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培训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166452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2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2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2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2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培训资料(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灾害地理学(第二章),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报告人:那仁满都拉,第二章 自然灾害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和理论基础,第一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特征与 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 任务,一、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对象 自然灾害是自然变异过程作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之后产生的恶性后果,它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人口和其它社会经济条件和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因此,自然灾害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一种恶性相互作用过程。自然灾害研究一直是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看,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对象,就是全球自然

2、灾害的结构,即包括灾害生态系统与区域自然灾害结构两个方面,前者由部门灾害地理学研究,后者由区域灾害地理学研究。,第一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灾害生态系统 从地理学角度观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相互作用而成的。因此,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各灾类、灾种的系统结构,即它们的特点、危害、时空分布规律、预报预防措施等,分析各灾类、灾种的区域分异、横向交叉、灾害链及动态变化,认识各灾类、灾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灾害危险性评价等内容为主。,二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二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2、区域自然灾害结构 区域灾害结构,即各

3、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区域结构的分析,研究区域灾害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认识区域灾害的特征,进行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制定防治灾害的区域规划,研究区域减灾、防灾的措施。,三、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重点区域,地理学对灾害易损敏感区、多发区和易灾区的研究已有了较好的积累,这些区域也是地理学区域研究的重点领域。自然灾害地理研究,注重这些重点领域的研究,从而完善和补充灾害地理学有关主要理论问题。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也是最具反映地理特性的领域。地理学研究灾害不仅研究部门灾害,更重要的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综合研究区域灾害,以此提高地理学在区域减灾、防灾工作中的作用和减灾规划、防灾区

4、划的可操作性。,灾害易损敏感区:是指人口、经济和文化密度较高的地区、生命线工程及重要工矿基地、糖棉油肉等生产基地,这些地区一旦发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大,故称为灾害易损敏感区。,三、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重点区域,易灾区:主要是指生态环境脆弱区,包括农牧交错带、干湿交界带、水陆交界带、森林边缘带、沙漠边缘带、城乡交界带等。这些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抗干扰能力差。所以应把研究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形成机制和灾害的内在功能联系;不同易灾区灾害形成机制和内在功能差异的对比研究以及孕灾环境的对比分析;易灾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研究。,三、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重点区域,灾害多发区,是指灾害发

5、生频度较高的地区。如我国的沿海灾害带(台风、暴雨、洪涝、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频度高、强度大的地区);沿江灾害带(洪涝、暴雨、泥石流、崩塌、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区);山前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冰雹等灾害频繁发生区)。这些灾害多发区的综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三、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重点区域,第二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特征与 相关学科的关系,一、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特征 1、综合性 自然灾害的形成是受各中自然要素的综合影响和人为要素的影响,各类灾害的发生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同时不同类型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构成自然灾害系统。因此,自然灾害的地理研究不仅从部门的角度,即

6、单灾类、单灾型的角度来研究灾害,而且是综合各种灾害的特点,进行内在功能联系研究,其中包括指导理论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预报手段的综合性和综合性的减灾防灾措施等。,一、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特征,2、区域性 不同自然灾害的分布都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同一类灾害在不同区域造成的损失不同,自然灾害的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同区域有主导的自然灾害类型; 成因上相关的一些灾害多在地域上形成一定的组合; 同一灾害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发生频率、季节、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及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和防御能力亦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强度的致灾过程,在各地所造成的损失也大不相同

7、。,一、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特征,3、相关性 特别是区域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同域相关,即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灾害类型之间因持因果共轭关系构成灾链或准灾链; 异域相关,即不同地区之间由于在物能传输或社会经济联系的共轭关系,往往灾因在甲区、灾果在乙区,反过来乙区成灾后又对甲区或其它区域产生“牵连性放大”影响。 在寻求减灾、防灾对策时必须根据对上述特点的分析提出因灾设防、因灾减灾、同域和异域协同减灾的途径。着重研究各种等级的区域灾害,即在特定区域内对灾害进行综合研究。,一、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特征,4、宏观性 地理学注重研究地理现象的宏观规律,自然灾害作为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和过程,具

8、有它的宏观规律。因此,自然灾害地理研究应在部门地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宏观上的综合研究。,一、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特征,5、应用性和群众性 自然灾害的地理研究不仅是认识自然灾害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具体指导减灾、防灾工作,为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意义。自然灾害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也应具备灾害意识,为减灾、防灾作出贡献,有责任爱护灾情监测设施。减灾、防灾是全人类共同的义务。,二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地理学的关系 、与灾害学的关系 、与自然资源学的关系 、与环境学的关系,第三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一、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

9、异规律 :由于地表海陆对比性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分带性,地表出现了四大洋、六大陆和五个热量带。,第三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一、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地表海陆对比性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分带性,地表出现了四大洋、六大陆和五个热量带。,第三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一、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地表海陆对比性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分带性,地表出现了四大洋、六大陆和五个热量带。,第三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一、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地表海陆对比性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分带性,地表出现了四大洋、六大陆和五个热量带。,第三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一、

10、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地表海陆对比性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分带性,地表出现了四大洋、六大陆和五个热量带。 陆洋地域分异规律 :包括大陆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经度省性规律)和大洋地域分异规律(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形成台风带、风浪带、海冰带等)。 区域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段性(大陆东岸温带典型),地区性(大地貌构造单元如华北平原等),垂直带性(山灾的垂直分带性)。 地方地域分异规律 : 包括灾害的系列性和组合性。 局部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微域性和坡向的分异作用等(阴坡和阳坡由于水热的再分配导致了灾害分异等)。,二、系统结构理论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自然灾害类型和不同的组合形式,在

11、同一区域内的灾害或不同区域的灾害之间存在着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广泛的联系,构成了地表的自然灾害系统,因此,自然灾害的研究要求我们应用综合性的研究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减灾防灾工作的整体性的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即系统结构理论要求我们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应注重各灾类、灾种之间的内在功能联系性与灾害治理的系统整体性的研究。,第三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横向交叉观点 即互补相连的两个区域间灾害的互相影响和联系,它是主要通过水文、大气、人为等过程来完成的,有人称为“遥相关”。如厄尓尼诺现象是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这时该地区的鱼类急剧减少海鸟大量死亡,给渔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通过大气环流使世界许多地区会出现气温、降水、风力等异常,造成相关的许多灾害。,第三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1、自然灾害形成与演变的地理条件和背景研究 2、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地域类型及区划研究 3、历史自然灾害的研究 4、自然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对策的研究 5、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相互作用规律及调控途径的研 究 6、自然灾害制图研究 7、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第四节 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的 主要方向和任务,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