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电子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224364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211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1页
《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1页
《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电子教案(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与课堂教学导读,第一章: 课程概述 第二章:课程价值论 第三章:课程编制与组织 第四章:学校课程开发与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 第五章:教学模式与 课堂教学的改革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评价与诊断,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二、当代世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第一章课程概述,广义的课程包括: 1、 课程计划 2、学科课程标准 3、教科书 4、课外活动 5、学校环境和氛围 其中前三项是狭义的课程 从课程对学生影响的方式上看 其中前四项又称“显性课程”, 最后一项则是“隐性课程”,二、世界主要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一)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 (二)课程设置的现代化

2、(三)学习历程的个别化 (四)学科之间的综合化 (五)课程内容的实用化 (六)课程取向的人本化,(一)课程行政主体的多元化,课程行政主体即决定课程设置与编制的主体。 课程行政主体的不同 不同的课程行政体制 国家本位课程法国 地方本位课程美国 校本课程英国,课程行政主体的变化: 国家课程或 国家、地方和学校 地方课程或 共同影响、决定课程 校本课程 设置和编制 (一元) (多元),法国 1973年开始了课程行政的改革,政府规定中等教育的前期和后期,可以由学校根据一定目的自由支配年授课总时数的10%。 1983年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新的分权法令:国家的教育职责被重新界定为规定共同的目标、指导教育方向

3、,保证由其招聘、培训和付酬的人员的经费;地方政府负责所辖区域内的教育规划、对学校设备的管理和校舍的建筑。,中国80年代以前,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1985年颁布决定,逐步开展了课程决策权利分配的改革。 198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开始实施“一纲多本”改革方案。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第一次规定了设置地方课程。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选修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 “三级课程”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美国80年代以前没有教育部;宪法规定

4、教育属于州政府的管辖范围。 联邦政府逐步强化对基础教育的宏观控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澳大利亚宪法没有赋予联邦政府管理中小学教育的权利;有反对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传统。 联邦政府 各州政府 提出 教育目的和课程 教育界 改革的框架意见,英国 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核心内容是设立“国家课程”(10门:核心基础学科三门英语、数学、科学;基础学科七门艺术、地理、历史、现代语言、音乐、体育、技术);推广单元课程和全国考试等。,(二)课程设置的现代化,1 两种基本观点: (1)压缩原有的学科内容,加强“新生层”; (2)彻底改造学科课程。从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就要在教材中引进学生能理解的同

5、现代科学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2 基本思路 课程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科目的现代化两方面。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学科课程中的概念与法则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更新。 教学科目的现代化学科的设置以及不同学科教学时间的配比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3 课程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生计教育课程 (2)环境教育课程 (3)创造教育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生计教育课程 提出: 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为学生的职业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课程。(美国) 生计教育: 第一、生计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课程的一部分。; 第二、生计教育应当贯穿基础教育,甚至大专院校的所有年级; 第三、中学毕业的学

6、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将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 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课程体系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就体现了生计教育的思想。,环境教育课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教育课程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教育。,创造教育课程 创造教育课程不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也不是指某一课程体系本身,而是指建立和评价课程体系的组织所依据的原理、原则。,(三)学习历程的个别化,新加坡的改革措施: 1、允许课程要求有差异; 2、学生学习的年限不强求一致; 3、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和评估方式; 4、对差生实施辅导与教导计划; 5、为优生开设特别课

7、程; 6、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中国:“按程度分层次教学”、选修课等,(四)学科之间的综合化,1、理科类课程的综合化 2、社会科目的综合化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课程,1.理科类课程的综合化,从世界各国开设的综合理科课程看,不同的综合理科有不同的综合范围,大体有六种情况: (1)同一经典自然科学内部的综合; (2)两门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之间的综合; (3)两门以上自然学科之间的综合; (4)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工艺学之间的综合; (5)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 (6)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综合的方法主要有: (1)以一学科为中心组织教材; (2

8、)以概念为中心组织教材; (3)以科学的方法和过程为中心组织教材; (4)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教材; (5)以环境科学为中心组织教材; (6)以心理学的原理为指导组织教材; (7)以自然科学的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问题的联系组织教材; (8)以活动为线索组织教材。,2. 社会科目的综合化,在20世纪90年代,重视社会科目的综合。 一方面把不同的社会科目综合起来设立综合性的课程; 另一方面把某一社会问题研究作为课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实现多门社会科目的教学目标。,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课程,科学教育揭示自然规律(回答“是什么”) 人文教育价值观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 二者的结合是世

9、界年代以来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美国:设置“生物伦理学”课程,例如:美国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对科学技术对现在和未来生活影响的优缺点及伦理意义进行判断”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对开发和使用各种能源、自然和人工材料、食品生产和消费及农业生产,对当今和未来生活的影响进行评价。”,(五)课程内容的实用化,世纪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不断被突破,从“教材就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到“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各方面的问题和知识不断被纳入教学中。,、生活知识进入课程 、职业化、乡土化课程不断得到加强 、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进入课程,生活知识进入课程,在这类课程中, 开设

10、最多的是消费者教育方面的课程; 其次是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 健康等课程纷纷进入了中学。,(六)课程取向的人本化,第二章:课程价值论,一、课程价值引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英)斯宾塞,1、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维系人类生活的各种活动上; 2、培养人们卓有成效地完成这些活动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 3、科学是课程的重点,因为它有助于有效地完成人类生活的活动。,二、课程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三、现代课程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1、人性与功利性 2、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 3、科学的逻辑和人的社会的发展,四、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质

11、量依据,1、课程质量的本质 2、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 “教育质量过剩”,第三章:课程编制与组织,一、课程编制与课程改革,1、课程编制与课程改革的模式 2、课程改革与课程编制的一般程序,二、课程的组织,1、学科课程的组织 2、活动课程的组织 3、综合课程的组织 4、核心课程的组织,第四章:学校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一、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一)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背景 (二)研究性学习的国内背景,(一)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在于使本国的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

12、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 要求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最早始于美国。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突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90年代,挪威政府规定,中学生在校除学习学科知识外,还要研究一些必学的和选学的主题,其中必学的主题有:交通安全、环境、家庭生活、消费教育、营养、急救、性教育等; 日本1999年颁布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 波兰政府1

13、999年颁布中小学教育法规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和家庭生活,研究人与环境、人和现代社会等问题,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在西欧,德国、英国等国的中学陆续普遍开设了项目学习的课程。 法国在1999年12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关于19992000学年在高中二年级开展“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实验的通知,拉开高中实施TPE课程的序幕。,(二)研究性学习的国内背景,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知识 社会 人,学科课程的特点,(1)从知识或文化、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公认的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8

14、0年代),融合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 、解剖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如社会研究课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有关学科内容。 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如以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主题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90年代),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学生本位,经验本位; 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实际实施中出现两种倾向:活动课程的学科课程化和活动课程

15、的课外活动化),发展线索: 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 (知识、社会)(知识、社会) (人) 研究性学习(教与学的方式),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 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 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三中心”,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研究性学习概述,(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三)研

16、究性学习的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定义的解释,1、教师指导: (1)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对学生整个实践活动的指导而非只对学生掌握知识认识活动的指导; 例如: 工作程序的指导 选题方法的指导 开题报告指导 研究方法的指导 结题报告(论文)写作的指导 答辩指导,(2)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指导,而非统一的指导。 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的语言 例:“应该才是对的”、“必须”、“一定要”、“跟着老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