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2263462 上传时间:2020-08-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质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 分数乘法解 决问题 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 单元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 什么这样教为思路 ,从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 情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学流程、 时间安排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谈谈我在处理 这节课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法这个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 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

2、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 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 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 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 加强计算与实 际的联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把解决“求一 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专项”教学使学 生更容易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本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 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

3、会分析乘法应用 题的数量关系,( 2)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高质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 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2)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 胆质疑,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及丰富学生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 (三)、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属于两个量相比的关 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的基

4、本思路,也就是如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算理来 解答自然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所以: 教学重点 :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的算理 因为本节课涉及的这类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 关键是弄清哪个量 是单位“ 1”,要求的量是单位“ 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所以: 难点: 正确找准单位“ 1”所对应的量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 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 盛,主观能动性极易被调动, 同学之间又善于合作和交流, 本节的内容又建立在刚刚学过 的分数乘法的基础上,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现

5、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突出自主 探索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理解算理,分析数量关 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高质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 己发现解题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以上思考,以“自主 学习”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质疑讨论、挑战闯关等,把“过程性目 标”凸显出来,另外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理念中数学感知的直观性 原则,提高课堂容量, 让学生在发现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其乐无穷,

6、同时受到良好的国情 教育。 四、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质疑、引新 1口算 5 4 100、 3 2 3的结果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 的 5 1 是多少? 6 的 4 3 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 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 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 承上启下,以旧引新。 (二) . 引入新知探究解法 例 1 的教学: (屏幕展示) 学生读

7、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5 2 ”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 成几份?怎样表示?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 (请一 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解答方法: 高质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 解法一: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单位“1”,把单位“ 1”平均分成 5 份,我国人均耕 地面积占了 2 份,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平方米, 再求出 2 份是多少平方米, 即我国人均耕地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列式

8、解答:2500 52=1000(m2) 解法二: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5 2 ,是 占了 2500 m 2 的 5 2 ,所以把 2500看作单位“ 1” ,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就是求 2500的 5 2 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2500 5 2 =1000(m 2) 设计意图: 这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同时不给固定的 思考模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只要合理就应该肯定。 师: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结果,跟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00m2相比,你们有什么感受 吗?该怎么办呢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适

9、机让学生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以快速达到 学习教育的效果)【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和增长学生的基本常识】 (三) 、跟踪训练深化知识 1、动口填一填: 3 2 5表示()的() 7 2 140表示把()看作单位“ 1” ,平均 分成()份,共有这样的()份 某班有男同学 25人,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 5 4 ,这里把()的人数看作单位 1”,求女同学有多少人,就是求()的()是多少,列式是() 甲的工作效率的 6 5 相当于乙的工作效率,这里把( )的工作效率看作单位“ 1” , ( )的工作效率占 6 5 。 2、动手做一做:课本练习四第2、3题、17页“做一做” 3、小林身高 5 3 1米,小

10、强身高是小林的 8 7 ,小强身高多少米? 高质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几道练习题配合新课设计, 与例题形式类似,结合这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 . 归纳小结 (学生谈,教师补充,强调。 )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 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 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五)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1、海象的寿命大

11、约是 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豹 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学生默读题目,再独立或合作交流思考) 师:这道题,谁和谁比较?如何找单位“1”?谁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分析的? (老师适机合作,学生自主解答) 2、练习四第 10 题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练习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题目, 这类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推 理能力,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两步分析数量关系,抓住第一步求什么, 谁是表示单位 “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在分 步列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列

12、成连乘的综合算式。第二个练习题是个思考题, 供学有余力 的学生做,与整数中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问题思路相同。 (六).作业布置 : 课堂:练习四 4、5、7 (当堂完成)家庭:同步训练对应(一) 另:预习课本 20页至 21页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3 4 2 3 高质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习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 一桶油 400千克,用去 4 1 ,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一桶油 400千克,用去 4 1 吨,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五、时间安排: 复习质疑、引新(3 分钟左右);引入新知探究解法(8 分钟左右); 跟踪训练深化知识(10 分钟左右);归纳小结(2分钟左右); 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10 分钟左右);作业布置: (7 分钟左右)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1) 例 1 的两种思路线段图: 投影屏幕 学生板演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