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学习辅导.doc

marr****2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1.50KB
约13页
文档ID:143450987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学习辅导.doc_第1页
1/13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学习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 该定义强调从社会适应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同时也强调了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内在感受和内在标准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从心理特质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享受生活和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二、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目的不同,所依据的心理健康标准就不同在学术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统计学标准,这一标准将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个人口中的分布看作是“正态分布”,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即人群中的平均状态,居于两端的为异常但是有些心理或行为并不呈正态分布,还有一些心理与行为只有一端属于异常,另一端则为理想的或优秀的状态,所以该标准的使用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临床实践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健康的诊断一般依据较严格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在我国通常使用两个临床诊断参照标准:《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DSM-IV)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DSM-IV主要从临床障碍、人格障碍或智力迟滞、一般医学状况、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及个体在心理、社会和职业领域内的整体功能水平五个维度上给出了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CCMD-3列出了10大类精神障碍,并对每一类精神障碍都提出了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以上两套临床诊断评估系统是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评估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依据除了以上两类专业性的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外,在很多资料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这些标准对可以作为非专业人士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的参照,也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参照下面7条是我国心理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心理健康描述性标准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

他能够被他人理解、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心理(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多于消极心理(如猜疑、嫉 妒、敌视等),有较充足的安全感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在工作和学习中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四)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很少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 (五)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积极情绪状态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而且一般不会长久喜不狂、忧不惧、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

六) 人格和谐完整 智力正常,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和谐,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三、心理健康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一部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一定义建立在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基础上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将健康同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最佳的健康综合了人的生理、智力、情绪、人格、家庭、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只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处在完好的运行状态时,人们才能够产生健康的状态二)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揭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和情绪因素是健康和疾病的重要预测变量弗里德曼和罗森曼(1975)研究发现,A型人格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较强的预测因素。

哈勃拉(2003)发现D型人格的人在经历应激时有较高的心血管和可的松反应性,因此他们有较高的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D型人格又称为忧伤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类型的人,以忧郁的心境状态为主,这意味着慢性的心理忧伤增加了患冠心病的可能相反,在积极的方向上,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高控制的人更加健康,乐观的人和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更加健康,而幸福的人不容易患感冒三)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前提和保障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当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他们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度过难关即使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困境(如伤残),他们也能够运用乐观的思维方式,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希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心理健康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使个体达到更好的社会适应 (四) 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拥有更多是同情、友善、信任和尊敬,较少猜疑、嫉 妒和敌视,因此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基础。

第二节 积极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限定在一种“病态模型”中,每每谈及心理健康,人们总是先想到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积极状态、积极力量和积极的人生追求,积极情感、乐观思维成为心理健康主题下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里,我们即从积极心理学角度介绍这三个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主题一、积极情感凡是与人的某些社会需要满足相联系的情感状态,就称为积极情感积极情绪和积极情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第七章已经介绍了积极情绪,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两种积极情感:幸福和沉浸体验一)幸福 当每一生命降临到人世间的时候,我们都会给他(她)送上衷心的祝福,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幸福幸福是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拥有幸福的感受,那么他一定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终极情感目标,对幸福进行了大量研究,为理解幸福和创造幸福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1、 幸福的含义人们对幸福的解释多种多样,其中有三种传统解释值得关注第一种是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源自古代哲学思想,它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按照这种定义方法,幸福就是人在一生中所有具体感受的总和。

即幸福是由一个个快乐的生活体验累积而成的但是采用这种解释方式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这就是,不同的人在一生中可能拥有同样多的快乐体验,但其快乐和痛苦的发展模式却差别很大,有的人可能随着时间推移每况愈下(童年快乐多,晚年悲惨),而另一些人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渐入佳境(童年悲惨,晚年幸福),那么他们两个谁更幸福呢?享乐主义无法回答这一问题第二种是欲望理论欲望理论认为幸福就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否会带来快乐这种理论近来受到很多批判,因为人们发现那些追逐财富并获得了财富,那些追逐名利并获得了名利的人,却没有报告更多的幸福第三种是客观清单理论该理论认为,现实世界中存在一些具有真正价值的事物,而获得幸福就必须要获得或实现其中的一些这些事物包括:没有疾病困扰、物质上的满足、自己的事业、友谊、孩子、教育、知识等等事实上,人们并不是获得得越多,拥有的幸福越多,所以客观清单理论也存在很多缺陷鉴于以上传统解释都想为幸福找到客观的标准,但都不能很好地回答“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当代心理学者抛开那些具体的标准,将幸福定义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从而引出了“主观幸福感”概念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以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和低水平的消极情绪为特征的积极心理状态。

1、 幸福的评估方法(1) 经验取样法经验取样法是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所偏爱的方法被调查者不需要回忆他们平日里都做些什么,他们只需要报告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研究者给每个参与者一个电子记录器,就像人们过去使用的BP机参与者随身携带这个电子设备,该设备在随机设定的某一时刻会发出“哔哔”的信号,此时要求参与者回答一些问题描述他们所在的地方,正在做的事情,他们当时的感觉和他们在想什么心理学家通过这种方法累积起来的积极体验来描述人们的幸福水平,以及与幸福相关的因素1) 自我报告法自我报告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测量幸福的方法调查者会根据不同的研究假设,采用不同的设问方法,比如:“你现在幸福吗?”、“你对你的生活有多满意?”,汇总被试在各个题项上的得分,就可以计算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分数目前对幸福指数的测量一般参照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指数测量分数,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生活满意度测量下面是一个简易的生活满意度测评量表量表包括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7个等级,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1至7之间的数字表示同意程度从低到高结果分数分布从5分到3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句子前面的横线上 在多数情况下,我的生活与我的理想状态很接近。

我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 我对生活感到很满意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得到了对我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 如果再活一次的话,我不会试图改变任何东西把每个题目的得分相加,总分在31-35非常幸福,26-30很幸福,21-25基本满意,20中间,15-19不太满意,10-14很不满意,5-9极不满意2、 增进幸福的策略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探讨增进幸福的有效策略,研究者相信幸福是可以通过积极的策略来获取这些策略分布在生活的许多领域中,除保持身体健康外,还需要下面一些策略1) 建立带给自己归属感的亲密关系增进幸福感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只有那些能够进入到亲密关系,给人以归属感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提高幸福感研究发现与自己相似的,能够友好清晰地沟通,相互宽容谅解的人结婚,与大家庭保持频繁来往,和少数人保持亲密友谊、与熟人合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幸福感2)多接触带来积极情绪的自然环境研究发现,强烈的积极情绪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但与人工环境没有相关人们在有植被、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好的天气、阳光灿烂、温暖而不炎热的天气下人们报告的积极情感更多因此,多接触这些自然环境,人会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

3)从事能够展示自己胜任力的工作胜任知觉能够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从事那些能够满足个人胜任需求的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