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品社新课标修订说明及实施建议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18508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生品社新课标修订说明及实施建议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品生品社新课标修订说明及实施建议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品生品社新课标修订说明及实施建议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品生品社新课标修订说明及实施建议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品生品社新课标修订说明及实施建议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生品社新课标修订说明及实施建议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生品社新课标修订说明及实施建议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说明与实施建议,首都师范大学 2012.5.5,一、“品生”“品社”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从“实验稿”的特点看:目标高、速度快、挑战性强 从课程的性质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新型综合课程 从品德教育要达到的目标看: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从实验推进经验看:调整和完善,二、“品生”“品社”课程标准修订原则,强调公民素质的时代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尊重儿童地位和经验 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赵亚夫: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4期。,三、“品生”“品社”课程标准修订的基 本立场,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刘坚教授总结说: 一以贯之地凸显“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与时俱进地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 一以贯之地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地将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下列特征和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融入到各科标准中。,一以贯之地倡导新的知识观,精选课程内容,关注生活经验,注重过程体验,强调主动探究,与时俱进地从课程标准层面遏制学生厌学、学业负担过重的局面。 一以贯之地强调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一以贯之地坚持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与时俱进地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 一以贯之地强化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对话协商

3、的课程文化,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推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课堂文化。,四、“品生”“品社”课程标准文本解读,主要方面: 新、旧课标变化在何处? 基本思考是怎样的?如何把握实施策略?,主要参考文献,标准修订组编写: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 标准修订组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高教社) 标准修订组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高教社) 张貌聪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生活(北师大出版社) 赵亚夫著: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北师大出版社),1、修改标准的相关政策依据,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

4、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而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写进大会报告;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精神,2006年6月5日 胡锦涛 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

5、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0090104,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在方法上我们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不仅在知识本身。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

6、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不是分数能代表的。,2011年9月9日,新华社全文发表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的重要讲话,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推进困难;国家规定的课程难以全面落实;教学改革滞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应试教育倾向很严重。,3、从标准(2011年版)前言看,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

7、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

8、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7,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4、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要点,前言突出了课程设置的社会与时代背景;课程性质突出了综合性;课程基本理念微调;课程设计思路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动手能力。 课程目标:微调、补充 内容标准: 微调、补充。更符合儿童的实际需要、与其他课程衔接。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进一步突出了“儿童”与“活动”。 评价建议

9、进一步突出了“过程”与“个性”。,综合的含义李季媚教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内在整合;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把儿童的品德和创造能力基于儿童的生活探究与体验而紧密融为一体 。 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问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 新的发展分段研究表明,低幼阶段儿童应当学习体验性知识,生活性知识,教育应当密切贴近生活,综合化、多样化、具体化。,理念的调整,(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

10、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设计思路的调整,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动手能力 如实验稿中“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原解读为“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现在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并解读为“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目标的调整,课程目标不变 不再分总目标与分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中,增加了儿童入学后适应学校生活非常需要的“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中,增加了突出本课程学习特征的要求“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内容的调整,更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实际 如实验稿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要求儿童“学习维护自己的权利”。考虑这阶段儿童对“权利”和“义务”尚无明晰概念,故删去;再如,把“会唱国歌”适当地降低难度,修改为“学唱国歌” 。 帮助儿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愉快、积极地生活”中,增加了“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学建议部分的调整,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和目前课程实施 中存在的问

12、题,进行了 增、减、扩 新增3条重要的方向性教学建议; 删去了 “教学活动”; 扩展了 “教学指导的注意点”,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3、教学活动指导的注 意点 4、教学活动(删) 5、与其他学科、教育 活动的结合,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 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教学准备”、“教学内容选择”、“活动组织”、“活动指导” 。,评价部分的调整,标准首次提出:“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针

13、对现实问题增加了“评价的注意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李季媚教授强调:,理解儿童的思想、情感 倾听儿童的想法、表达 接纳儿童,包括接纳他们的错误 激发儿童的思考、创造、想像,5、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把握要点,从课程性质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从课程形态看:综合课程。 从课程理念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从课程顶层设计看:“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从课程目标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

14、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修订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长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稿),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修订稿),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养

15、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六大板块,我在成长我 的 健 康 成 长; 我与家庭我的家庭生活; 我与学校我们的学校 生 活; 我的家乡(社区)我们的社区生活; 我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 走近世界我们共同的世界。,教学部分的修订重点,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元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3、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4、充实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5、拓展教学空间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

16、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案例(略),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探究学习,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案例(略),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 探究学习经常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 问题解决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