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必修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983047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岳麓必修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四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屈辱与灾难 一. 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急需开拓海外市场 夺取原料产地 (必然性) 直接原因 英国对华鸦片走私(目的、危害) 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借口) 2.结果:签订第一批 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 不平等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 赔款; 开放口岸; 协定关税 (领土) (贸易) (关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见下表),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具体)?,3.影响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根本性) 社会 主要矛盾变化:

2、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变化:反侵略反封建双重任务 革命性质变化: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政府拒绝英法“修约”要求 2.结果 签订第二批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 京条约(俄国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 千米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割占100万),万园之园圆明园,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具体影响见课本P55),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制造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利用东学党起义蓄

3、意挑起战争 2.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内容见P60大小字) 3.影响 刺激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瓜分狂潮(台湾) 半殖民地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开放重庆等) 化程度大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华设厂) 大加深 财政不堪重负,大举外债(巨额赔款)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北洋海军军舰,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原因 根本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和 扩大侵华利益 直接原因:义和团的“反洋”运动 2.结果:签订辛丑条约(1901.9.与11国签订) 3.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练习:,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有 日本

4、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扩张政策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A、 B、 C、 D、,D,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甲午战争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3、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而发动 B、侵略者都由海上登陆进犯津京 C、战争期间清朝皇帝都离京出逃 D、战后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4、19世纪末,位于长江流域最西部的通商口岸是 A、重庆 B、沙市 C、汉口 D、九江,C,A,A,5、19

5、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 6、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A、 B、 C、 D、 7、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距今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世纪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辛丑条约 C、洗劫北京城 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D,B,B,8、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运动主体力量为农民 B、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以外国列强

6、为斗争对象 D、对西方生产方式的态度 9、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盲目仇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10、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两度劫”发生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B、 C、 D、,D,D,D,探索与奋起,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背景 西方列强侵略 (间接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 (主要原因) 自然灾害 (直接原因) 拜上帝会的创立 (理论准备) 2.经过:,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制定和颁布 天朝田

7、亩制度,军事全盛,天京变乱(转折),新领导核心形成及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天京陷落(失败),金田起义,原因见课本P59,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1),(了解兴起原因、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局限性和启示),3.意义(作用) 见课本P59,1、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1)兴起及发展:,京津地区,“扶清灭洋”,(2)口号:,民族矛盾尖锐,(3)清政府态度:,剿灭,招抚,剿灭,主观原因: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斗争手段、武器 装备的落后、缺乏统一的组织、没有科学的革命 纲领、“扶清灭洋”口号使义和团逐渐丧失对清政 府应有的警惕)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

8、镇压,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6)启示: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战争无法摧毁封建制度,也不能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革命的任务要靠新的阶级力量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完成。,(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5)失败原因:,(7) 评价:,沉重打击帝国主义,被迫放弃瓜分中国,小生产者的盲目排外,方式错误,观念落后,课堂练习 1、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义和团运动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9、”,“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哪一点作用 A、打击 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B、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 C、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D、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D,三、辛亥革命 (1894-1912),1.背景,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出版刊物、论战),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建立: 兴中会等,(时间、作用),军事基础:,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2.过程,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

10、,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失败),3.评价,意义:,推翻了2000多年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翻清朝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局限性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四、五四爱国运动(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背景,(1)政治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基础:,民族工业的发展,(3)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4)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先进知识分子 接受马克思主义,2.导

11、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经过,5月4日起:,先锋:学生,中心:北京,6月初之后:,主力:工人,中心:上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三罢”斗争,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逮捕的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三项成果),5.意义,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 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而出,五、其他抗争与探索,(1)鸦片战争 关天培等爱国将士的抗战 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 (2)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为国捐躯 (3)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 (目的、口号、主张) (4)资产阶级发起 维新变法运动(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 义、“君主立宪”)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