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 寇谦之对道教的这一改革,调整改善了道教与皇权的关系,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他改革后而成的“新天师道”一度成为北魏国教,称北天师道。,南天师道,东晋“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面发展,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这三支经法到南朝刘宋时由陆修静汇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经录系,史称“南天师道”。 陆修静广集道书,总括道教义理,倡导斋仪科范,其倡导

12、的以斋仪为修道本的天师道。,正一道,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篆为主的“正一道”。 从信仰特征和思想旨趣说,“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宗旨。 与别的道派不同,信奉“正一道”的道士可以结婚。,全真教,全真道兴起于金朝统治的北方,传说始于“五祖”,即东华子、正阳子、纯阳子、海蟾子、重阳子,实际为咸阳王重阳(重阳名中孚、喆,曾中武举,40岁于终南县南时村建“活死人墓”穴居修道。门下有马钰、孙不二、郝大通、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丘处机等七真子)。他主张三教平等,注重清修,是对唐宋以来道教的一大改革,后来丘处机嗣教,成吉思汗令其掌

13、天下道教,故元代全真道盛极一时,与正一道为当时两大派别之一。 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王重阳认为道教与儒教、佛教相通,应教人读孝经、心经、道德经,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寡情少欲,使心地清净。,元代以后,道教只有全真道和正一道两派流传。 全真道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为出家道士。 正一道徒有家室,可以饮酒食肉,称为在家道士。这两派道教一直流传至今。,3.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为“道”,它源于先秦老子,不过其涵义已不是老子原意,已宗教化、神学化。道教认为它是宇宙主宰,是生成万物、主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道

14、教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因其无名无形,故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道教所尊奉的祖师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道教的最高目标是“得道成仙”认为通过修道而人可返本还原,与道合一。,道教除了崇拜“道”,崇拜神格化的“三清”之外,还崇拜由道衍生的宇宙万物,崇拜自然,崇拜“修道得仙”的历史人物。道教还认为天界和人间一样有一个以玉皇为首的天上统治体系掌管各类事务。由此道教创造了几乎无所不包的庞杂的神仙体系。 这一神仙体系大体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仙真和人鬼。,道教仪轨,与此同时,道教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宗教道德规范和清规戒律。早期道教主要继承古代祭祀时的种种斋戒规范,如

15、斋戒前要沐浴、不饮酒、不食腥荤等。并提出了“虚无无为自然图道必成诫”,“贪才色灾及胞中诫”和“不孝不可久生诫”等。以后道教的戒律逐渐完善,特别是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把儒家的三纲五常也纳入道教教规,并吸收了不少佛教的清规戒律 。如“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外,还有一些清规戒律,如八戒,十戒,二十七戒。有的教派戒律多达1200余条。,道教经典,道教的经典收集在道藏中,现存最早记载道经道术目录的,是晋朝时葛洪的抱朴子,共列各种道教经典137种,现存最完整的道藏是明代的正统道藏和续道藏,道藏的内容由道家书、方书、道经和有关的传记组成。道教的主要经典有:道德真经(即老子)、南

16、华真经(即庄子)、太平经、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 。,佛道的区别,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与把政治伦理与宗教思想融为一体的儒教不同,而且与佛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体系也有较大的不同。概括地说,它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生死问题上,佛教宣扬四大皆空,认为生为空幻。道教则认为生为真实,以长生为宗旨,对生命的尊重是道教的思想根本。孙思邈就曾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道教看来,“老而不死曰仙”。,其次,在形神关系上,佛教及其他宗教一般都主张“灵魂不死”,认为人和事物都是虚妄不实,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道教则认为“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云笈七签)因此,在道教徒看来,神就是长生有形的人,修道做神仙,不离于肉体,也成功于肉体。,再次,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海,因此佛教主张以通往“佛国净土”为人生目标即通过自我解脱和普度众生,佛教的这一出家离俗、“无君无父”的出世思想是显而易见的。而道教却表现出一定的“入世”倾向,具有较强烈的干预政治的愿望。 道教初创时的“五斗米教”和“太平道”后来都发展成为政治与宗教或军事与宗教合一的组织。 中国最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