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570517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4.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私人讲学,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知识点二先秦诸子思想,仁,以德治民,有教无类,民贵君轻,性本

2、善,仁义,恶,道,无为而治,以法治国,考法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史料研读,史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史料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史料三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

3、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他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民本思想。 2.据史料二出处可知史料反映了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 3.史料三信息“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说明孟子主张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说明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史料主要体现了不同学派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

4、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 提示:(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根据史料三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提示:(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3)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史论归纳,1.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5、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

6、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考点二汉代儒学,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3)思想:道家“”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土地兼并,无为而治,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 3.特点

7、: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知识点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为确立儒家正统地位采取的措施 (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 的主流。,正统,传统文化,考法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典例 (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

8、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据题干可知,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选B项。董仲舒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题干的话题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B,【方法突破】 明考点汉代儒学 抓关键“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体现了对原始民本思想的曲解。 定方法解答“说明”和“表明”类设问的题目,除了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

9、差异之外,还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清是否只是获取历史结论,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需要回答历史结论或者迁移史实论证历史结论。,【史论链接】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考法2儒学正统地位的

10、确立及其历史意义,史料研读,史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史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

11、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史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2.史料二体现了汉武帝有关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的地位;“举遗举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 3.史料三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新

12、儒学思想的影响。,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提示:(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2)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史论归纳,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13、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

14、,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概念的理解及获取材料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解答时据“兼儒墨,合名法”等信息可知杂家的特点是糅合了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主张,这反映了战国诸子百家思想融合趋势的加强。故正确答案是D项;A项与史实相悖;B项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西汉“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材料信息也不能证明百家争鸣局面是否结束,排除C项。 答案D,2.(2018苏州调研)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

15、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的意思是君子从政以端正自身为先,以教育和约束为次之,表明要自我节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意思是以身作则,自我节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意思是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就是最好,与题干观点不一致,故C项错误,符合

16、题意;“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的意思是君子所作的带头示范作用,强调自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3.(2018苏州模拟)十八世纪的西方有句谚语:“The laziest(最懒惰的)government is the best government”,下列先秦时期思想流派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的是(),A.以德治国的文化人学派B.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C.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D.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解析题干谚语意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强调政府无为。“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故A项错误;墨家被形象的称为“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因为它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的是道家,强调无为,顺其自然,故C项正确;“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